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特朗普在4月2日对进口汽车加征25%关税的行政令生效前,亲口向全球车企抛出"最后通牒",30天宽限期内,若将生产线迁至美国即可免税。
这一强硬举措的背后,是中美最新经贸磋商未破冰的现实:3月26日中美经贸牵头人视频通话中,双方在芬太尼关税、301调查、对等关税三大矛盾点上再度交锋,最终仅同意"保持沟通"。
尽管美方主动致电北京,但其提出的三大议题均带有单边主义色彩。在芬太尼问题上,美国试图将阿片类药物滥用危机归咎中国,要求中方承担监管责任并接受惩罚性关税。然而联合国麻醉品管理局数据显示,2023年美国截获的非法芬太尼中仅0.02%与中国有关,大部分通过墨西哥贩毒集团流入。
301调查则剑指中国成熟制程芯片产业,但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报告显示,中国28纳米以上芯片全球市占率已达34%,远超美国企业的18%。其对进口汽车加征关税的行政令,表面上为迫使车企回流美国,实则暴露制造业空心化危机。
美国汽车研究中心测算,若该政策全面实施,导致本土车价上涨6,000美元。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招数,已引发德国大众、日本丰田等企业的强烈反弹,欧盟委员会更威胁向美国农产品征收报复性关税。
特朗普强推的"对等关税"要求他国对美国商品实行零壁垒,这与WTO非歧视原则背道而驰。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3年美国对华出口农产品中,大豆、玉米受反制关税影响的规模达327亿美元,这正是美方迫切希望解除的枷锁。但中国商务部明确表示,解禁的前提是美国停止将经贸问题政治化。
对内,其"百日新政"承诺的中美领导人会晤期限逼近,但美国商会调查显示,73%的在华美企反对以切断供应链换取政策优惠;对外,七国集团内部裂痕加深,法国总统马克龙公开批评"美国优先"政策损害盟友利益。这种孤立处境迫使华盛顿不得不寻求与北京对话,却又难以放弃遏制中国的战略惯性。
2018年中美贸易战期间,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测算显示,美国对华加征关税使每个家庭年均多支出1,300美元。如今特朗普的"汽车关税2.0"版本,或将使美国通胀率再攀升1.2个百分点。
当德国经济部长哈贝克明确表示"不会为美国制造业输血",当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以57%的增速碾压美国传统车企,特朗普的"伟大蓝图"恐将加速全球产业链去美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