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可观测直径达到了惊人的930亿光年,而地球的陆地面积约为1.5亿平方千米。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是宇宙中的恒星数量多?还是地球上的沙子数量多?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知道宇宙的可观测直径,到底是如何计算出来的?
科学家通过多种方法进行测量和推算,其中最主要的一种是基于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的观测。CMB是宇宙大爆炸后留下的余温,通过对CMB的精确测量,科学家可以推断出宇宙的年龄、膨胀速度以及可观测范围的大小。
科学家还利用一种叫 “哈勃定律” 的规律,通过观测星系的红移现象来测算速度,再结合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等关键线索,反推宇宙的演化历程与尺度。
通过对大量遥远星系的观测、分析,以及运用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构建的宇宙模型辅助计算,才勾勒出宇宙930亿光年的宏大轮廓。
那么,宇宙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关于宇宙如何形成的问题,目前被广泛接受的是 “大爆炸理论”。大约138亿年前,宇宙存在一个温度极高、密度极大的 “奇点”。这个奇点仿若一颗蕴含无尽能量与物质的 “超级种子”,在某一时刻轰然爆炸,释放出超乎想象的能量。
在爆炸后的极短瞬间,宇宙迅速膨胀、降温,物质与能量开始相互交织、转化。起初,夸克等基本粒子从 “能量浓汤” 中 “凝聚” 而出,随后它们抱团形成质子、中子,进而组合成氢、氦等轻原子核,这便是宇宙最初的物质构成。
随着时间推移,在引力作用下,气体云团逐渐坍缩,点燃核聚变之火,恒星诞生。恒星内部制造出更重元素,超新星爆发又将这些元素抛洒向太空,为行星、生命诞生备好了 “原料”。宇宙就这般从一片混沌,逐步演变成如今繁星璀璨、结构复杂多样的模样。
现在我们可以回到开头的问题了,宇宙中究竟有多少颗恒星呢?
科学家凭借对星系的观测研究,结合统计学方法进行估算。银河系约有1000亿到4000亿颗恒星,而像银河系这样的星系,在可观测宇宙里,预估有数千亿个之多。
因此通过数学方式简单相乘,宇宙恒星数量便是一个令人咋舌的数字 ——约为10²²到10²³颗。
反观地球陆地,面积约1.5亿平方千米。假设沙滩上平均沙层厚度数米,每立方米沙子约有10⁶颗,考虑沙漠、河滩、海底沙床等所有潜在含沙区域,尽管陆地并非处处皆沙,但粗略估算下来,地球沙子数量级别也在10²¹到10²²颗左右,同样是个庞大到惊人的数字。
所以,把宇宙恒星数量与地球沙子数量摆在一起,二者量级相近,都在“10的二十几次方” 徘徊。不过这仅仅只是一种估算方式,毕竟宇宙之外可能还有未知的空间区域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