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美科技领域的博弈呈现出新的转折。随着美国对136个中国实体实施新一轮半导体管制,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战略反制措施,包括四大行业协会发布联合声明以及商务部加强战略物资出口管制,标志着中国在科技博弈中由守转攻的重要战略转变。
从战略高度来看,中国此轮反制措施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首先是四大行业协会的联合声明,涵盖了半导体、通信、汽车和互联网等关键领域。这一举措表明中国产业界已形成共识,开始系统性地降低对美国芯片的依赖。更为关键的是,这种去依赖化并非权宜之计,而是基于中国芯片产业的实质性进展。
近六年来,中国芯片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芯片企业数量从1698家增长至4.63万家,晶圆制造厂超过40座。在成熟制程领域,中国已经建立起完整的产业链,不仅能满足国内需求,还实现了大规模出口。2024年中国成熟制程芯片出口已超过万亿元,成为第一大出口产品。这种产业基础使得中国有能力采取更加主动的战略措施。
在战略矿产领域,中国掌握着关键性优势。镓作为半导体工业的基础原材料,在军用和民用领域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无论是F-35、F-22等先进战机,还是E-2D、E-7预警机的雷达系统,都依赖于镓基化合物。而锗在光纤通信、红外光学等领域的应用,以及锑在军工和核工业中的重要性,都使得这些战略矿产成为影响全球产业链的关键要素。
从供应链角度分析,中国在这些战略矿产上的优势更加突出。
美国63%的锑、53%的镓和54%的锗都依赖中国供应。这种依赖关系与生产工艺密切相关。以镓为例,其提取需要特殊的工艺条件和大量电力供应,这使得只有同时具备充足电力和铝材产能的国家才能实现规模化生产。目前全球仅中国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
商务部的出口管制新规具有精准打击效果。通过禁止镓、锗、锑等战略物资对美出口,并严控第三方转售渠道,中国形成了完整的管制体系。这种管制不仅涉及军用领域,更延伸至民用产业,对美国的产业链造成全方位影响。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这次反制措施与财政部取消铝材出口退税政策形成战略呼应,构成了对美国产业的上下游双向压制。下游通过提高铝材成本影响美国制造业基础,上游则通过控制战略矿产限制其高端产业发展。这种组合拳式的战略打击,将对美国再工业化战略构成严重挑战。
从历史经验看,这种以产业链优势进行战略反制的做法并不罕见。但中国此次反制的特点在于充分利用了产业配套能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进而转化为战略优势。这种转化路径显示出中国产业政策的成熟度和战略定力。
展望未来,中美科技博弈很可能进入更加复杂的阶段。一方面,美国可能寻求开发替代供应链,但这需要巨大投入和较长时间;另一方面,中国在巩固现有优势的同时,也在加速培育新的战略优势点。这种态势将深刻影响全球产业链重构和国际战略格局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