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鱼膨化饲料相关养殖探讨
在水产养殖的世界里,胭脂鱼可是一种很特别的鱼。胭脂鱼呢,有着独特的外形,它的身体呈纺锤形,侧扁,身体背部轮廓线呈弧形,腹部轮廓线比较平直。胭脂鱼可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不过经过人工繁育后也用于养殖生产。这种鱼具有比较高的观赏价值和一定的食用价值。
咱先说说在养殖胭脂鱼的过程中遇到的那些事儿。就拿饲料来说吧,饲料在养殖中那是相当重要的环节,就像人吃饭一样,吃不好肯定长不好。以前啊,很多养胭脂鱼的地方在饲料方面都遇到过不少麻烦。比如说有个南方的养殖场,那地方气候比较湿热,养殖场的李老板就跟我诉过苦。他说之前喂的普通饲料啊,总是沉到水底,这可给养殖带来了好多问题。因为胭脂鱼在自然环境下是会在水体中层活动的,沉底饲料一方面容易被水底的烂泥啥的污染,另一方面呢,鱼儿也不太容易吃到全部,浪费不少。而且啊,因为饲料沉底,很多时候鱼为了吃到饲料,会长时间在底层游动,这样鱼就很容易生病,死亡率也变高了。
再说说投喂方式。以前的投喂方式那比较简单粗暴,就是在固定的地点和时间去投喂。在北方一个干冷地区的养殖场,陈师傅说他们以前就是这样。早上和傍晚固定投放饲料,可问题就来了。鱼儿有时候吃得太多,有时候又吃不够,因为不同的鱼个体的食欲不同,而且在不同的季节和生长阶段,它们的需求也不一样。这样不科学的投喂方式,导致鱼的生长速度很慢,而且品质也不是很理想。
咱们都知道胭脂鱼幼鱼阶段生长缓慢,一般需要几个月甚至半年多才能有比较明显的生长。如果饲料和投喂方式不合理,这个生长周期就会变得更长。像北方有个养殖户,他就说自己的胭脂鱼养了快一年了,体长才增长了十多厘米,和他听说的一些养殖得好的地方相比,差距可不小。
这时候就不得不说到咱们的主角——胭脂鱼膨化饲料。膨化饲料在养殖界是个新东西,很多养殖户还不是特别了解。这种饲料有不少优点呢。它经过膨化处理后,在水中有比较好的漂浮性。我有个朋友在一个大型养殖场工作,他就告诉我,使用胭脂鱼膨化饲料后,饲料在水面上能够漂浮一段时间,这就减少了饲料在水底污染的情况。就像有一次他观察了30天左右,发现大部分饲料在投放后的2 - 3个小时内都被鱼吃掉了,很少有残留。
咱们再说说不同品种绿植对比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虽然听起来很不相关,但其实也有联系呢。比如说睡莲、菖蒲、芦苇这三种常见于养殖水体的水生植物。睡莲的根系是走茎式的,它在浅水区生长,根系可以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尤其是对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有很好的吸收作用。菖蒲的叶子狭长,它对水体中的富营养化也有抵抗作用,而且菖蒲的根系比较发达,可以和土壤紧密结合,稳固水体底质。芦苇就不一样啦,芦苇植株比较高大,在防风固沙的同时,它的茎秆和叶子可以在水体中起到隔热的作用,调节水体的温度。这和水产养殖有什么关系呢?其实,一个好的养殖水域环境离不开这些水生植物。比如说南方的一个水产养殖场,他们除了养殖胭脂鱼,还在池塘里种了菖蒲和芦苇。菖蒲和芦苇的根系净化水质,芦苇调节水体温度,使得这个池塘的水温在一个比较稳定的范围内,这样胭脂鱼在这样的环境里生长就很舒服,生病都少了。
咱们再看看摄食行为观察这块儿。有个网友分享他在南方一个小池塘养殖胭脂鱼的经历。他说啊,他发现喂普通饲料的时候,胭脂鱼的摄食行为很不规律。鱼们总是在饲料下沉的时候才慢慢去吃,而且因为饲料的位置不固定,鱼们一会儿到水底,一会儿又到水面找吃的,看起来特别疲惫。后来他换了膨化饲料,发现鱼们在饲料漂浮在水面的时候就开始聚集过来,游得很欢快地去吃。而且每一条鱼都有机会吃到饲料,不像以前,总是那些游得快、游得灵活的鱼才能吃到足够的食物。这个网友观察了大概两个月的时间,发现鱼的生长速度和活力都有了明显的改善。
还有一个养殖场的例子,那是在一个水质比较清澈的北方养殖场。养殖场的老板发现,使用膨化饲料后,胭脂鱼的摄食时间也变得很有规律。他发现大概在每天固定的几个时间段,鱼儿会表现出很强的进食欲望。他就根据这个规律来调整投喂时间,这样可以避免饲料的浪费,也能更好地满足鱼儿的需求。
说到这儿,咱再聊聊养殖场的不同类型对胭脂鱼养殖的影响。像家养这种,数量比较少,可能对饲料和环境的要求没有那么高的灵活性。比如说我邻居家自己养了几条胭脂鱼在自家鱼塘里,他就没有专业的投喂设备,饲料在水里泡一会儿就可能坏掉了。而养殖场就不一样啦。有大型养殖场,养殖规模很大。像广东的一个养殖场,那里的水体温度常年比较高,适合胭脂鱼生长。他们在使用膨化饲料的时候,会根据鱼的数量、生长阶段和水体温度等因素,精确地计算投喂量和投喂时间。他们通过观察发现,不同季节鱼儿对饲料营养的需求也不同。像夏季,鱼儿活动频繁,生长速度快,就需要蛋白质含量更高的膨化饲料。
咱们再说说不同地形对养殖的影响。在一些山区,有那种小面积的山塘用来养殖胭脂鱼。山塘的水源往往比较复杂,有时候含氧量比较高,有时候又会因为雨水冲刷带来很多杂质。在这种地形下,如果使用膨化饲料,就需要特别注意饲料的投放量和频率。因为在含氧量高的时候,鱼儿的食量可能会增加,但是如果饲料投喂过多,加上水体的自净能力有限,就容易造成水质恶化。有一个山区的养殖户就有过这样的教训,他说刚开始没有按照实际情况投喂,结果水质一下子就不行了,鱼儿也不长了。
咱们再回到膨化饲料对胭脂鱼摄食行为的影响。在投喂的时候,鱼儿对饲料漂浮时间的要求其实也是一个优化的过程。在湖南的一个养殖场,他们通过对不同批次胭脂鱼的观察发现,在新投放鱼苗的时候,鱼苗对饲料漂浮的稳定性要求更高。如果饲料在水面漂浮不稳定,鱼苗就很难吃到饲料。而随着鱼的长大,它们对饲料漂浮时间的要求会稍微放宽一些,但是也得在一定的范围内。这个养殖场在两年的养殖过程中,通过不断调整膨化饲料的配方和投喂方式,终于让鱼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还有就是投喂方式改进对养殖效益的影响。在一个大型的北方养殖场,因为水体温度低,鱼儿的新陈代谢慢。以前他们采用的粗放式投喂方式,饲料利用率很低。后来他们引进了先进的投喂设备,这种设备可以根据水温、鱼的密度等因素自动调整投喂量。同时结合膨化饲料的优点,让饲料在合适的位置漂浮,鱼儿能够在合适的时间吃到合适的饲料。就这样,一年的时间,养殖场的养殖效益就提高了不少。
再说说不同季节的投喂策略。在春天,胭脂鱼刚刚开始活跃起来,这时候的投喂量不能太多,要慢慢增加。就像我在四川看到的一个养殖户,他每个月的投喂量会根据水温的变化,每周调整一次。到了夏天,水温高,鱼儿生长快,投喂量就要增加,但是一天也不能投喂太多次,以免造成水质污染。秋天是鱼儿长膘的时候,这时候的饲料营养要更丰富,而且要调整投喂时间,让鱼儿在合适的时间吃饱。冬天就不一样了,水温低,鱼儿的食欲下降,投喂量就要减少,而且饲料的质地也要做一些改变,让鱼儿更容易吃。
咱再从地域差异来看看养殖的一些细节。在南方湿热地区,水体中的微生物和一些水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比较多。在这种环境下养殖胭脂鱼,对饲料的营养均衡和抗污染能力要求更高。比如说在一些南方的河网地区,水质比较浑浊,鱼的摄食受到影响。这时候,优质的膨化饲料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而在北方干冷地区,冬季很长,水体有可能结冰。在这个季节,养殖户就要考虑鱼儿的越冬问题,养殖密度要适当降低,投喂量也要减少。在我老家东北有个养殖户,他就采取了在池塘的深水区设置加热设备,尽量让水体不结冰,同时减少饲料的投喂频率,保证鱼儿能安全过冬。
最后咱们来讨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在了解了这么多关于胭脂鱼膨化饲料、漂浮时间、摄食行为以及投喂方式改进的知识之后,大家觉得在不同的养殖规模下,这些措施的推广难度会有什么样的差异呢?是大规模养殖场更容易实施,还是小范围的家养就可以灵活调整?希望大家可以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