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贵担任副总理后,提出了4个条件,毛主席:同意

雨后清风扬 2025-02-19 14:05:10

毛主席称赞陈永贵道:“此乃贫寒山沟中涌现的杰出人物。”陈永贵无疑是农民的典型代表,出身于农民家庭,一生致力于农民事业。即便后来升任副总理,他心中依然牵挂着农民,不忘本心。担任国务院副总理期间,他向毛主席提出四项条件,并获得了毛主席的爽快应允。陈永贵究竟向毛主席提出了哪些条件呢?这一疑问悬而未决。陈永贵1914年出生,家境贫寒,幼时丧父。自那以后,他成了大寨村的一名孤儿。尽管出身贫寒,他仍怀揣奋斗之心,从不满足于现状,始终致力于通过各种途径学习,不断提升自我。1948年,他顺利加入中国共产党,自此踏上了奋斗征程。

新中国成立后,陈永贵出任大寨村党支部书记,他引领村民不断努力,让大寨村逐步迈向更加美好的生活。在自然灾害肆虐之际,他坚定执行“三不要,三不少”原则,展现了大寨村不畏艰难、奋勇拼搏的精神风貌,举国瞩目。“三不要”原则为:不依赖国家发放的救济粮、不申领救济款,同时也不接受任何救济物资的援助。“三不少”原则指:确保社员口粮充足、收入不减,且上交给国家的统购粮数量亦不减少。陈永贵的豪言壮语让许多人质疑其真实性,认为他们只是在夸大其词,静待他们最终向国家求助。然而,陈永贵确实极具魄力,他引领之下,社员们个个精神饱满,充满干劲。他们共力重建水毁家园,抢修梯田并抢种粮食。经齐心奋斗,大寨村当年粮食产量逆势增长,既保社员口粮,又上缴国家12万斤,令人钦佩。他不仅如此,还探索出先进的农业生产管理制度,该制度在当时极为领先,因此获得了山西省委的认可与广泛推广。《人民日报》专设版面报道陈永贵与大寨村,同时,北京方面也向他发出邀请,请他前去分享农业生产的宝贵经验。得知陈永贵的事迹,毛主席感慨万分:“真是出人意料,这穷乡僻壤竟孕育出如此不凡的佳话!”

会议上,毛主席赞扬了陈永贵和大寨村,并号召大家去深入了解他们,学习其艰苦奋斗的精神。中央决定在山西成立革命委员会时,毛主席亲自提名陈永贵为负责人之一。组建山西省委班组时,同样由毛主席提名,陈永贵被任命为书记。显然,陈永贵未负毛主席厚望。身为山西省重要领导之一,他仍兼任大寨村党支部书记,且常在大寨村与社员共劳作,时间居多。他执意不接受工资、补助及小汽车,仅凭大寨村的工分维持生计,过着极为朴素的生活。在北京的一次会议上,毛主席望见陈永贵依旧身着农民服饰,满意地说:“你依旧保持着本色,真是没变啊。”随后,在1969年九大中央委员的提名环节中,毛泽东同志推举了陈永贵。1972年,经毛主席主导,陈永贵被任命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74年,经过毛主席与周总理的商议,决定任命陈永贵担任副总理的职务。1975年升任副总理后,陈永贵依旧拒绝副总理工资,仅接受中央100元伙食补贴。此外,他坚持不转户口,也不让家人迁居北京。由于户口仍在大寨村,他按壮年劳动力工分领取粮食,家人随后用这些粮食换取全国粮票并寄给他。

陈永贵担任副总理后,按规定入住钓鱼台,然而他内心却深感不安,无法安定居住。当时,国家为他配备了警卫员、生活秘书等几名工作人员,但他却感到十分不自在。对他而言,习惯亲力亲为的他,若是什么都不让他参与,反而会令他感到不自在。此外,陈永贵已习惯于田间劳作,如今远离乡村与土地,他感到无所适从,愈发怀念起昔日在农村耕种的日子。此外,鉴于钓鱼台是领导人与外宾居所,工作人员汇报工作多有不便,他因此产生了搬离钓鱼台的念头。他给毛泽东主席致函一封,信中明确提出了四项具体要求,内容条理清晰,用词严谨,旨在向主席表达他的具体诉求。首要之求为搬离钓鱼台,他自觉文化修养不足,需于实践中进步,而今身处钓鱼台,远离农民群众,致使工作愈发艰难。他提出的第二个请求是期望能持续参与农村劳动,恳请主席允许他每年花三分之一的时间投身劳动,以便在实践中积累并总结工作经验。第三个愿望是期望能遍访全国,开展农业调研,以深切把握全国各地农业发展的实际状况。第四个期望是每年能仅将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在中央进行学习与工作,其余时间则作他用。毛主席细阅陈永贵来信后,对其心系群众之情颇为赞赏,随即高兴地应允了他信中所提的各项要求。#百家说史迎新春#

0 阅读: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