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为止,坊间一直对儒家有批评之声。只要发生了什么令人不满意的事,总有人把矛头指向儒家。儒家并非解决所有问题的良药,但也绝非一口黑锅,出了问题就让儒家背。2000多年来,儒家经历风风雨雨,不断遭受批评,又不断被供奉起来,就已经向我们昭示了一个事实:
儒家是否定不了的!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我们还必须认清这样一个原理:越是争议大的学问它产生的影响也越大!换言之:人人都说不好的学问,肯定是不好的;人人都说好的学问,未必是好的;只有那些有争议的,有人叫好,把它捧到天上,有人叫骂,把它摔到地上,这样的学问才是好的!
儒家就是如此!
春秋时代诸子百家争鸣,奠定中华2000多年的文化基础。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从此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但是,儒家文化作为“主流”绝非从汉代开始,不应忘记,孔子通过整理夏商周上古三代的典籍才最终形成儒家文化,周文化承接的是商朝,商文化承接的是夏朝,夏文化来自于唐尧虞舜,唐尧虞舜的文化来自于炎帝黄帝和蚩尤,三皇五帝的文化源自于伏羲女娲——换言之,儒家文化的渊源非常古老,可以追溯到伏羲女娲!
试想,如此古老的文化,你怎么能否定的了呢?
在一次演讲会上,学者易中天痛心疾首地说: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成果是否定了儒家,为什么现在又弘扬儒家,倒回去了呢?这令人不解!易中天所谓的“否定”儒家文化,并非说不要儒家,而是说儒家文化应该与其他诸子百家的文化平等,不应该儒家文化是主流,其他文化是末节。完全能理解易中天的疑惑,但有一个问题是,任何一种文化、文明,都有其主流,就像一个人要有主心骨一样,假如儒家不是中华文化的主流,什么文化可以担当此任呢?
西方人把以中国、日本、韩国、越南为代表的东南亚地区称之为“儒家文明圈”是非常有道理的。2000多年来,这里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很多人常说儒家文化无法推进到现代文明,那么试问: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为什么会成功?当然有人会推出新加坡李光耀的话作为反驳:
新加坡的成功靠的不是儒家文化,而是英国人留下来的法制!
但是,新加坡真的没有推行儒家文化吗?不要忽略一个事实:80年代初,新加坡就推出《儒家伦理》教材作为中学德育课程的一个选项,当时新加坡聘请在美国大学任教的“新儒学”派代表人物余英时和杜维明两位先生作为编写教材的顾问。1984年,《儒家伦理》课程正式推出,第二年就有6000多名学生选修,到了1987年,选修该门课程的学生已达14000多人,占新加坡中学三年级与四年级学生的18.7%。这说明什么?说明儒家与现代文明并行不悖!
换言之,儒家发展到今天,我们无论如何是否定不了的。也并不是说否定了儒家就能解决问题!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我们抨击的儒家,是董仲舒之后的儒家。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孟的理论也是不被诸侯国接受的!为何?就是因为里面有“民为贵,君为轻”的朴素民本主义思维。
因此,我们要做好2个区分:“原始儒家”与“董仲舒的儒家”。
02儒家的分裂:从原始儒家到董仲舒的儒家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可以说造成儒学的分裂。如果说春秋战国时代的儒学是“原始儒学”的话,那么汉代儒学已经变成“董仲舒式的儒学”。原始儒学有很多民本理论,比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个观念,“君”要像“君”的样子,“臣”要像“臣”的样子。但是,假如“君”不像“君”的样子,“父”不像“父”的样子,该怎么办呢?在原始儒学里,“君”如果不像“君”,“臣”就可以不听;“父”如果不像“父”,“子”就可以不听。正如孔子在评价桀纣时所说的那样:不闻君死,而闻一匹夫死而已!也就是说,不同层面的人所处之伦理范畴,并不是以他所处的地位和权势而决定的,而是以是否符合“仁义”和“天道”而决定的:如果“君”和“父”不遵从仁义和天道,那么“臣”和“子”就完全没有必要服从!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代,那些青年人和学者之所以激烈地反对儒家,就在于2000多年来儒家被歪曲,变成愚忠的一个规范: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父亲的话必须听,不管父亲的对错!
因此,我们必须区分好“原始儒家”与“董仲舒儒家”的区别,只有返璞归真才能得到真谛!
03儒家产生的2个重要效果:超级稳定与很难突破但是,不能不承认,儒学对中国2000多年来社会的稳定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儒学是伦理学,是规范学。它规定了每个人所处的位置,“不逾矩”。对于普通人而言,要想超越自身所处的阶级,就唯有走科举之途。这是底层人向上超越自身阶级的一个有效途径。从原始儒学看来,士子们读书走上超越自我出身的阶级之路,并非为了做官,成为“人上人”,而是为了“弘毅”——“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完成儒学对世界大同理想社会的规范!
这当然是非常理想主义的。但不管是原始儒学还是汉代之后的儒学,所产生的一个重要效果是:
一,令儒家社会超级稳定,这是优点!
也是中华文明之所以绵延上下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重要原因,历久弥坚。
二,其不足之处是,许多科学理念无法产生,突破不到现代文明!
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经历那么多王朝,几乎每一个王朝都是对前面王朝的翻版,历史变成周而复始的轮盘!
04儒家的2个重大缺陷儒家产生的2个重要效果:
第一,超级稳定。
第二,周而复始,很难突破。
这是从宏观上来说的。
从微观上来说,儒家学说还有2个重大缺陷:
第一,缺乏物理学之观念。
第二,缺乏“心灵”之观念。
毋庸置疑,儒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不断发展变化的。在商朝的甲骨文里就有“儒”字,待至孔子成为一个集大成者,极大发展了儒学;其后孟子、子思等人,又对儒学有很大的推进。董仲舒又是一变;宋明时期的理学、心学,都是对儒学的极大发展。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主要成果是打倒“孔家店”,但也有很多学者的学问建立在对儒学的“建设”上。
比如冯友兰、熊十力、陈寅恪、辜鸿铭等人,发展出了“新儒学”。新儒学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后来的继承者还有余英时、杜维明等人。完全可以相信,“新儒学”以后仍会不断发展!
换言之,儒学是与时俱进的结果。但是,儒学发展到今天,仍然有2个重大短板就是缺乏物理学之概念和缺乏“心灵”之观念!这也是很多人认为儒学已经不符合现代文明的原因所在!
平心而论,儒学并非没有注意到物理学的重要作用。宋明时期,朱熹、王阳明等人就注意到这个缺陷。因此他们发展出理学和心学。守仁格竹的故事广为人知:王阳明想知道竹子的道理(物理),于是在竹林里坐了三天三夜,可直到把自己弄得几乎生病也没有得到竹子的“物理”!为何呢?就因为王阳明通过“冥想”这种玄虚的方式来得到竹子的“物理”,而不是通过逻辑和科学!宋代理学的很重要成果,是汲取了道家的观念,比如把阴阳学说引入儒家。但是,道家学说对于理解客观世界的物质道理仍然是很混沌的,因此,理学想把儒学推进到对客观外界物质现象透彻理解的程度,最终是功亏一篑。没有明白“物理学”的基本程式和概念!
要想弥补儒学对物理学的缺陷,现在来说已经很容易。因此,儒学要引入科学、逻辑学、物理学之观念!
对于“心灵”之观念,儒家“心学”比“理学”推进地更彻底。尤其是明代大儒王阳明,把儒学推进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心学”并非王阳明首创,而是在原始儒学里就有的观念,只不过比较隐微而已。比如孟子有关于“心”的很多论述。王阳明把“心学”发扬光大了而已。
作为伦理学,儒学特别强调个人的道德作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这样一个由个人推及到天下的逻辑:个人构成集体,因此,个人修养高了,集体的文明水平就高!王阳明强调“心”与“身”的结合,用“心”规范“自身”行为,从而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但是,心学还有一个不足之处,以“心灵”这个词汇而论,由两方面组成,一个是“心”,一个是“灵”,儒学不缺少“心学”,所缺少的是“灵学”,也即对于超脱于“心”之上的“灵”缺乏认知!
因此,儒学要补上关于“灵”之观念!
总结儒学要在当代取得发展,有必要从“原始儒家”出发,切断与汉代“董仲舒儒家”的联系——当然,汉儒中的有益成分仍然是可以继承和吸收的——与“新儒家”(海纳百川的现代儒学观念)联系起来,弥补儒学在物理学和“心灵”观念方面的缺陷,不断地发展儒学。惟其如此,儒学在现代文明才会有历久弥新的生命力,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