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踢出中国市场!垄断中国市场30年,却扬言绝不培养中国员工

布衣阿寿 2024-10-06 18:00:40

吃着中国的饭,却砸中国的锅,天底下哪有这样的道理?

我一直觉得,商业世界里,有一种公司可以称为“巨头”。这些公司一旦进入市场,往往凭借先进技术、强大资源迅速占据一席之地,甚至主导市场。

然而,很多时候,他们的傲慢和缺乏本土化策略,最终让自己失去了原本的优势。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甲骨文,这家曾在中国市场叱咤风云30年的巨头,最终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黯被中国“扫地出门”。

甲骨文的垄断与野心:一个迅速崛起的巨头

提起甲骨文,大多数人都知道它是全球领先的数据库公司。1989年,甲骨文在中国设立了办事处,带着当时最先进的数据库技术进入中国市场。

彼时,中国的信息化建设刚刚起步,国内企业在这一领域几乎是空白,甲骨文凭借着“领跑者”的优势迅速垄断市场。

想象一下,当时的中国企业面临的局面,数据库技术是许多公司日常运营的核心——从金融行业到通信行业,都需要可靠的数据库系统支撑。

而甲骨文就是那个能解决问题的“救世主”。联通、腾讯等企业都成了甲骨文的客户,甲骨文也因此赚得盆满钵满。仅一年时间,甲骨文的盈利就达到了数亿元。

然而,成功并没有让甲骨文变得谦逊。它的创始人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在进军中国市场时,便公开表示“不会培养中国的工程师”。他的傲慢不仅体现在不愿帮助中国培养人才上,还延续到了对中国客户的态度上。

高傲的代价:从“市场霸主”到被踢出局

甲骨文不仅仅是技术强大,更凭借其技术垄断,对中国企业实施了令人震惊的商业策略。比如2008年,甲骨文在和中国联通的合作中,直接开口索要6000万元的罚款。更夸张的是,它还要求每年支付额外20%的服务费。如果不答应,甲骨文就会中断合作。这让联通无奈之下只能妥协。

这样的案例并不罕见。甲骨文不仅狮子大开口,还将自己置于市场的顶端,丝毫不顾及中国客户的利益。这种“吸血式”的做法,逐渐引发了客户的不满。你可以想象,当一家公司的客户开始觉得自己被当作提款机时,事情会变得多么糟糕。

然而,真正让甲骨文遭遇滑铁卢的,是中国企业的崛起。到2014年,中国提出了“安全可控”的信息化战略,鼓励自主研发本土技术。阿里巴巴、华为、腾讯等中国科技巨头纷纷加入了数据库技术的研发。国内的数据库技术虽然起步晚,但却飞速发展,性能甚至赶超了甲骨文,而价格则仅为其十分之一。面对这样的竞争,甲骨文的高价策略显得格外不合理,它的市场份额从曾经的70%迅速跌至不到20%。

成败的背后:本土化与合作才是长远之道

甲骨文的失败不是因为技术落后,事实上,它的技术依然很强大。但它的傲慢和缺乏本土化战略,让它失去了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

甲骨文始终没有意识到,与中国市场合作、培养本土人才的重要性。当阿里巴巴、腾讯等本土企业崛起时,甲骨文已经无法再维持其霸主地位了。

这让我想起一句老话:“识时务者为俊杰”。甲骨文的故事再次提醒我们,任何企业在进入全球市场时,都不能忽视本地化的重要性。

只有尊重市场,尊重本地文化,才能真正赢得长期的成功。甲骨文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最终只能黯然退出。

举个例子,华为在进军海外市场时,就非常注重本地化策略。它不仅在海外市场雇佣了大量本土员工,还积极与当地政府、企业合作。这种合作共赢的模式,反而帮助华为在全球市场中站稳脚跟。这种做法与甲骨文的傲慢形成了鲜明对比。

巨头也有坠落时,傲慢不是成功的捷径

甲骨文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再强大的公司,如果不懂得合作与谦逊,终将失去市场。中国市场曾是甲骨文的“摇钱树”,但它却没有珍惜这棵树,最终只能眼睁睁看着它枯萎。而中国企业的崛起,也说明了一个国家在科技自立上的决心和能力。

如今,甲骨文的故事已经成为过去,但它的教训却历历在目。对于任何想要在中国市场发展的企业来说,合作、尊重和本土化,才是真正的成功之道。

从这个角度来看,甲骨文的失败并不可惜。它的傲慢和缺乏合作意识,注定了它在中国市场的“败走”。

0 阅读:0

布衣阿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