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日凌晨1时,荷枪实弹的美军海豹突击队,悄无声息的潜伏入了巴基斯坦阿伯塔巴德城郊的一栋别墅。
万籁俱寂之中,伴随一阵猛烈的枪声,世界头号恐怖分子本·拉登,重重倒在血泊里,一席白袍被鲜血染红。
作为美方认定的“9·11恐袭事件”策划者,美国政府投入1.3万亿美元资金、耗费10年时间,终于将其伏法。
本·拉登死亡的消息传开以后,美国是举国欢庆,无数民众自发涌上街头,举行庆祝活动。
一位叫做科拉·波夫的畅销书作家,更是尤为庆幸的舒了口气。
因为过去长达10多的时间里,科拉一直遭受着本·拉登的追杀,时刻处于提心吊胆之中。如今拉登已死,她才终于得以摆脱死亡威胁。
科拉与拉登之间究竟有何瓜葛?为何会被追杀呢?
见色起意,开启一段孽缘1970年,科拉·波夫出生于非洲东北部的苏丹。传言说,她是一位索马里公主的女儿。但不知出于什么原因,科拉在9岁那年被一对黑人夫妇收养,并于1993年正式成为美国公民。
科拉从小就大胆自信、敢想敢做。1996年,心怀演员梦想的她,孤身一人来到摩洛哥闯荡。
这个号称“北非花园”,拥有海岸、沙漠、戈壁、高山等如梦似幻的自然风光,和独树一帜人文景观的国家。是《碟中谍》、《埃及艳后》、《权力的游戏》等经典影视作品的背景舞台,向来深受好莱坞导演青睐。
科拉希望能在这里寻求圆梦的机会。奈何事与愿违,这个决定竟给她的人生,蒙上了厚厚的阴影。
科拉与男伴在摩洛哥马拉科奇市的一家餐馆里约会。两人情投意合,聊得非常开心,几乎都要戳破暧昧那层“窗户纸”,确定恋爱关系了。
沉浸在幸福中的科拉,不自觉扬起了明媚动人的微笑。此时的她还没察觉到,不远处有一双贪婪的眼睛,已经盯上了她。那正是本·拉登。
本·拉登从小生活在宗教氛围浓厚的环境中,是一个极端虔诚的伊斯兰教徒。
在他10岁那年,以色列击败阿拉伯军队,大肆占领巴勒斯坦,对穆斯林实施了残忍的屠戮与欺压。
“我们出生于被占领时期,我们生长的年代充斥着对穆斯林强加的屈辱。”这是1988年本·拉登的一段讲话。
外敌入侵的童年阴霾,以及狂热的民族情怀,让本·拉登早早立下人生目标:驱逐外侮,实现阿拉伯世界统一,恢复昔日帝国荣光。
正因如此,1979年苏联挥兵入侵阿富汗之际,本·拉登毅然抛下一切,成立基地组织、组建阿富汗义勇军,殊死抵抗。
1990年萨达姆发动科威特战争,进而向沙特进军时,本·拉登又主动请缨前去迎战。
不料,沙特政府将本·拉登拒之门外,径直向美国求援,甚至允许美军在“伊斯兰教三大圣地”的麦加、麦地那驻军。
明明是阿拉伯国家的内战,当权者却引狼入室,还将他们浴血奋战、拼命守护的国土,拱手“送”给美国。这彻底激发了本·拉登的血性与怒火。
本·拉登清楚,继苏联之后,美国俨然成为了阿拉伯世界最危险的敌人。要想成就帝国大业,必须不惜一切代价,铲除美国这个隐患。
就这样,为“保家卫国”诞生的基地组织,彻底向恐怖组织转变。利用汽车炸弹和人体炸弹,其实施了数不清的恐怖袭击,血债累累。
而因为罄竹难书的残酷暴行,本·拉登迅速恶名远扬。全球人民对他都是谈虎色变,唯恐避之不及。
1994年,沙特阿拉伯直接剥夺了本·拉登的公民资格。他本想在苏丹重建基地组织、东山再起,却也很快被驱逐出境。
1996年时,本·拉登正在四处流亡的路上。当然,他丝毫没有如“阴沟老鼠”般躲躲藏藏,依旧高调、恣意妄为。
在马拉科奇市的那家餐馆里,对年轻漂亮的科拉“一见倾心”后。本·拉登当场派人把科拉“请”到身边,陪他聊天谈笑。
整个过程仅持续了5分钟。看着对方散发出的阴冷杀气,和黑漆漆的枪口,科拉虽惊出一身冷汗,却也只把这当做了一个恐怖的小插曲,过去便过去了。
她万万没有料到,这次短暂会面,竟只是一盘“开胃菜”。当天晚上,本·拉登带着几名手下闯入科拉下榻的旅馆,强行侵犯了她。
随后,科拉又被绑到拉·迈森·阿拉比旅馆,整整囚禁了6个月之久。那是她整个人生中,最黑暗的时光。
忍辱负重,发现拉登新面目“奥萨玛是一个怪物,我不想和他在一起,我是他的囚犯。但我为了活命,我必须假装自己爱上了他。”这是科拉后来对本·拉登的评价。
被囚禁之初,科拉深感愤怒与耻辱。她不愿做情妇、忍受本·拉登的侵犯,千方百计找机会逃跑,但每次都以失败告终。
为了折断科拉的翅膀,本·拉登甚至让人在她的牙齿上,安装了定位芯片。任凭科拉跑到天涯海角,也逃不出他的五指山。
科拉不是那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执拗性格。她没有继硬碰硬,而是选择委曲求全,以便寻求能够活着脱身的方法。
毕竟本·拉登实在太过残暴。像是有一次,科拉只是在他祈祷时,不小心开口说了一句话,就招来了一顿毒打,浑身伤痕累累,好几天下不了床。
科拉害怕,倘若真激怒了本·拉登,自己恐会死无葬身之地。还是得冷静下来,从长计议。
也就是在此期间,科拉意外发现了本·拉登迥乎不同的一面。
“暴君”、“刽子手”、“穷凶极恶的恐怖分子”,这些是本·拉登留给大众的一贯印象。
但这并不意味着,本·拉登就是一个张牙舞爪、青面獠牙的形象。恰恰相反,从小养尊处优,且接受最优质教育的他,生活中十分低调有教养,一举一动彬彬有礼,说话也轻声细语。
关键在于,他对自己人很好,至少对于爱人如此。
在一夫多妻制的沙特阿拉伯,本·拉登一共娶了5位妻子,另有3个被公诸于世的情人。
1974年,17岁的本·拉登听从父母之命,与年仅14岁的表妹纳伊瓦联姻。两人是青梅竹马,从小一起长大,虽没有激情四射的爱火,却始终感情深厚、相敬如宾,共同生育了11个孩子。
本·拉登的第二段婚姻,同样夹杂着些许强强联合的利益因素。对方名叫赫蒂彻,出身于沙特著名的名门望族沙里夫家族。要知道,这个家族的先祖可是先知穆罕默德,单单这个身份对本·拉登的吸引力,就不言而喻。
都说,想要让感情长时间保鲜,两个人之间需要有共同话题。不知是出于理智的考量,还是遵循同类相吸的定律,本·拉登格外钟情于文化水平较高的知性女性。
包括在吉达某女子学校任职的赫蒂彻在内,本·拉登有3位妻子都是老师。第3位妻子哈丽雅.萨巴,是聋哑儿童学校的教师;第4位妻子西哈姆,文化水平更高,经常帮本·拉登编辑演讲稿。
最后一位阿迈勒·萨达则来自也门。传言称,这宗婚姻是阿迈勒的父亲为了巩固也门和本·拉登的关系,而特意安排的。
本拉登和阿迈勒
当时阿迈勒才17岁,非常的青春洋溢、美丽动人,所以格外受本·拉登宠爱。另外4位还因为本·拉登没有雨露均沾,一度对阿迈勒心生妒忌。
只不过,家中红旗不倒,也不耽搁外面彩旗飘飘。
和萨达姆、博卡萨、伊迪·阿明等暴君一样,本·拉登也坐拥很多情人。其中最出名的就是美国演员珍娜·迪万,有着“黎巴嫩最美丽女人”之称的梅·哈丽丽,以及曾摘得“哥伦比亚小姐”桂冠的瓦莱莉·多明古兹。
但与众不同的是,本·拉登对待妻子和情人,出奇的“温和与宽容”。
作为对比,乌干达前独裁君主伊迪·阿明,在意外撞见一个情人交往男友后,直接下令将二人处死并肢解。
为了杀一儆百,伊迪·阿明还烹饪了情人的四肢,在妻子和孩子面前一口口吃掉,告诉他们这就是背叛自己的下场。
伊迪·阿明
而2006年珍娜·迪万官宣恋情时,本·拉登却没有暴怒、没有找麻烦。他只是烧毁了所有关于珍娜·迪万的照片,默默结束了这段关系。与梅·哈丽丽同样是好聚好散。
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5月1日海豹突击队闯入别墅时,阿迈勒第一反应竟是扑向美军,用血肉之躯阻挡枪口,以掩护丈夫逃跑。
如若本·拉登在平常生活中,也那般残忍、暴戾、手段阴毒,想必阿迈勒应当不会对他用情至深到,要以命相护。
虚假作秀,成功逃离牢笼总之,随着了解的加深,科拉隐隐意识到,本·拉登通常不会无缘无故地发怒、施暴。只要顺着他来,让其放低戒备,对于逃亡大计,无疑有百利而无一害。
就这样,科拉强压下内心的排斥,开始学着言听计从、柔情蜜意。仿佛摇身一变,成为了患上斯德哥尔摩的痴心情人。
这一招可谓卓见成效,按照科拉自己的说法:
“4个月中,奥萨玛经常过来和我发生性关系。我不得不陪他出去打猎、钓鱼,也因此认识了他的许多朋友,包括他的医生和扎瓦赫里。”
要知道,扎瓦赫里可是基地组织的首席战略家兼二把手。本·拉登被美军击毙后,他更是成为了新任领导人。
足以可见,本·拉登对身边人的戒备,似乎真的不高。
得益于此,随着新鲜感的消失,本·拉登渐渐将科拉抛之脑后,她终于重获了自由。
科拉被解除了监禁,得以在一定范围内来去自如。她不急不躁,丝毫没有轻举妄动,始终以“安分守己”的面貌示人,由此获得了越来越高的自由度。
1998年,趁着本·拉登一边组织、培训“伊斯兰反犹太人和十字军国际阵线”,一边策划轰炸美国驻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大使馆等恐怖袭击,忙得抽不开身。科拉终于寻到机会,成功脱离牢笼。
正所谓“强扭的瓜不甜”,按照本·拉登对待5个老婆和其他情人的一贯态度,早已对科拉丧失兴趣的他,似乎不该有太大反应。
但现实却是,科拉逃跑不久后,便接到了本·拉登亲自打来的恐吓电话。那头,他恶狠狠的威胁说:“我要是有时间的话,会亲手撕裂你的喉咙。”
此后10多年间,哪怕本·拉登自己身陷囹圄,四处躲避美国追捕。他都从未停止过对科拉的追杀。
无法容忍背叛自然是其中一个原因,当然最主要的还是,科拉踩中了本·拉登的雷区。
科拉是一个很坚强的女性,1998年经由西班牙辗转回国后,她没有被这段黑暗经历打击得一蹶不振,而是努力走出阴霾。
科拉拿起纸笔,开始尝试写作,还与一名飞行员相爱,组建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眼看人生好不容易回归正轨,没曾想磨难再次来袭。
2001年9月11日,那两架撞毁五角大楼、双子大厦的飞机,不单单让整个美利坚都陷入极端恐慌与愤怒中,也击碎了科拉平静的生活。
或许是想转移民众的注意力,美国政府公开了科拉“本·拉登情人”的秘密。
一时间,铺天盖地的唾骂声将科拉一家吞没。激进民众怒斥科拉不配为美国人,要求开除其国籍。
无良媒体更是借机大做文章,声称科拉年仅5岁的儿子是她和本·拉登的私生子,导致无辜的孩子遭受跟踪、霸凌,被迫从洛杉矶小学退学。
正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科拉清楚,全美人民已然将自己当做了出气筒,无论怎么解释,都只会是火上浇油。
她强压下满心的委屈,默默承受一切。直到2005年8月,随着《失落女孩日记》出版,科拉才第一次揭露“自己并非心甘情愿做拉登情妇”的真相。
不仅如此,科拉还陆续曝光了本·拉登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比如他古怪的习惯、他创作诗歌的天赋、他对萨达姆的痛恨,和试图暗杀埃及总统穆巴拉克的阴谋。
乃至于,他对美国著名歌星惠特妮·休斯顿的狂热爱意。科拉爆料称,本·拉登曾多次表示,甘愿一掷千金只为去美国见惠特妮一面,还提前准备了位于苏丹首都的一幢豪宅作为礼物。
惠特妮·休斯顿
本·拉登收集了非常多惠特妮的杂志、海报,以及“冒牌惠特妮”出演的情色影片。总之就是对惠特妮有一种“至高无上的欲望”。
本·拉登向来十分低调,又处于躲避追捕的关键时期。毫无预兆的,他的“黑历史”被科拉通通曝光,引发热议。于情于理,本·拉登怎可能不大发雷霆,恨不得将其扒皮抽筋。
值得一提的是,科拉接连出版了6本书。除了本·拉登之外,她还谴责了苏丹残留的奴隶制度,以及非洲女性遭受的不公平待遇。
为此,科拉还被苏丹“民族伊斯兰阵线”组织下达了追杀令。
而对于宁愿冒着生命危险,也要揭露社会问题的做法,科拉给出的解释是:拉登还活着,随时可能派人杀害她,她想要抓紧时间告诉智慧的黑人妇女们,她所知道和经历的一切。
万幸,在暗杀计划得逞之前,本·拉登先命丧黄泉了。
尽管至今为止,科拉依旧没能彻底摆脱本·拉登的阴影。就连受邀为NBC电视剧《我们生活的日子》撰写剧本,都因身份敏感不能留名。
但一切还是在往好的方向发展,科拉已然成为美国最畅销的非裔作家之一,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支持与喜爱。所有的伤痛也终将被时间治愈。
守护
没有他美国早就把伊拉克侵占了
游戏 回复 11-09 15:43
美国以支持恐怖主义,有资金往来的证据和大规模……收拾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