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山西一家国企设计院在临汾市某小区项目上秀了一把“神操作”,
项目以731.3万元的设计费中标,转手就以220万元的价格外包出去。
这个项目包括12栋高层建筑、1栋公租房、幼儿园、商铺和车库等,设计内容从方案到施工图全包。
设计单价26元/平方米,价格不高也不低。
令人咋舌的是,这家设计院马上将项目分为了两部分外包:
一部分是120万元的全过程技术咨询服务,涵盖了从单体设计到后期服务的技术支持;
另一部分则是100万元的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包括了从规划到基坑支护等各项具体设计。
这两部分加起来正好是220万元,相当于原设计费的30%。
这操作虽然在法律上挑不出毛病,却触动了行业内的敏感神经,有人觉得这是在拉低行业标准,有人则觉得是凭本事吃饭。
从实际操作来看,这样的决定显然是基于各自的经济利益。
但这样搞下去,甲方可能会想,既然能这样省下一大笔钱,以后干嘛不直接找更便宜的渠道?
而对于那些愿意低价接活的设计院来说,更低的价格意味着更激烈的竞争,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最终导致设计行业的利润越来越薄。
这种现象背后,反映出的是行业内部的竞争压力和资源不均等。
大院靠名声和关系揽活,却可能因人力资源有限或成本考虑而转包。这不仅让设计质量成为未知数,也影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
某些公司以低价中标,然后大量外包,最终导致设计质量参差不齐,甲方还得被迫接受额外费用,后悔当初的选择。
在设计产能过剩的当下,设计师的劳动价值正在不断被稀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