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小龙虾之后,十分悲催的入侵物种,被吃到没“尊严”

头脑风报 2022-03-29 03:04:49

入侵物种一般由于存在强大的生存能力,往往会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像罗非鱼、小龙虾这些入侵物种通常会给这些地区带来不小的麻烦,甚至是生态链崩溃出现灭绝事件。

小龙虾就曾是我国入侵物种之一,不过它的运气十分“好”,不仅没有遭受到捕杀的危害,反而由于市场需求太大,人们还需要进行大量的养殖才能满足市场环境。

不过今天要介绍的并不是小龙虾,而是一度被人认为是垃圾鱼的罗非鱼。同样是入侵物种之一,现今也有着悲催的下场。以繁殖能力优秀著称的它,继小龙虾之后,它也被吃到需要养殖才能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可谓是尊严全无了。

文章接下来就来简单地聊聊罗非鱼在国内的这些年究竟过得怎么样,过去作为入侵物种的它是如何被人们推崇到餐桌上的。

简单粗暴的繁殖机器

最初罗非鱼在我国是被当作养殖业发展选用到渔业当中的,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家开始扶持发展养殖业,其中渔业养殖是非常重要的一条路线。

最早养殖的渔业当中就包含我们熟知的淡水四大家鱼,但如果说以长期发展,以及品种多样化的角度来看,光有这些淡水鱼还远远不够。

因此在1957年我国首次从越南引进了莫桑比克罗非鱼,填补了当时的渔业养殖空白。由于这种鱼类在引进之初并没有很强的经济效益,罗非鱼的原产地在热带,养殖户对它的习性掌握较少,因此在繁育工作上面并没有太多优秀的成绩。

人类养殖罗非鱼最早能够追溯到古埃及,古埃及人相信,罗非鱼可以保护太阳神,在《死者之书》中也有一些描述。所以在某种程度上,罗非鱼是古埃及人通往重生的一种象征。

历史故事终归历史,不过罗非鱼的生存能力确实在现实世界有着很强大的表现。罗非鱼的身体构造呈现一种横向压缩的状态,相对扁平,但它们的下咽骨融合成了一个带牙齿的结构。

嘴部肌肉能够允许上下咽骨进行食物粗加工,这意味着它们在获取食物方面,以及进食能力方面比一般淡水鱼更加优秀,是很高效的进食机器。

罗非鱼在繁育方面不仅强大而且奇葩,罗非鱼只需要半年时间就能达到性成熟,这时的罗非鱼便可以进行繁殖。它们的产卵量称不上是什么厉害的地方,罗非鱼的繁殖能力强在于它们的孵化能力比一般鱼类优秀。

雌鱼在产卵后,鱼卵的卵黄囊在被吸收后,受精卵和幼鱼会被存放在雌鱼的口中进行孵化。这种方式避免了受精卵被其他动物吞食,适宜的环境使得罗非鱼的孵化成功率非常高。

这种高效的繁殖能力让罗非鱼成为了生育机器,如果罗非鱼只在一处地方进行繁衍,那么多代大小不一的罗非鱼便会出现在水塘中。

它们在进食方面也不挑食,罗非鱼最喜欢的食物就是水中水生植物浮萍,同时也包含一些丝状藻类。因此罗非鱼在国外不少地方都是生物治理的常客,用来防治水生藻类灾害。部分地区还会把罗非鱼用来防治蚊虫,因为在罗非鱼的食谱中也包含蚊子幼虫。

尽管罗非鱼对水温有一定要求,作为热带淡水鱼,它们无法在温带地区很好地生存下去,所以从生物入侵方面来讲,这类鱼对温带地区很难构成影响。如果水温低于22摄氏度,那么罗非鱼便会停止生长并减少进食。

让我们回到之前的问题上去,罗非鱼如何成为生物入侵这个问题上面去的?

泛滥出去的罗非鱼

我国早期水污染其实存在许多,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影响了不少水域环境问题,罗非鱼因为优秀的生物治理能力,便被派上了用场。

水利工程在我国八十年代开始兴建,基本上也是从那时起,不少水渠中也会有它们的影子,以此保证水源的标准度。

虽然这些地方都有相应的手段防止它们繁殖过度,但总有漏网之鱼会逃出水库或者干渠。另外不少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也不能100%保证在涨水的雨季罗非鱼不会出逃去往其他地方。于是这些罗非鱼在进入南方水域后,便开始大量地繁殖。

根据我国过去的统计记录,罗非鱼已经成为了珠江流域的生物入侵物种,罗非鱼品种多达十几种,罗非鱼进入国内短短数十年就已经发展出了强大的野生种群。

不过,既然是鱼,就免不了被吃的命运,罗非鱼也不一样。罗非鱼的肉质紧实,而且没有肌间刺,肉色白嫩,因此是非常好的食用鱼类。在如今,不少养殖户都要进行大量养殖才能满足市场需求。

不过罗非鱼养殖在早期并不是很顺利,由于罗非鱼繁殖周期短,因此种群密度很容易过大,这也就会出现之前所提到的几代鱼同塘,而且大小品质不一,严重影响鱼塘养殖的出品品质。所以在后来我国通过杂交,把罗非鱼进行品种改良,使得罗非鱼在繁育时的雄性转化率提升至90%以上。

这种改良不仅使罗非鱼的生殖周期可控,而且成长速度更快,杂交后的奥尼亚罗非鱼比一般罗非鱼的成长周期还要快11%~14%。另外,它们在抵御寒潮和病害方面也比一般罗非鱼要强。因此从这方面来看,人工选育有利有弊。

但是,任何一种鱼,只要能吃,应该就有解决办法。

成为餐桌常客

罗非鱼通过食客和媒体们的宣传,使得这种淡水鱼迅速占领市场,成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菜。而且价格低廉而且肉质鲜嫩是罗非鱼最大的特点,因此这几年罗非鱼在我国的市场上出现快速转变。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罗飞鱼的产量从1.8万吨增长至2012年的145万吨。相比于国内,美国和其他部分欧美国家是罗非鱼最大的消耗国。罗非鱼经济实惠,味道不差,鱼刺也少,在国外很受欢迎,国内很多罗非鱼都是作为出口进行销售。

罗非鱼在欧美国家通常进行罐头加工或者鱼生切片,相关不少品种都是欧美国家餐桌上的常客。而我国大量养殖的罗非鱼在国际出口上占据相当大的比例。

过去人们认为这种鱼不干净,脏乱差,主要也是由于它们不挑食,而且生存能力强,因此野生鱼种相较于人工养殖会有很大的土腥味。不少人在尝过这种鱼肉之后都特别嫌弃,但如今这种刻板的印象正在逐渐改变。

针对于罗非鱼的土腥味,不少食客还在彼此之间传授经验,各种烹饪和处理方法都让野外的罗非鱼提升了食用性。另外随着我国对珠江流域的水生环境治理,这种鱼总体上已经得到控制。渔业养殖户也在不断规范养殖方法,通过混养的办法来降低它们的繁殖能力。

到了现在,我国70%的罗非鱼都是进行出口,剩下的内销甚至还会出现供需不足的状态。很难相信就是这样一种入侵鱼类,结果成为了美食。不得不感叹一句吃货的力量是真的强大,继小龙虾之后,罗非鱼迎来了它的另一面转机,不知道下一位生物又是谁呢?

0 阅读:292
头脑风报

头脑风报

开脑洞,抓趣闻,报哥带你谈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