不传播迷信,崇尚科学,此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切勿当真。关注“沐牛有料”分享有趣故事和观点
3月28日小米汽车经过深思熟虑,终于放出了定价。为了对得起米粉的期待,临时又调低2万元,以21.59万元的良心Jia格,上市27分钟,入账3个亿。比特斯拉model3高的配置,用比它低3万元的诚意,表现出了小米的自信。但同时也看出了在这个卷出天际的市场,给了雷军多大的压力。
为了这个良好的开局,小米可以说是交了完Mei的答卷,雷军也兑现了自己三年前的承诺。为了一辆汽车三年时间,投入进去98亿,到底值不值。

我们在发布会现场看到了理想汽车的李想、蔚来的Li斌、小鹏汽车的马小鹏、长城汽车的魏建军,还有北汽董事长张建勇等一众车圈大佬。我不知道当发布会进行的时候,大洋彼岸的贾跃亭是什么心情,他不可能不关注这个事情。因为雷军完成了他多年没有完成的梦想,就是“人车家全生Tai”实现闭环。
就在前段时间苹果退出了汽车研发,然后是欧洲集体退出电动车市场。突然之间我们的造车新Shi力差点就成了一枝独秀,幸好还有个特斯拉。
借着这几天小米汽车的热度,我特别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的汽车工业的艰难发展历程,和这其中的一些好玩的故事。但是特斯拉到底因为什么事让我看着闹了好几天心?
01、造车新shi力永远绕不过去的特斯拉,竟被有些人说成是国产车型让我感到可笑的是,有人说特斯拉的国产化率百 分之九十五,远高于比亚迪的百 分之九十,新款车型全球主流市场定价ZUi低,是Zhen正的国产车。看到这里我真的是无语了,这脑子得进多少水,才能把特斯拉说的这么好。这里要更正的一点是那不叫国产化率,而是本土化率百 分之九十五,这里面有很多配件是外企在中国工厂生产的产品。如果特斯拉净利润100亿,这100亿是马斯克的,是美丽国的国民收入,和我们没有一毛钱关系。特斯拉汽车出口的利润也不会留给中国,他的研发机构也永远不会设在中国。

即使他的贡献再大,也创造了几万个就业岗位,壮大了新能源汽车上下游的产业链,还变相的刺JI了国产造车新Shi力,但他的Ji因里流淌的永远是美丽国的血。所以牛哄哄开着特斯拉还以为自己很爱国的人,没有资格去评价小米和国产车。用支持特斯拉说爱国,还是有空找地方把脑子里的水好好往外挤挤吧。
02、为什么小米只用了一千多天就造出了自己的汽车?在此之前谁才会让马斯克头疼?为了支持民族车企的发展,国家补贴很久了。所有合资车企全是来我们这薅羊毛的,他们每年拿走过一半的利润是他们自己国家的国民收入,这些良知是我们Bi须要有的。
就像我们支持了那么多年的苹果,他除了不断的挑唆美丽国制裁华为,连个代工的机会都没给我们留下。直到现在,他还在各种花活在和我们打着擦边球。
其实国产一众造车新Shi力,唯Yi能让特斯拉有压力和头疼的,到现在为止只有比亚迪,船夫同学一直顶着各种压力,在和特斯拉对着干,也只有他有这个实力和底气。
当特斯拉玩降价游戏的时候,船夫同学霸气回应:在中国新能源车领域,只有比亚迪才有定价权。以前没有把价钱弄太低,是不想让所有同行太难看。

这几年我们又看到了理想one和现在正在用实际行动教育着同行的小米,真的感到欣慰。因为小米su7,这一次直接对标的就是特斯拉Model3。为什么小米只用了三年,再具体点就是31个月一千多天就造用了小米SU7?
因为雷军完成的奇迹的Bei后,有整个汽车成熟产业链的支撑。所以我们为什么要为小米点赞之前,先要说国产化率,先要提到爱国。因为小米没有停在纸面上玩PPT,没有玩圈钱游戏,而是真zhen正正的想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好车。
小米在Di一辆车的科研上就耗费了100亿,科研团队的人数更是超过了3400人。他在亦庄建了自己的汽车工厂,从电驱、电池、大压铸、智驾和智能五大核心技术开始给国内造车Xin势力树立了新的标杆。有人说雷军在玩概念,那你就去看下他们自主研发的电机HyperEngine V8s的参数。他的CTB电池达到近百 分之八十的电池集成效率,为保证电池性能和品质,还自建了电池包工厂。

从小米对新能源汽车的努力和诚意,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国产车,是如何从西方封Suo了近一百年的技术壁垒中实现突围的,我们从一无所有到今天有完整的汽车上下游产业链,这一路走来有多么的不容易。
强大的汽车工业是现代工业强国的重要标志,因为汽车的产业链非常的长,从原材料供应、零部件生产到销售,环环相扣。脱离了产业集群,一个单独的汽车厂,没有任何成活的机率。从冶金、纺织、能源、化工,现在又加上了电子和芯片等各行各业,一个环节出问题,整个产业链都要受到牵连。

下面我们从我们的国产汽车,是怎么用很短的时间完成了三次突围;汽车行业的三大三小分别指的是什么?除了小米在国内造车领域还有哪些好玩的故事?
03、中国造车的三次突围是什么?,三大三小又是指什么?为什么说我们的新能源因为一场官司差点在襁褓中就被人家给灭了?从1949年到1979年,在苏联的帮助下,我们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围,我们有了东风和解放;
1987年开始国家允许的汽车厂只有三大三小:
三大是:一汽、二汽和上汽;三小是:北京吉普、天津夏利和广汽标致。
一汽只生产2.0L以上的中高Ji轿车;二汽只生产1.3-1.6L普及型轿车;上汽只生产1.8-2.0L的中级桑塔纳轿车,这样的格局一直坚持到九十年代初。

当年美国人根本就没瞧得起我们,所以当时DI一个用合资经营模式在中国挣到盆满钵满的是德国大众。
当时我们有多落后,当时上汽和大众打算用7年完成百 分之九十的国产化率,可是直到1986年上汽的才只能完成四个零件的国产化,说出来大家可能都不信,这四个分别是:轮胎、标牌、收音机和天线。
当年朱Zong理用完不成国产化就关闭上海大众的严格要求,但这也只是希望而己,因为在当时这个目标是完全达不到的。那个年代我们几乎满眼看到的全是合资、合资再合资,直到今天很多人还在以开合资车为傲,把特斯拉当国产车。甚至在修车时有个小伙问我:你这个国产车能开吗?这个让我当时就想骂街的问题。
我们当年只知道长安福特、广州标致、北京现代、一汽马Zi达和华晨宝马等,那个年代干组装太挣钱了,谁还有心思搞自主研发。宝马和金杯的生产线紧挨着,金杯生产了那么多年后,一点经验没学到,直到把自己干关门,还只能生产一个开起来叮当乱响的老爷车,随时会把你扔到路上。

90年代一辆桑塔纳的CKD(全散件形式进口整车车型)价Ge是3万、组装成本是7万,完成后再经过层层加价能卖到22万,还供不应求。今天小米的SU7全电动,还加了那么多的高科技,雷总咬着牙,犹豫了很久,才敢定价21.98万。对比起来,你还觉得贵吗?


当年那轰轰烈烈的汽车生产局面,看着好不热闹,但是只是干着组装的活,替外国人忙活着。大家说我们的Di二次突围算成功还是失败呢?
一个技术密集型产业,让我们玩成了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研发是人家的,整车零部件生产是人家的,销售和售后还得听人家的。我们自个在廉价的生产车间里配合着碳基机器人,忙的不亦乐乎。
总结一下,合资就是替外国人当长工,我们本来想用市场换技术,结果既丢了市场,还没换来技术。直到现在我们能造车玻璃、能造轮胎、能造炫酷的LED灯,能打造出高Ji的钢琴烤漆,但是燃油车核心的三大零部件:发动机、底盘和变速箱到很长时间没有太多的实质性突破。尤其工艺复杂的变速箱,一直是小日子的专Li;就连大众的脖子都被他们卡的死死的。在没有双离合的年代,小日子吹着口哨看着他们的横滨港,一船一船的变速箱运往世界各地。他们Zui开心的是全部的中国变速箱全要使用他们的。
德国人当年笑话我们:那么大的国家,几乎没有任何汽车配件厂,他们还忙的热火朝天。
英国广播公司有个Wang牌节目叫《top gear》号称是汽车综艺的天花板,2012年就做一Qi关于中国汽车的现状的节目。

节目一开始:他就拿出来假雷朋、假阿玛尼外套、假LV、假IPAD和假的IPHONE,他用这种方式让外国人知道什么是中国制造。
然后他们选了几辆我们自己造出来的车分别是:像Ji了宝马叉5的SUV是国产双环汽车;像红色司马特的双环小贵Zhu;假冒菲亚特熊猫的长城Jing灵;黑出租冠Jun奇瑞QQ模仿了韩国大宇MATE;黄Se的力帆模仿的是宝马迷你;比亚迪F0模仿的是丰田IGo。

top gear选的国产车代表
他们为了让观众直观感受我们国产车的品质,特意找来了一个烧油的三蹦子,一进车里就先来了个后仰朝天,打了半天火打不着,用打火机对着火花塞烤了半天,才开起来。如果他再早来点,碰到原来解放车打火的摇把,还不得把鼻子碰飞了。
这个单缸12匹马力的小三蹦,被大猩猩玩的不亦乐乎。折腾了这么半天,节目才算进入了正题,他们找来了广汽传祺和荣威350,这是他们认为的能拿得出手的国产车,然后请出全副武装的赛车手,直接开上了赛道。

全副武装的车手
然后又用蜗牛般的速度来了个碰撞测试。虽然调侃是这个节目的风格,但是整个节目都是对我们国产汽车的嘲讽和蔑视。仿佛我们只会不断的抄袭和造假。
可是你要说他们说的全错吗?我们当年这些神车可是真实存在呀。所以我们的汽车工业要想走上正向自主研发的路,比上天还要难。
在面对西方发达国家那Ji高的技术壁垒和产业链优势,还有那种骨子里的蔑视中,我们是如何第三次突围,实现弯道超车的呢?
我们下期接着聊... ... ... ...
关注“沐牛有料”分享有趣观点和故事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