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糜烂性胃炎怎么办?科学服用5种药物,有效保护和修复胃黏膜

经纬谈健康 2024-09-18 19:12:31

糜烂性胃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消化不良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可能出现胃穿孔、萎缩性胃炎等严重不良后果,因此一旦发现一定要进行科学治疗,从药物、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等多方面入手,防止病情的进一步加重。

40多岁的赵先生是一家公司的负责人,平时应酬很多,喝酒更是家常便饭,所以很早就患上了高血压、慢性胃炎等多种疾病,虽然他平时也在吃药物控制,但是他只是针对心血管疾病进行治疗,对于胃肠道症状并没有很重视。1个多月前,赵先生发现自己经常胃胀、反酸,而且吃饭很不对劲,胃口差,一吃东西就感觉食物堵在胃里下不去,刚开始他还没有放在心上,但是后来症状越来越重,导致他工作时精神状态很差,于是连忙来到医院进行检查。

来到医院后,医生第一时间为其完善了胃镜检查,结果发现他的胃小弯和胃窦区域有大面积的溃疡和水肿,最终诊断为糜烂性胃炎III级,赵先生听到后很害怕,因为1年前公司体检的时候他还只是糜烂性胃炎1级,进展的实在太快了,医生嘱咐赵先生一定要避免饮酒,并且开具了几种治疗糜烂性胃炎的药物,医生强调不要小看糜烂性胃炎,如果继续让它进展,很可能导致胃穿孔、萎缩性胃炎等严重不良后果,那时候后悔就晚了,一定要按照医嘱规范服药,赵先生答应了。

一、糜烂性胃炎的发病诱因和发病机制

糜烂性胃炎是一种胃黏膜的病理性改变,其本质是胃黏膜表层出现糜烂,并且多伴有炎症反应,糜烂性胃炎与一般的胃炎不同,它不仅限于黏膜炎症,还伴随黏膜的局部破损和侵蚀,因此其会对胃黏膜造成实质性损伤,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胃出血或者胃穿孔,后果比较严重。

糜烂性胃炎的发病诱因多种多样,其中以下几种是最常见的发病诱因。

1、过度饮酒

酒精会直接损伤胃黏膜,破坏胃上皮细胞的完整性。酒精通过刺激胃酸分泌,进一步加重黏膜损伤;其次,长期饮酒还会抑制黏膜修复能力,增加胃酸对胃黏膜的破坏,因此长期酗酒的人群是糜烂性胃炎的好发人群。

2、滥用非甾体抗炎药

非甾体类消炎药是临床上常用的止痛药和抗血小板聚集药,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布洛芬等,如果长期使用非甾体类消炎药会抑制环氧合酶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二前列腺素在保护胃黏膜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它能促进黏膜的血流和分泌黏液、碳酸氢盐,维持胃黏膜屏障。前列腺素合成减少,使胃黏膜易受胃酸和消化酶的侵蚀,最终引发糜烂性胃炎。

3、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能够定植于胃黏膜表面的革兰氏阴性菌,通过分泌尿素酶产生氨,从而中和胃酸,破坏胃黏膜屏障。长期感染可导致胃黏膜发炎、糜烂,并增加胃溃疡和胃癌的风险。

4、患有胃酸分泌过多

过度分泌的胃酸是糜烂性胃炎的一个重要诱因,特别是患有胃泌素瘤、慢性胃炎等疾病的患者往往伴有胃酸分泌增多,而胃酸的强酸性会破坏胃黏膜屏障,导致局部糜烂。

糜烂性胃炎的发病机制涉及胃黏膜的损伤和炎症反应,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发挥作用。

1、胃黏膜屏障破坏

胃黏膜屏障由黏液层、上皮细胞和紧密连接构成,具有阻挡胃酸和消化酶侵蚀的功能,保护胃壁不受胃酸和蛋白酶的侵害。但当外界因素(损伤黏膜屏障时,胃酸和消化酶将直接作用于胃上皮细胞,导致黏膜表面的糜烂和炎症。

2、胃酸分泌增加

过量的胃酸会削弱胃黏膜屏障的防御能力,尤其是在黏膜保护机制减弱时。胃酸通过破坏细胞膜,导致黏膜下层的血管暴露,进一步引发出血和糜烂。胃泌素过度分泌等胃酸过多的病理状态,会显著增加糜烂性胃炎的发生率。

3、胃肠道血液供应减少

应激状态下会导致胃黏膜血流减少,从而影响胃黏膜的自我修复和更新能力,导致黏膜更容易受到胃酸和消化酶的侵蚀,导致糜烂。

4、炎症介质的释放

损伤的胃黏膜会释放炎症介质,如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进炎症介质不仅破坏黏膜细胞,还会增强胃酸分泌和蛋白酶活性,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更多糜烂和溃疡。

二、科学服用5种药物,有效保护和修复胃黏膜

药物治疗是防治糜烂性胃炎的首选方案,科学服用抑酸药、促胃肠动力药等多种药物,可以有效保护受损的胃黏膜,修复受损组织,从而有效抑制病情发展,改善患者预后。

1、 质子泵抑制剂

质子泵抑制剂是临床常用治疗糜烂性胃炎的核心药物,其主要是通过不可逆地抑制胃壁细胞上的H⁺/K⁺-ATP酶的活性,减少胃酸的分泌,从而减轻胃酸对于胃黏膜的损伤,保护胃黏膜组织,常用的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

临床研究表明质子泵抑制剂能够迅速抑制胃酸分泌,减轻少糜烂性胃炎患者的上腹痛、反酸、恶心等多种症状,并能有效预防因胃酸侵蚀导致的进一步溃胃出血或者胃穿孔。但需要注意的是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可能影响钙、镁和维生素B12的吸收,增加骨质疏松和骨折的风险;其次,长期抑酸作用可能使胃内细菌滋生,增加诱发胃肠道感染感染的风险。

2、H2受体拮抗剂

H2受体拮抗剂是临床常用的另一类抑酸要,其通过竞争性抑制胃壁细胞上的H2受体,阻止组胺与受体结合,从而减少胃酸分泌,临床常用的药物包括雷尼替丁、法莫替丁、西咪替丁等。

临床研究表明H2受体拮抗剂对于轻度至中度的糜烂性胃炎患者疗效显著,其可以显著减少胃酸分泌,缓解胃痛、反酸等症状,并促进糜烂区域的愈合。但需要注意的是长期使用H2受体拮抗剂可能导致药物耐受,效果减弱;其次,少数患者会出现头晕、头痛、嗜睡等症状;最后,H2受体拮抗剂可以抑制肝脏中细胞色素P450酶系,影响其他药物的代谢。

3、胃黏膜保护剂

胃黏膜保护剂可以通过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屏障,阻隔胃酸和消化酶对黏膜的侵蚀,从而促进糜烂区域的修复。常见药物有枸橼酸铋钾、硫糖铝等。

临床研究表明胃黏膜保护剂在保护胃黏膜和促进溃疡愈合方面效果显著,可以有效减轻糜烂性胃炎患者的多种临床症状,并且可以抑制胃黏膜组织进一步损伤。但需要注意的是长期服用硫糖铝可能导致便秘,特别是在老年患者中较为常见;其次,长期使用铋剂可能引起铋中毒,如出头晕、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

4、前列腺素类似物

前列腺素类似物是一种新型胃黏膜保护剂,其通过模拟内源性前列腺素的作用,增加胃黏膜的血流量、促进黏液和碳酸氢盐的分泌,增强胃黏膜的防御功能,同时抑制胃酸分泌,减少胃酸对胃壁的刺激,常用的药物就是米索前列醇。

临床研究表明米索前列醇可以通过补充前列腺素的保护作用,减少胃黏膜的糜烂和溃疡形成,有效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但需要注意的是本药不适合长期使用,容易导腹泻、腹痛、恶心等胃肠道反应;其次,极少数患者对于本药过敏,这类患者禁用。

5、抗生素

对于伴随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糜烂性胃炎,抗生素能够根除幽门螺杆菌,减轻胃黏膜的炎症反应,常用的药物包括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等。

临床研究表明根除幽门螺杆菌可明显降低糜烂性胃炎的复发率,并防止进一步的溃疡和癌变,并且抗生素通常与质子泵抑制剂、铋剂联合使用,以提高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但需要注意的是服用抗生素可能导致恶心、腹泻等胃肠道反应;其次,患者可能对某种抗生素过敏,因此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三、除了药物治疗,糜烂性胃炎患者日常生活中还需要注意这4点

糜烂性胃炎的诱发与多种因素相关,如不良饮食习惯、药物使用、精神压力等,因此对于糜烂性胃炎患者而言药物治疗只是一部分,注意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项也非常重要,糜烂性胃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这4个方面。

1、合理饮食与营养调控

糜烂性胃炎患者日常生活中应避免摄入对胃黏膜有刺激性的食物,包括辛辣、油腻、高脂肪、高盐及过酸、过甜的食物;其次,日常生活中必须注意戒烟戒酒;第三、糜烂性胃炎患者提倡少量多餐的饮食方式,每餐不过饱,避免暴饮暴食;最后、糜烂性胃炎患者应优先选择清淡、低脂肪、低纤维、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蒸鱼等。

2、合理用药

慎用非甾体抗炎药,避免长期、大剂量服用;其次,糜烂性胃炎患者通常需要服用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胃黏膜保护剂等药物,患者应严格按照医嘱服药,避免随意更改剂量或停药,以确保药物的最佳疗效。

3、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和规律的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帮助胃黏膜修复;其次,患者应学会通过冥想、深呼吸、听音乐、运动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心情舒畅;最后、患者应选择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瑜伽等,帮助食物消化和吸收,增强身体的免疫功能。

4、定期复查

糜烂性胃炎患者,尤其是症状顽固或反复发作的患者,应定期进行胃镜检查,以评估胃黏膜的愈合情况和病情进展,排除溃疡或恶性病变的可能;其次,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应在完成根除治疗后1-2个月进行幽门螺杆菌复查,确认根除效果,以防再次感染或复发。

四、总结

糜烂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一旦发现一定要进行规范的治疗,其中质子泵抑制剂、胃粘膜保护剂、抗菌素等都是临床常用于防治糜烂性胃炎的药物,建议有需要的患者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服用;其次,仅仅依靠药物是不够的,一定要配合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避免不良因素加重病情。

3 阅读:560

经纬谈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