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部翻拍影片,电影《热辣滚烫》上映以后,免不了会被拿来与原版进行比较。
比较的结果与大多数翻拍片一样,都被认定为远远比不上原影片。
好像最近这几年只要是翻拍片,口碑都不会太好,比如前段时间在央视播出的电视剧《鸣龙少年》,就是翻拍日本热血剧《龙樱》。
这部剧播出期间就引来了很多网友吐槽,只不过有些槽点是确实存在的问题,有些槽点则有些吹毛求疵。
比如原版《龙樱》里面找了五名连小学五年级口算都不会的学生去考日本最高学府,网友认为没什么问题,但《鸣龙少年》里面找了几名偏科的天才学生去考清北,就被认为不符合逻辑。
原版《龙樱》里面的集训方式是靠刷题,网友认为很正常,但到了《鸣龙少年》里面,同样也是刷题,就被认为不符合实际。
原版《龙樱》里面几名学生是公开的恋爱关系,并且还会争风吃醋,网友认为没没什么问题,但是到了《鸣龙少年》里面,只是有两名同学有一点小暧昧,就被批判为胡编乱造。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好像只要是有国内翻拍影视剧上映,原作马上就会被吹捧起来。
《热辣滚烫》自然也不例外,这部影片上映以后,它的原作《百元之恋》马上成了部分网友口中的神作。
不可否认,《百元之恋》确实是一部很优秀的影片,即使没有被翻拍之前,这部影片在网上的评分也很高,关于这部影片的影评,大多数也都是正面的。
很多人认为《百元之恋》这个故事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却深刻反映了日本社会中许多年轻人面临的困境和迷茫。导演武正晴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真实的情感表达,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立体而富有感染力的主角形象,让观众能够深入了解和感受她的内心世界。
安藤樱在片中的表现也相当出色。她成功地诠释了一个性格复杂、情感丰富的角色,让观众在电影中与她一同经历喜怒哀乐,充分展现了她的实力和魅力。
这种正面评价是客观的,所以能够让人认同,但是当《热辣滚烫》上映以后,很多人对《百元之恋》的评价开始变得不那么纯粹了,在夸奖评价这部影片的时候,总会顺便贬低一下《热辣滚烫》。
好像不贬低一下《热辣滚烫》就不足以显示自己的审美更高级。
并且光是贬低《热辣滚烫》这部电影还不够,同时还要贬低观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这种行为就很让人反感了。
关键是有些人踩一捧一都捧不到点上。
比如网上有些评论说《百元之恋》看起来要比《热辣滚烫》更励志,但实际影片中表现出来的真是这样吗?
就拿两部影片最后的结局来说,《热辣滚烫》中的乐莹“觉醒”以后,想的就是能够“赢一次”,她对赢的定义并不是减肥,也不是在拳击台上击败职业选手,而是是自己能够坚持打完一场比赛。
所以最后尽管自己输掉了比赛,被打的遍体鳞伤,但她还是认为自己赢了。
她觉得战胜了过去的自己,可以与过去做一个割裂了,她不用再去迎合讨好别人,所以她拒绝了前男友的约饭,独自一个人昂首离去。
《百元之恋》结局的时候,女主角一直在想的是“好想赢”。
输掉比赛以后,她哭哭啼啼的反复说着“好想赢”,并没有让人感觉到斗志,反而更像是在向男主撒娇。
从肢体语言上来看,当时的前男友一直站在原地不动,反而是女主一边哭诉,一边一步一步慢慢走向前男友,甚至过程中还有个伸手求抱的动作。
最后重新回到了前男友的怀抱,顺从地被前男友牵走,之前决定打拳时的愤怒全都不见了。
她只是在自己黯淡无光的生活里,终于努力了一把。努力之后就又回到了原点。
这部影片名叫《百元之恋》,原因是影片里女主角有一句贬低自己的话:“因为我就只值100元。”
可是直到最后,她也没能为自己正名,而是继续回到了那个“认为她不会拒绝”,让她自以为“只值100元”的渣男身边。
所以这样一部影片到底是怎么看出来更加励志呢?
这部影片明明让人感觉并不是所有人一发生改变就马上能够成功吗?
如果说《百元之恋》更符合那个时代的日本社会状况,更写实部分日本底层民众精神状态,与《热辣滚烫》相比更有深度,逻辑跟加自洽,应该没有人反对。
但是如果说《百元之恋》更励志,那实在让人难以认同。
减肥励志什么?
原版在日本本土票房仅有8千万日元,折合人民币还不到4百万,就是一部扑街电影!在日本电影论坛里,吐槽声大于赞美!在内地,10年里先后上映过两次,一点水花都没起!然而在内地就成了一部佳作?什么逻辑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