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不用嗓子唱歌?

黑白茶文化 2019-10-31 07:15:48
怎样不用嗓子唱歌?

兵法讲究出奇制胜,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声东击西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孙子兵法作为世界兵书鼻祖,这些精髓说白了讲的就是个反常规思考。

商场如战场,尤其股票证券那更是风险投资,赌的尤其是智慧和心理素质,当然还有运气。随大流跟风的散户基本都是赞助者,赚钱的散户永远是少数。赚钱的道理就是能看准大众心理,反道而行,逆势而动。

竞争,就不能走寻常路,随大流;不然就难免给人当陪练,送赞助,白忙活。

股市战场那是跟别人竞争,反常规思考很难,不是吹牛那么简单,因为那个常规不“常”,别人随时在变,,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学唱歌也是竞争,也是一样的道理,也不能走寻常路。只不过学唱歌是和自己竞争,反常规思考就简单多了,因为这个常规就是你自己的常规,一清二楚,你要是不会反,那就只能怪你笨,或者怪你懒。

歌唱学习的常规意识是什么呢?首先就是“用嗓子唱歌”。

嗓子的意识,是每个人都逃不过的,它不光指脖子里的喉咙,还包括嘴和鼻子,因为少哪一样都不能说话更别说唱歌了。对于完全没有学过的人来说,意识里指喉咙的多些,对于学过的人来说,意识里不光指喉咙,还包括嘴和鼻腔,对于学过“面罩”的专业学生来说,还包括脸。

当然了,大多数人意识里的嗓子主要还是指喉咙,一想到唱歌,注意力都会下意识地放到脖子喉咙这里来,这是神经系统的自然反射——我要唱歌了,我的嗓子要怎样怎样。想着嗓子要怎么样,这很正常,这就是常规思考。

那么歌唱学习的反常规,首先就是“不”用嗓子。

为什么要反这个常规呢?因为注意力在嗓子上的话,必然让嗓子紧张,一紧张,本来能唱好也唱不好了。

想想看,难道不是吗?平常我们张嘴就说,开口就喊,啥毛病都没有,一要唱歌,十有八九都会先咳嗽两声,清清嗓子。有痰吗?没有。那为什么呢?不就是注意力放到了嗓子上,紧张了吗?这应该是心理神经系统的条件反射,几乎人人都有,很正常,正常是正常,可那还能唱好吗?

别说唱歌这么精密的事了,就是走路这种粗活,都干不好。邯郸学步故事里的主人公,为什么学了步反而不会走了呢?还有个童话:蚂蚁问蜈蚣,“你走路先迈哪只脚啊?”蜈蚣这么一想,结果坏了,不会走了,瘫在那了。

故事里讲的,其实是个心理学现象。意识用错了,就成了杞人忧天,庸人自扰,自乱阵脚,世间本无鬼,意识里造出鬼来吓唬自己。走路还要先想想先迈左脚还是右脚,那不返老还婴,成蹒跚学步的小娃娃了么?

注意力在嗓子上,那不就跟蜈蚣一样,没事找事么?所以要反这个常规,把注意力放在别的地方。

运动员要想跑得快,眼睛看的肯定是终点,而不是脚底下。走路都有气无力的人,让狼一追没准跑得比兔子还快,赛过刘翔刘易斯。小偷急眼了能把保险柜都抱走,可是如果知道里边没钱的话,怕是再来俩小偷合力也搬不动。事还是那事人还是那人,注意力在哪里,效果大不一样。

失眠过的人都知道,越是想睡就越睡不着。而会催眠术的高明医生,东拉西扯几分钟就能把好好一个人送到梦乡里去。

唱歌的人不能把注意力放在在嗓子上,就如同失眠的人不能把注意力放在睡觉上一样,越想着嗓子,就越唱不好。嗓子的功能只有在下意识的状态下,才能正常发挥、甚至超常发挥。

相信很多朋友都学过心理学的,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起码很多都选修过。就算没学过,也应该懂得这些浅显的道理吧,生活中何处不是心理学课堂呢。然而却不知道在学唱歌时灵活运用,这也许只能怪成长教育,把好孩纸都养成循规蹈矩木头木脑的乖孩纸,学习机,记忆棒了吧,只知学习姿势,不知运用姿势吧。

“喉咙放下来、保持低喉位”,“向下打开喉咙”,这样学唱歌,就是完全不懂心理学常识,直接就误导把注意力放在嗓子上,让喉咙及周围先僵硬起来了,此其一;其二,前一句完全是喉咙下方局部肌肉的机械动作,这样“做”出来的僵硬喉咙状态,发出的声音完全没有音乐性可言;后一句完全没有操作性,什么样才叫打开,无从想象,无从衡量,如果是也用肌肉做空间意义上的打开,那就成“撑喉”了。

“寻找胸腔共鸣”、“笑肌抬起”、“建立面罩”、“声音打在上颚上”、“声音集中在眉心”、“贴着咽壁吸着唱”,等等等等这些说法,也都忽略了心理学的因素,都把注意力误导到了发声器官本身上。这样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就算能治病,也难免副作用,甚至完全抵消正作用之后还有余。

魏将庞涓带兵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王欲派兵追击魏军,孙膑建议说,去打魏军虽然也可,但是未免多有死伤,不如置魏军于不顾,直接趁虚而入去打魏国,攻敌所必救。于是不费一枪一弹,当旅游就解了赵国之危,回头设伏,顺手就把仓皇回援的庞涓给灭了,报了私仇。这个故事叫“围魏救赵”。

歌唱状态是整个身心的协调,不是发声器官某个局部的事情,只能用转移注意力,用围魏救赵的办法来完成。

喜欢学唱歌的孩纸都是好孩子,好孩纸的标签是什么呢,就是守规矩爱学习,因为爱学习所以学唱歌,学唱歌所以是好孩纸。有的男孩纸说学唱歌就是为了泡女孩纸,我认为这也是好孩纸,因为不知道泡女孩纸的男孩纸那是傻孩纸,傻孩纸再可爱也不是好孩纸。

不过好孩纸似乎都有个毛病:什么都想知道,有用没用的都想知道,尤其喜欢抠声乐术语,说起声乐术语似乎头头是道,听得老夫云山雾绕,莫名其妙。

我还发现满口声乐术语的孩纸分两种,一种是书呆子,一种是二百五。

书呆子是天朝式养成教育的牺牲品,勤于记忆,疏于思考,容易接受,拙于创造。我朝很多好孩纸从玩屎的时候就被逼着背唐诗背英语单词,背到长大成了习惯,见什么背什么,以为知道的越多越好,到后来就成了图书馆,成了硬盘,却没了内存和处理器。

二百五是老粗,头脑简单,任嘛不懂,逮着个声乐术语就当咒语,以为一念就灵,非要念烂了才罢休,不但念,还胡乱解释。

不管哪种,都有点缺心眼,太实在,不会换角度看问题,这叫该长毛不长毛,不该长毛乱长毛。

希望不缺心眼的好孩纸们明白三点:

1,唱歌,是整个身心的一种协调能力,是中枢神经和末梢神经相互协作,精密支配身体发声机能的一种习惯,在这件事情上语言和文字是很苍白无力的,因为用语言文字表达不出的东西多,用语言文字能表达出的东西很少,很大程度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2,声乐术语,都是没有办法而硬造出来的,有些是中国人造的,有些是外国人造的拐弯抹角翻译过来的,不管谁造的,都是因为沟通交流的需要被逼出来的,因为要沟通交流,所以才被逼无奈用语言来表达实际上用语言难以表达的东西,所以都不严密,都有些似是而非,都容易被曲解,网上的声乐术语就更不用提了,很多完全就是胡说八道;

3,姿势并非越多越好,作为没有办法的办法的声乐术语,更是要谨慎对待,不可执着,别成了缠脚的绊子,有道是“轻履者远行”,走路不能背着行李缠着绊子,不能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所以反常规思考还有重要的一条:不该知道的别知道。

不该知道的东西很多,今天先说三个例子,其他的以后慢慢再说

第一个例子:关闭和换声点

关闭呢,说的是唱高音的时候,或者是由中音区过渡到高音区的时候,身体的一种不同于中低声区的状态,或者说气息状态,或者说腔体状态,或者说咬字状态,都行。反正他就是那么一种状态,这状态呢,还真有,你要是做到了呢,也能很清晰地体会到,但是却说不出来,说不清楚,天王老子也说不清楚,所以在你做到之前呢,怎么跟你说都是白费。

做到的人和做到的人之间,用这个词交流,那应该是没问题。可如果有一方没做到,那就是白费力气,那叫哑巴给瞎子送秋波。

早年呢,是意大利人给这状态呢起了个名,叫啥名呢,我也不知道。反正是,后来鹰国人给翻译成鹰文了,翻译成两个词:“可搂贼的”(cloesed)或“卡我儿的”(covered),再后来,就被国人翻译成“关闭”和“掩盖”。

你说这俩中文词吧,动词,很形象,好似很好理解,可是用在声音上就怎么琢磨都不好理解。关闭,关闭哪?盖上,盖哪?拿啥盖?好似很多人喜欢用,喜欢解释,口沫横飞的,好似很懂,真懂了吗?天知道,反正我不信。

如果是翻译成两个谁都不懂的词呢那可能还好了,反而不害人了。害人就害在太容易懂了。可是在人喘气的这些地方,哪里能关上能盖上呢?望文生义,只能误导到两个地方,一个是误导到声带,理解成关闭声带。一出声声带本来就是关闭的,还要怎么关呢?只能是额外在喉咙上加力。这不用说,肯定不对咯。

另一个误导就是把声音关在腔体里,我听很多人这么讲解的,天,那不成了坐盆上放屁响不开了吗?那还是唱歌吗?

说关闭掩盖就要说换声点,因为太多的宣传说,在换声点开始关闭。关闭本身就不好懂,然后还要再多个心事:“到换声点了,该关闭了”,这不没事找事吗?多笨呐?这又是一个不懂心理学的典型例子,本来没有鬼,特意造出个鬼来吓唬自己玩。摸黑走路,本来好好的,吓唬他说有鬼,得,不敢走了。

第二个例子:真声和假声

喉的生理机能,可以控制声带呈现两种振动状态,一个是全幅振动,一个是只有相对的两个边缘振动。

既然边缘振动发出的声音被叫做假声,那么,全幅振动的时候边缘也在同时振动,同时呈现两种状态,所以应该叫做混声。因为声带不存在只有全幅振动而边缘不振动的情况,所以跟假声相对的纯“真声”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所谓真声,只是把混声叫白了。

男声可以捏着嗓子学女声,这时候就是边缘振动的假声状态。除非要反串,否则男性是不能这样唱歌的,所以男生正常唱歌没必要去管假声不假声。

男声的声带相对较宽,边缘振动和全幅振动这两种状态区别比较明显,而女性的声带本来就很窄,边缘和全幅区别很小,所以混声假声的区别很不明显,几乎分辨不出来,所以女声不存在唱假声。男生唱假是为了学女人,女声唱假,难道是要学妖怪吗?

混声情况下声带的边缘振动与全幅振动有如水乳交融分不开,所以不管男声女声,都不必更不要去纠结真声假声的问题,前文《不要用嗓子唱歌》咱们已经说过了,不要把注意力放在嗓子里,把注意力放在嗓子里,从根本上就违背了嗓子的工作规律。

大多数男性声带边缘振动这个机能都很弱,导致假声状态下音域很小,音色也很单薄,难以形成腔体共振,这就是说虽然可以学女声说话或勉强唱几句,却不能真的像女声那样去唱歌。而要像李玉刚那样,那需要特殊的先天条件,并不是人人能学的。

第三,发声器官解剖学知识

作为现代人,应该知道点解剖学常识,应该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包括作为身体结构一部分的呼吸系统也就是发声系统的结构。不过仅限于作为常识应该了解一下,和唱歌没啥关系。仔细想想看,有关系吗?整个呼吸系统结构中,几乎所有地方都没有神经,没有感知;整个呼吸结构中只有肺底一块叫做横膈膜的肌肉组织,横膈膜只能做一件最简单的事,那就是呼。想想看,唱歌这么复杂的事,知道不知道有什么区别呢?

解剖学的历史,大约六百年。人唱歌的历史,没有六万年也差不多。陕北唱信天游的老汉,大字都不识一个,对羊的解剖没准还真懂,很多都能唱到七八十岁。

所以学唱歌你就学唱歌,不要去管解剖医学那些东西,除了分神,没旁的用。一个司机,把驾驶技术练好就行了,有必要把车开膛破肚大卸八块看一下吗?不知道车的结构难道就不能开车了吗?

人的生命和精力是有限的,而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孩纸们你真的要把有限的生命和精力,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去吗?矮马,那可太伟大了哈!

0 阅读: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