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种植要点:轮作、密植、施肥,综合措施提产量

弱水菱歌 2025-01-27 12:28:07

大豆种植要点:轮作、密植、施肥,综合措施提产量

在农业的广袤领域中,大豆作为一种极为重要的作物,其产量的提升一直是众多种植者关心的话题。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提高大豆产量的几个关键种植要点,其中轮作、密植和施肥无疑是三把提高产量的“利器”。

先来说说轮作。在传统的农业种植中,很多地方常常连作大豆,结果往往不尽人意。据数据统计,连续三年在同一块土地种植大豆,大豆的病虫害发生率会达到40%左右,而产量相较于轮作的大豆田会下降30%左右。这是因为连作会导致土壤中病虫害的积累,某些害虫如大豆食心虫,在连作的大豆田中更容易生存繁殖。而且,连作还会使土壤养分失衡,大豆生长所需的氮、磷、钾等元素分布变得不均衡。

轮作,简单来说就是与其他作物交替种植。比如大豆和玉米轮作,玉米在生长过程中会吸收较多的磷钾元素,而大豆对氮元素的需求较大,大豆种植后可以利用土壤中残留的氮元素,同时,大豆的根瘤菌有固氮的能力,大约每亩大豆能固定氮素8 - 10千克,增加土壤肥力。

想象一片广阔的田野,上半年玉米茁壮成长,到了秋天收获后,翻耕土地,再种下大豆种子。随着大豆的生长,根瘤菌在地下忙碌着,像一个个小小的“氮肥工厂”,源源不断地为土壤补充氮素。当第二年再次轮作玉米时,这片土地因为之前大豆带来的肥力补充,玉米会长得更加茁壮,减少了对化肥的依赖。

密植也是提高大豆产量的重要手段。但如果只是盲目地密植,效果并不会理想。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土壤肥力以及大豆品种都对密植有着不同的要求。以某些高肥力地区为例,如果种植普通大豆品种,株距保持在18 - 20厘米,行距维持在60 - 70厘米左右,每亩株数可以达到1.5 - 1.8万株之间。而如果是在中等肥力的土地上种植较为耐密的大豆品种,株距可以调整为20 - 22厘米,行距55 - 65厘米,每亩株数大约在1.3 - 1.6万株。通过对多个种植实例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发现,合理的密植能够让大豆充分利用阳光、水分和养分等资源。

有一块试验田,在过去,大豆种植较为稀疏,每亩株数只有1万株左右。到了大豆的生长盛期,由于植株之间过于宽松,阳光不能被充分截留,大量的光能被浪费,大豆藤本生长缓慢,叶片也不能充分利用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后来,根据这块土地的土壤肥力情况将株距和行距调整,合理增加株数到1.5万株左右。当年大豆的产量相较于之前稀植的情况下提高了约25%。这是因为合理密植后,大豆植株群体之间相互影响,株间的空气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环境因素达到了一个有利于大豆生长的平衡状态。

施肥在大豆种植中更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大豆在整个生长周期对各种肥料的需求是动态变化的。在苗期,对氮的需求占总需求量的20%左右,磷占9%,钾占15%。随着生长进入分枝期和开花期,氮的需求量逐渐增加,开花期时,氮的需求能达到30%,磷的需求占15%,钾的需求占20%。到了结荚期,氮的需求依然维持在30%左右,磷的需求上升到20%,钾的需求占25%。

然而,在施肥时也不是越多越好。过量施肥不仅会增加成本,还可能造成环境污染。例如,施氮量过多会导致大豆旺长,枝叶繁茂但结荚稀疏。通过精准施肥的试验对比发现,采用根据大豆生长阶段需求精准施肥的方法,比全期盲目施肥能够提高产量10% - 15%。

具体施肥方式也有讲究。基肥要施足全量肥料的50%左右,以有机肥为主,配合适量的化肥。有机肥能够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保肥保水能力。例如,每亩施入腐熟的农家肥1000 - 1500千克,再加上5 - 10千克的尿素、15 - 20千克的过磷酸钙和10 - 15千克的氯化钾。追肥则要抓住关键时期。在大豆初花期,可以追施氮肥总量的30%左右,即10 - 15千克尿素。结荚期再追施氮肥总量的20%和其他微量元素肥。

对于轮作、密植和施肥这三项大豆种植要点,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关联。合理的轮作能够改善土壤肥力和结构,为密植和科学施肥提供更好的土壤基础。科学的密植方案能够合理分配土地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病虫害发生的可能,提高施肥的效果。而精准施肥则是为轮作和密植过程中的大豆生长提供物质保障,让大豆在不同生长阶段都能健康茁壮地生长。

当我们综合运用轮作、密植和施肥这些种植要点时,所收获的不仅仅是产量的提高。从更大的范围来看,这有助于推动整个农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在保护环境、减少病虫害发生的同时,也为农民带来了更多的收益。大豆产量的增加意味着更多的豆制品可供消费,大豆油的供应更加稳定,豆粕也为畜牧业提供了优质饲料。在农业这一庞大而复杂的体系中,这看似简单的种植要点却如同一个个精密的小齿轮,组合起来带动了整个大豆种植业向着高产、高效、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