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利是上个世纪杰出的物理学家,1900年出生在奥地利维也纳,父亲是一名医学博士。泡利聪慧过人,中学时期就自修了物理学。在他18岁该上大学时,父亲给物理学家索末菲写了一封介绍信,要求泡利不上大学直接读索末菲的研究生。索末菲是一位杰出的导师,培养出多位诺贝尔奖得主。在面对泡利父亲的要求时没有选择拒绝。当然泡利之后的表现也没有令索末菲失望。
上世纪50年代,杨振宁给出了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杨振宁在给同行介绍这个理论时泡利当场发难问如何解决粒子的质量问题?杨振宁只能回答不知道。据说是因为泡利在杨振宁之前就做出过同样的工作,那时他就发现了这个模型不能解决粒子的质量问题。泡利追求完美,所以放弃了发表。而杨振宁因为觉得尽管不能解决粒子的质量问题,但规范场理论非常优美,于是将论文发表。后来人们认识到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是量子力学之后物理学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1956年,李政道和杨振宁提出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泡利也是表示反对。泡利在给韦斯科夫的信中表示他不相信上帝是一位左撇子,他愿意拿一大笔钱打赌宇称是守恒的。1957年,吴健雄、莱德曼等人用实验证实了宇称不守恒,泡利输了,这是他少有的输。不过幸好没有人站出来和泡利打赌,不然泡利真的就输光家产了。
泡利还有一个伟大的贡献是提出了中微子概念。当时人们发现原子核的β衰变中能量及角动量都不守恒。大物理学家玻尔一度认为微观领域中能量是不守恒的,泡利却在1930年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猜想:β衰变中不仅会放出电子,还会放出一个质量非常小,穿透能力极强的中性粒子。他把这种粒子命名为中微子。在当时提出这种猜想需要非常大的勇气。直到1956年,美国科学家莱恩斯和科恩在一个核反应堆旁检测到了极少量的中微子,泡利的猜想终于得到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