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没有对战争的基础理论进行专门的论述,但在各篇探讨战略、战术的策略时,采取了夹叙夹议的方式,其间夹杂了许多规律性的论述。这些规律性论述总体上都可以归结于作战功能优胜律、作战能力优胜律、作战效能优胜三大规律。这些规律性论述充分说明,《孙子兵法》理论是建立在传统战争制胜规律基础上的。
如果从理论体系的角度看,虽然孙武没有对战争性质、战争形态、治学方法等战争基础理论问题进行阐述,但这些制胜规律,也就补上了《孙子兵法》缺少基础理论的遗憾。
按照前一章所总结的传统战争“四类二十条”规律,笔者将散见于《孙子兵法》各篇中的四十余条规律性论述进行整理分类和归并。
功能优胜律方面。孙武在八种作战行动的制胜规律上都有明确的表述。①杀伤胜。可胜者,攻也。②心战胜。上下同欲者胜。③防御胜。不可胜者,守也。④指挥胜。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多算胜,少算不算。识众寡之用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先知迂直之计者胜。⑤情报胜。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⑥通联胜。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⑦欺骗胜。兵者,诡道也。⑧保障胜。兵贵胜,不贵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力量优胜律方面。①人员胜。以虞待不虞者胜。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②编制胜。法令孰行。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③训管胜。赏罚孰明,士卒孰练。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④数量胜。兵众孰强。胜兵若以镒称铢。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效能优胜律方面。①地形(水文)胜。天地孰得。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②天候胜。天地孰得。发火有时,起火有日。③空间胜。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势如彍弩,节如发机。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知战之地,则可千里而会战。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凡为客之道,深则专,浅则散。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④时间胜。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兵之情主速。
由于孙武对战争现象的深刻把握和精准洞察,这些分散于各篇的规律性论述,深入浅出地表达了战争的普遍性、一般性规律,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并以严密的逻辑性、辩证性,在夹叙夹议中,为每篇提出的战争组织方法、原则,提供了强大的科学理论支撑,为后世人们认识战争的本质,掌握战争的规律,制定组织战争的具体方法和原则,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理论依据。“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攻其无备”,“兵者、诡道也”等论述,成为中国历代兵家朗朗上口的军事箴言。
在充分肯定孙武揭示制胜规律的同时,也要看到孙武的制胜规律还有一些不足或语焉不详的地方。如:能力优胜律方面,缺少武器装备优胜;人员优胜中,只谈到士气(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体能(士卒孰练)等优胜,没有谈士兵智力优胜的内容。效能优胜律方面缺少民情优胜。“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既是对指挥优胜的阐述,也是对情报优胜的总结。这些缺陷有些是时代所限而不能详尽表达,有些则可能是孙子故意为之。
如缺少民情优胜和士兵智力优胜方面的论述。这明显是由于时代所限而导致的。孙子处于春秋时期,诸侯争霸、诸子学说逐步兴起。对民情的关注,主要是儒家。儒家强调得民心者得天下。孙武作为兵家,其学说尽量少掺杂其他学派的思想是可以理解的。在士兵智力优胜方面,春秋时代,武器装备的技术含量低,对操作装备的士兵的智力要求也就低,因此,不提士兵的智力优胜也是可以理解的。
缺少武器装备优胜的论述。这既是时代所限,也可能是孙子故意为之。因为,春秋时期,科学技术不够发达,武器装备更新换代的速度比较慢。在一个比较长久的时期,敌对双方武器装备的战技性能都基本相同,没有更大的差别,对战场上创造对敌优势影响不大,因此,可以被忽略。或者,孙子认为武器装备对作战的影响已经有技巧派(中国兵家四大派之一)进行了论述,同时也是“兵众孰强”的内容。因此,无需赘述而故意忽略。这种不注重装备制胜规律的不足,给后世中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导致历代中国军队、中国军人都有重谋略、轻实力、轻装备的癖好,特别注重通过谋略“以少胜多”。因此,中国军队常被外军称为“谋略型”军队。
基于战争普遍规律而提出的“造势”思想,具有哲学思维意义上的普遍适用性。不论时代如何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到何种程度,创造对敌的相对优势永远是战争指导者谋划的根本目标。孙子“造势”理论永远是后代兵家需顶礼膜拜和灵活遵循的基本原则。
——摘录自《变局·谋节——新制胜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