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宽与普通小条案相近,高度约为后者的五分之三,这种器型是凳而非案,存世数量较少,黄花梨制者多为精品。
断代为明末清初时期的黄花梨春凳,长134宽44高48厘米,以整体刀牙板案形和侧面罗锅单枨为特色,估价15至20万元。
木头金黄莹润,色泽与黄花梨相符,凳面有薄薄一层灰,依稀可见板心两拼。
双拼板宽度接近,靠外的一块略大一些,都是一头大、一头小,所以拼缝有些倾斜。
面心左下角,是一幅堆叠的山峰形纹理,轮廓和缓近似于椭圆形,特点突出,看一眼就不会忘记。
板心右上角的山峰纹与之神似,如出一辙的线形表明,二者应该是一块木头剖开的两半。
我们知道,黄花梨家具收藏中,在树木心材允许的最大直径范围内,面心独板为顶配,两拼算高配,两拼中又以一木对开为第一。当然,还可以三拼、四拼等,拼接的数量越多级别越低。
此例属于对开双拼,正是藏家追捧的类型。此时可能有人会说,斜斜的接缝并不美观,采用直拼,甚至等宽直拼不是更好吗?
其实,之所以双拼板多为一大一小斜接,在于树木本来就是根粗梢细,开出板来自然会一头宽一头窄。将对开板中的一块掉过头来,和另一块相拼,接缝也会有一点点斜。另外,通常情况下拼出的板面会较边框里口宽一点,必须将超出的部分裁去,这便是板面多为一大一小的原因。
实际上,这种一木对开、调转斜拼的方式,既省料又合理。较长的拼缝使板面更坚实稳定,早期的黄花梨家具常采用这种工艺。
下次您再看到这种配料和造法的黄花梨老家具,其制作年代一般不会太晚,价值也就不言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