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没有避雷针,房屋建筑基本都是木结构,古人是如何避雷的?

济南新闻网 2024-01-08 09:28:11

众所周知,我国的古建筑是有着一股独特的魅力的,看着一座座宫殿高塔,都让人感叹于当时工匠们的高超技艺。

然而,一些网友好奇古代的房屋建筑为何没有安装避雷针或其他避雷设施,怎么能够避雷呢?不难发现,古代的房屋大多由木头制成,不像现在的红砖白瓦水泥墙。如果房屋被雷劈中,可能会迅速燃烧起来。

但是经过一番思索,我发现似乎没有记载古代建筑被雷击毁的情况。难道古代存在着某种避雷措施吗?

因为雷雨天气在古代也是常见的现象,随着雷电的频繁出现,古人逐渐发现,雷击似乎有一定的规律。

这个规律其实很简单,就是最高的建筑物往往更容易被雷击中,比如独立在空旷地带的高塔或突出的大树,被雷击中的概率相对较高。

相反,一些低矮的密集房屋则不太容易被雷击中,聪明的古人也通过观察得出了这个结论。

即便到今天,我们也被告诫在雷雨天气不要躲在大树下。因此,古人在建造房屋时可能会选择在大树或更高的物体附近,以降低被雷击中的风险。

此外,通过雷电现象,有人惊奇地发现木制房屋可能会因雷电而引发火灾,而诸如石头等材料建造的房屋则不会被雷击引燃。

其实这些在今天已经是常识了,因为石头是绝缘体,不导电。然而,在古代他们并没有这些概念,只是隐约感觉到类似木材的物体被雷击可能不会引发火灾,也不会吸引雷电。

提到避雷针,不得不提《隋唐演义》中的李元霸。他站在空旷的山上,雷声隆隆,手握两柄大铁锤,大声吆喝,引来了一道闪电雷电,然而此举只是引雷,并未将雷电化解。

古代的雷公柱更像是今天的避雷针,设计采用木材为主体,通过金属钢针固定在一起,形成了完整的雷公柱。

雷公柱看起来或许有些不可靠,但它的作用却十分重要。它不仅可以成功地避免雷击,而且使用起来很方便,即使普通人也能使用。

雷公柱选择的木材也很讲究,主要使用楠木或松树,因为这些木材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将雷公柱竖立在高处,可以很好地引导雷电。

雷公柱最著名的一次战斗是在1987年的景阳宫,雷电击中了雷公柱并引发火灾,但由于雷公柱的存在,殿内并未受到严重破坏。

然而,像雷公柱这样的避雷设施,归根结底只是古人与自然力量作斗争的体现,面对自然灾害的力量,它们的作用也是有限的,只能缓解。

像五台山的寺庙一样,坐落在半山腰,四周都是高大的树木,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即使雷电再可怕,也很难命中目标。

这实际上是大自然的奇妙现象,雷电固然可怕,但在山峰和树木上劈下来的雷电通常不会产生太大的灾害。

小伙伴们,读完文章,你们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吗?我们可以一起探讨一下!

1 阅读:2398

评论列表

小李子

小李子

7
2024-02-15 07:45

给你讲个应县木塔避雷的故事,人家木塔一千年也没有被雷击(或者被雷击但没什么损伤),八十年代一帮子专家考察后认为风险很大,应该安装避雷设备,防止雷击引发火灾。按道理那个年代的专家是有真才实学的,但是这次走眼了。安装避雷设备后不久(当年或第二年,记不清了),雷击毁塔顶一根木头,专家组大吃一惊,分析后又拆除了避雷设备,到现在也再没有被雷击过。[呲牙笑] 具体原理不大清楚。

Jenny

Jenny

6
2024-01-09 16:37

瞎扯,古代被雷劈毁的建筑多了去了

Rondo

Rondo

4
2024-02-20 11:13

一提起这个就想起武当山啦!

济南新闻网

济南新闻网

济南新闻网是济南地区权威、专业的新闻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