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育档案》——张培增作品展

鸿艺 2022-12-27 14:25:45

张培增,1941年生于山东省博兴县,从中学时代就喜爱诗词与书法。1960年中学毕业后考入某军事学院,1985年从军队转业至青岛市,任某医院行政副院长。2004年加入青岛市书法家协会。2016年加入青岛市作家协会。

2014年5月应邀赴台参加了“大中华乡亲大陆代表团书画特展会”,展出了书法作品,荣获“文化交流贡献奖”。

2015年6月在《羲之书画报》发表了十一幅书法作品,其中九首诗都是自创作品。从此,业界对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2015年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作品被中国邮政制成纪念邮票和纪念册公开发行,被誉为“中国当代书法名家”。

2015年10月入选新长城文化榜,其代表作品、个人简历和亲笔题词镌刻于八达岭新长城文化园永久展示。作品获“中国长城文化金奖”,并被授予“中国新长城杰出艺术家”。

2016年6月作品入编了中国经济文化出版社出版的《人民书画三大家》,该书是采用范曾先生的绘画作品、时任中书协主席苏士澍的书法作品和张培增的书法与诗词作品,编纂出版发行的集专业鉴赏、高端收藏为一体的大型珍藏册。

2016年10月入选了华夏国礼认证中心出版的《一带一路一国礼——艺术国粹大师个人集》,该书16版刊载其作品十六幅,并特为他颁发了“三页虫化石高档工艺礼品”。

2017年作品被使用出版发行了《向十九大献礼》纪念册,被誉为“中国当代艺术大家”。

2018年作品入编了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新时代四十年书画40家作品选》。

202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邮政使用其书法作品出版发行了《百年中国名家名作》大型文献类珍藏邮册,被誉为“国礼邮品艺术家”。

2022年7月入编了中国当代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魅力中国时代楷模》,该书“聚焦中国近当代新流派艺术大师”,汇聚了他们的精品之作。

《书法创作叙谈》

我看到过“微博”上有关“射墨书法”的事,并阅读了对这一“看不懂”书法作品的评论文章。同时,我也知道还有另外一些“看不懂”书法作品,就想谈谈个人的书法创作体会,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来说明一些关于书法的问题,与大家共商。

首先要明白,艺术形式和艺术作品并不是一回事。世界上的艺术形式主要有三大类:一是文学艺术,它是以文字作为传媒的;二是形象艺术,也称视觉艺术,书法艺术就属于这一类;三是声乐艺术,也称听觉艺术。艺术作品是指那些可供人们欣赏的具有一定艺术价值的具体作品,如:小说和诗词、书画和舞蹈、歌唱和乐器演奏,以及各种戏剧、电影和其他众多的艺术作品。

有些作品只体现一种艺术形式,如“笛子独奏”,只有声乐艺术。有些作品体现着两种艺术形式,如“歌唱”,唱是声乐艺术,歌词就属于文学艺术了。还有大量的作品,如“戏剧”、“电影”等等,作品中三类艺术形式都有。

当我们评价一个作品的时候,是对这个作品的全面评价,如一首歌,曲好词好才算好,其中那一项不好都不能认为这首歌好。

什么是书法艺术?书法艺术是书写文字的艺术,是通过书写的文字作品所创造的美来体现的。

书法作品如果写了一首诗,诗虽然属于文学艺术,但它已经成了这幅书法作品的一部份。有的书法作品也许只写了一个“大字”,如“龙”、“福”、“寿”、“家”、“静”等等,一个字也表现出了作品要表达的情怀,要表达的文化思想。当你创作书法作品的时候,是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怀和文化思想呢?是想要对社会产生什么样的能量呢?这是一个你想绕也不可能绕开的问题。每一幅具体的书法作品,其书法艺术、文化思想都是需要得到正确体现的,少了哪一项都不是一件完美的作品。

谈到书法作品的社会价值,也还有与作品相关的其他因素影响着它,如创作者的“人品”。如果创作者成了社会的叛逆,成了人民的叛逆,那他的作品就同他一起被人民群众送进“垃圾箱”里去了。书法人在创作作品的同时也在创作着自己,“德艺双馨”应该是一生都在追求的。

任何事物都有它自己的本质特征,本质变了就不是原来的事物了。书法的本质特征就是书写文字,不通过书写文字,或者大家本来很熟悉的文字通过你的所谓书写,已经看不出“篆”、“隶”、“真”、“行”、“草”等书体,识字的人也无法认读你书写的文字,那你的作品就成了群众“看不懂”作品,这样的作品从本质上讲就不是书法作品了。

书法作品的创作理念是书法作品创作实践的理论指导。我的书法创作理念认为,书法作品首先要有艺术美,这就是书法作品形态的视觉美;二是应该有其蕴含的文化美。两个美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美。

作品之美,要看人民群众的认可度,要看社会的认可度,不能只看作者的“自以为美”。作品之美应该成为人民群众心目中的百花园,而不只是一花独放。

艺术的灵魂是创造美。书法艺术的创新是美的创新,是守正创新,是与时俱进的创新。创新需要“标新立异”,但只“标新立异”而不美的东西,不是艺术的创新。

美而不同,雅俗共赏!

2022年7月16日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