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帆携新书《寻纸》做客长图开讲:传统手工纸和纸质文献保护

阿山的诗和远方 2023-07-13 00:18:40

近日,浙江省古籍修复师汪帆带着她的新书《寻纸》,应邀做客长沙图书馆,在市民讲坛举办《传统手工纸和纸质文献保护》主题讲座,通过大量第一手照片和实地走访的旅途故事,带领读者深入那些隐藏在城市、民间、山野里的中国古法手工纸生产现场,触摸中国传统手工纸的动人纹理。湖南浏阳古山贡纸传承人黄隆根也应邀到场与汪帆联动,为读者带来古山贡纸的传承故事。

《寻纸》一书,收录了汪帆从2014年开始的7年中,自费赴包括西藏海拔3700米的尼木、新疆和田墨玉在内的共13个省份的古法手工造纸地,跋涉数千里,考察各地传统手工造纸技艺及传承现状,记录寻访传统造纸技艺过程中的点滴,累积而成的20多篇文章,勾勒出一幅当代中国传统手工纸制造业的现实画卷。

通过该书,你可以于极细微处体会古纸的性格——火气、柔性、韧性、白度、厚度、触感。书中含有作者带回的25种古法手工纸样实物,包括狼毒纸、丹寨构皮纸、马尼拉皮纸、桑皮纸、麻纸、竹纸等等。

在当天的讲座中,汪帆先介绍了浙江图书馆的概况及其古籍修复中心纸张厚度、重量、色度的检测流程,对西藏狼毒纸、新疆桑皮纸进行对比,对纸张霉斑去除前后进行对比,对破裂严重,或絮化严重的书叶修复前后进行对比,然后分别以皮纸类(桑皮纸)、竹纸类、封面纸类、宣纸类、其它纸类为例,讲解了传统手工纸张的应用及衬纸、护叶的作用。

其后,介绍了传统手工纸张的再加工流程,包括染色方法、案例分析,封底与封面的对比,国画染料手工染色与化工染料染色效果的对比,加工拓痕、碑花,用于修复的拓片、拓本,擦拓法、扑拓法,托裱自制封面等内容。

汪帆指出,传统手工纸张在应用中出现的问题:一是与原书页纸张厚度一致,密度偏薄;二是部分手工纸在植物染色后会有发黑、发绿的现象;三是部分纸张收缩性过强;四是部分纸张表面过于光亮,不符合古籍纸张古朴的气韵。

汪帆用图片展示了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中裕乡渣滩村郑变和造纸厂的情况,她说,这里距离县城有60公里山路,厂里的麻纸生产工具有立石碾、洗麻料池、淹纸池、淹纸架、蒸料锅、垛麻斧等,厂里用竹料蒸锅或麻料蒸锅进行蒸煮;郑变和把洗麻料池、淹纸池叫原生态的“海”,与此有关的是“打海”和“搅海”。搅海时要对唱歌词,因而有专门的撑海歌;手工麻纸的生产要经过剁料—蒸料—上灰—洗麻—碾麻—下池淹纸—抄纸—压纸—晒贴纸九道工序。

每年农历的3月15日是造纸祖师爷蔡伦的生日,中裕乡当地都保留着祭拜蔡伦的风俗。汪帆还分享了她与郑变和上山祭拜蔡伦的经过。

讲座中,汪帆认为古法造纸的传承现状堪忧,传统纸药、化工胶(工业明胶)的使用情况,以及漂白工序存在的诸多问题。

她分析了焙墙与纸张的关系,配图讲解了三合土焙墙、钢板焙墙,闭焙、涌焙等专业知识。

汪帆也展示了在西藏海拔3700米的尼木县雪拉藏纸厂参观造纸过程的图片。

湖南浏阳古山贡纸传承人黄隆根当天应邀赶到讲座现场,在汪帆的讲座结束后,向大家讲述了古山贡纸的传承故事。

他说,做一张手工纸要经过120多道工序,要经过半年时间,工序要连续,所用材料大多取材于山上。一张纸来之不易,希望大家爱惜纸张。他专门从家里带了保存有100多年的书来,那是用他家手工纸做的书。

据他介绍,做手工纸的工艺是祖辈流传下来的,早些年是他父亲做,父亲现在70多岁了,不能做了。

他现场展示了从家里带来的流传了100多年的书,以及叶嘉莹先生的书和《寻纸》一书。他说家里还有藏了300多年的书,他做的纸销往南京,叶嘉莹先生的书用的就是他做的纸。先生每次出书,都会给他寄来一本。他说,汪帆写的《寻纸》,里面有20多种手工纸的样品。

他说:“他们用我的纸印书,我都不收钱,只要书。”

他带了4个徒弟,3个是他家乡的,另1个是长沙开福区的,在读研,祖上是浏阳的,也是做手工纸的。这个徒弟会做一个体验馆,就是供小朋友们体验如何造纸。

他还说,家的烘干墙就是三合土做的,现在能做烘干墙的人很少了。为什么要做烘干墙呢?因为手工纸只能烘干,不能阴干也不能晒干,否则会皱起来。古人有“纸寿千年”一说,但他不知道他所生产的纸能保存多少年。

汪帆的讲座和黄隆根的讲述,为现场听众普及了古法手工纸的生产和保护方面的专业知识,增强了大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