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是香港的金融英雄,为香港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谁都没有想到,在其卸任的时候却迎来了20个月的刑期,那么他经历了什么?又是为何沦为了阶下囚?
金融风暴中的“英雄”
1997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风暴席卷亚洲,如同猛兽般吞噬着一个个经济体,泰国、菲律宾、印尼等国相继倒下,放弃了固定汇率制,就连马来西亚也放弃了保卫林吉特,台湾地区更是主动将货币贬值。
这场风暴来势汹汹,也给国际炒家,特别是像乔治·索罗斯这样的金融大鳄,提供了攻击香港金融市场的机会,当时曾荫权任香港财政司司长,他是金融保卫战的关键人物。
他深知香港的经济命脉系于一身,600万香港市民的福祉寄托在他的肩上,面对这场前所未有的挑战,他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媒体的质疑声、公众的担忧声,如同潮水般涌来,将他淹没,他被人说成是“败家子”,还被讽刺是“二流财政司”,各种负面评论让他压力山大。
1998年8月11日,经过十天的深思熟虑,曾荫权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动用1200亿元外汇储备基金入市干预,这是一场豪赌,赌注是香港的经济未来,也是他个人的政治生涯,他知道如果赌输了,他将成为香港历史上的罪人,即使“跳楼”也无法挽回损失。
他向当时的行政长官董建华汇报了这个决定,并坚定地说:“我来承担!”这份勇气和担当,最终赢得了董建华的支持,香港特区开始对外汇、股市和期指市场进行干预,与一些国际炒家展开了正面交锋。
这次的做法在那时引发了不小争议,不少专家和业内人士都说特区政府打破了香港长期以来自由市场的传统,算是开了个不好的头,曾荫权提到,因为某个政策决定,他被指控破坏自由经济,这让他感到挺难受的,面对外界的批评和嘲讽。
他没被压力打倒,硬是撑住了,坚持了自己的选择,很快香港股市迎来了决战时刻,香港今天交易额高达790亿,打破了之前的最高纪录,在压力山大的时候,香港政府成功抵御了国际投机者的猛烈抛售,最终挺了过来。
恒生指数收盘在7829点,香港成功抵挡了国际炒家的挑战,稳住了联系汇率制,这场金融保卫战,让曾荫权从一个备受争议的财政司司长,一跃成为香港人心目中的“民族英雄”,他“败家子”的形象被彻底颠覆,取而代之的是“力挽狂澜”的英雄形象。
特区政府用在市场上炒作赚的钱,通过出售官股盈富基金,把收益回馈给民众,这样既提升了曾荫权的形象,也让民众得到了实惠,曾荫权在金融风暴期间的做法和举措,在香港金融发展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记。
他的领导和管理让香港金融市场保持稳定,推动了其发展,并且在与国际金融大鳄的较量中,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榜样,但这次赢,却为以后的堕落埋下了隐患,权力就像一把双刃剑,既能让人飞黄腾达,也会慢慢侵蚀人的心性。
权力巅峰的“甜蜜陷阱”
从一个出身寒微的公务员,一步步攀升到香港特首的宝座,曾荫权的人生经历堪称传奇,然而地位的转变,也带来了心态的变化,曾荫权晋升高官后,不少人开始巴结他,他自己也逐渐享受起了和富商大贾交往的乐趣。
在那些大人物的吹捧中,他感觉飘了起来,慢慢地忘了自己该干啥,得了个“官场后遗症”,政府工作人员离职后可能遇到的问题,我们通常称之为“公职后遗症”,这就像一种慢慢渗透的毒药,悄无声息地改变着官员的思考和行动。
曾荫权入住礼宾府后,这种“病症”开始发作,他住着政府分的宽敞房子,吃喝拉撒都有专人照顾,生活得挺舒服,还有不少别人不知道的好处,这种泡在特权蜜罐里的生活,让他感到无比的舒适和惬意,同时也让他对失去这种生活充满了恐惧。
权力带来的特权和优待,如同甜蜜的陷阱,让曾荫权逐渐迷失了自我,他开始动用自己的职权,为退休后的日子做准备,他和那位有钱的商人关系不一般,租了个超大的“深圳礼宾府”,价格比市价低不少。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多年前,曾荫权因渎职案上诉失败,成为香港历史上首位被判刑的行政长官,听说他打算一直上诉到最高法院,对之前的判决——认为公职人员行为不当的罪名,他一直都不认同,坚决不承认有罪。
不管他是否认罪,不管他态度怎样,不论他的律师怎么辩护,曾荫权作为香港最高级别的公职人员,却走上了错误的道路,这已经成为一个明显的反面案例,曾荫权案的教训是深刻的,它警示着所有政商中人:莫贪心,莫伸手。
2017年曾荫权被判公职人员行为失当罪,判处入狱20个月,后减刑至12个月,2019年1月15日刑满出狱,2019年6月26日,香港终审法院判决曾荫权的“公职人员行为失当定罪”获撤销。
权力就像一股猛流,既能滋养大地,也可能冲垮防线,它既可以成就伟业,也可以导致毁灭,关键在于,如何驾驭这股强大的力量,使其造福于民,而不是危害社会,曾荫权的案例,深刻地诠释了权力与责任的辩证关系。
他在金融风暴中展现出的勇气和担当,无疑值得我们敬佩,然而,他最终的堕落,也让我们深感痛惜,权力越大,责任越大,身居高位者,更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牢记自己的使命,抵御各种诱惑,做到廉洁自律,为人民服务。
信源:
海外网2019-01-15《香港特区前行政长官曾荫权刑满获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