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一月,中方霸气出手,邀欧洲四国代表登船“观察”!欧盟连夜放行,中国货轮复航!
最新消息显示,被丹麦扣了一个多月的中国货轮“伊鹏三号”,现在已经重新启航,离开了波罗的海。
至此,闹得沸沸扬扬的“波罗的海电缆被切断”事件,也算是告一段落。
事件发生在上个月中旬,位于波罗的海的瑞典领海区域,连接芬兰到德国和瑞典到立陶宛的海底电缆几乎同时受损。
当时,中国的“伊鹏三号”恰好在事故水域附近,这让它成了欧美国家关注的焦点。
欧洲国家指责这艘中国货轮故意放下锚,然后拖行了长达160公里,破坏了两条海底电缆,导致周边国家的通信出现故障。
因此,“伊鹏三号”被扣押在丹麦附近的公海,由德国和丹麦海军密切监视。
经过一番交涉,瑞典要求登船,与中国合作调查,以查明“伊鹏三号”是否真的是“罪魁祸首”。
为了保护本国船只及其公民的合法权益,同时也为了弄清事情的真相,中国最终同意与涉及国家展开合作。
不过,虽然中方表现了合作的态度,但是派多少人登船,以及上船后各种细节都需要提前说好的。
毕竟,在拿不出确凿证据的情况下,谁能保证他们会不会趁机做些什么小动作?
经过几周的讨论与磋商,中方提出了:由中国自主派遣调查小组进行船只检查,同时允许来自瑞典、德国、芬兰和丹麦的代表以“观察员”身份同行。
在这种情况下,这几国的代表最终登上了船,但只能“观察”,不可以实际插手检查过程。
显而易见,检查没有发现任何可疑之处,各国代表也不得不接受这一结果,欧盟连夜解除封锁线,中国船只光明正大地离开。
中国外交部也证实,已经邀请相关国家参与了联合事实性调查,并主动提供了相关信息和资料。
我外交部还强调,为配合调查,“伊鹏三号”确实已停航一段时间,为了船员健康及权益保障,所以决定复航。中方表态愿意继续与有关国家沟通,共同推进事件的后续解决。
对于这一结果,此前多次指责中国的瑞典外长表现出震惊的态度。
此外,作为此次事件中的主要相关方,却被拒绝登上中方船只“观察”的立陶宛也破防了,扬言要制定新规则以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但完全不提中国船只被无故扣押一个多月所带来的经济损失。
但要明确的是,立陶宛被拒绝,与该国近年来的反华政策以及各种举动密切相关。
而瑞典海岸警卫队甚至表示将继续监视这艘船,尽管船已启航。这就让人不禁疑惑:既然没有证据与中方有关,为何还要继续监视?
瑞典首相克里斯特松也宣称事故仍在调查,完全没有为中国洗清嫌疑的意思。
这样一种阴阳怪气的态度,仿佛在暗示此事就是“中国所为”,着实令人费解。
这起海底电缆破坏事件,让我们不禁想起了2022年的“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两者都是涉及海底设施的破坏,但各国反应却大相径庭。
“北溪”事件时,瑞典、丹麦等国起初展开了调查,但在国际社会关注的目光下,这些调查却神秘停止,让人捉摸不透。
而这次电缆事件,欧盟国家,尤其是丹麦、瑞典、芬兰和德国,迅速将矛头指向了一艘中国货船,甚至采取军事行动扣留了该船。
这种差异让人感到讽刺。
如果当初这些国家在“北溪”事件上也能如此迅速,也许今天的谜团早已解开。
这次电缆事件从一开始就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闹剧。美西方国家可能早已串通一气,企图栽赃给中国。
然而,中国并没有被动接受,在全程保持沟通的情况下,中方警惕对待,坚决要求在中方代表到场前不允许欧洲代表登船,以防出现所谓的“证据”。
最终,该货船得到释放,重新启航。
这表明,无论一些国家如何急于指责,事实无法改变——如今的国际局势已经不同以往,欧美再也不能随意拿捏中国,20年前“银河号事件”的历史不会重演。
正因为有强大的国力作为后盾,中国外交官才能坚定维护国家利益,在这场外交博弈中赢得主动,圆满处理了此次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