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神十九太空生活,发射不到一个月,航天员身体出现明显变化!

甄頔阚阚 2024-11-22 13:23:12

序言

随着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的升空,中国航天事业再次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这不仅是一次技术的飞跃,更是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勇敢一步。

航天员们在“天宫”空间站的日常生活,深受“地球人”我们的好奇:他们如何在失重的环境下起居饮食,如何进行科学实验?

但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航天员们在太空中的身体变化——他们似乎“胖”了一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难道太空中的生活真的如此滋养?

太空可不比地球

在太空的无垠舞台上,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们的生活充满了非凡的挑战与适应。失重环境是太空独有的特性,让日常的行走和进食变得不再简单。

想象一下,没有了地心引力的束缚,航天员们像水中的鱼儿一样,需要通过特殊的姿势调整和手部的辅助来实现移动。

而在饮食方面,太空中的食物不再简单地受到重力的影响,它们可能会漂浮起来,因此需要特殊的餐具和进食方式来避免食物的飘散。

航天员们必须学会如何在失重状态下,将食物稳稳地送入口中,这不仅是对技巧的考验,也是对耐心的挑战。

如果说食物为了身体健康,那么锻炼更是太空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环,为了对抗失重环境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航天员们每天都要进行至少1至2小时的身体锻炼。

在空间站内,他们利用专门的锻炼区和设备,如太空跑台、自行车等,进行有氧运动,以增强心肺功能。

此外,还有弹力带、腕力球等设备,以及量身打造的太空保健操,帮助他们有效防止心肺质量下降和呼吸功能降低,增加循环血量,改善组织器官的血液供应。

同时,航天员们还需要定期检测身体指标,通过佩戴活动度记录装置和心率采集设备,每周填写睡眠质量调查问卷,进行听力测试等多项医学检查,密切监测健康状态并积极对抗空间微重力环境带来的影响。

这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在这片遥远的太空中,保持身体的最佳状态,继续他们的探索任务。

但道理我们懂的都懂,那为啥航天员们边锻炼还边“变胖”呢?

太空变胖原因

之所以航天员看起来面部变胖,这并非是因为空间站的伙食过于丰盛,而是由于失重环境下人体体液重新分布的自然结果。

在地球上,重力的作用使得体液主要分布在下肢,但在失重的太空中,体液开始“自由流动”,大量涌向头部和上半身,导致面部出现明显的浮肿。

这种变化,被称为“太空月亮脸”,是航天员们在太空生活中一个独特而正常的生理反应。

航天员的“变胖”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体重增加。实际上,由于失重环境下人体水分的丧失以及肌肉萎缩,航天员的体重往往会减轻2至3公斤。

这种体液的重新分布,除了让脸看起来更圆润,还可能伴随着鼻腔和口腔黏膜充血、眼窝浮肿等症状。

有趣的是,当体液在头部聚集时,下肢的体液相应减少,使得航天员的腿部看起来更为纤细。

这些症状在航天员刚进入太空的前几天最为明显,但随着对失重环境的适应,这些症状会逐渐缓解。

尽管航天员的面部变化引起了人们对太空伙食的好奇,但实际上,航天员的饮食是经过精心调配的。

每餐的营养搭配和摄入量都有严格的标准,以确保航天员在太空中的健康和体能。

太空食品进化史

太空食品的演变,就像是一部微缩的人类航天史,记录着从简陋到精致的转变。

在早期,宇航员们的食物选择非常有限,他们只能吃一些块状食物、冻干粉,以及装在铝制软管里的膏状食物,食用时需像挤牙膏那样将食物挤出来。

随着技术的进步,太空食品开始变得更加丰富和多样。到了阿波罗号登上太空的时候,宇航员们的食物已经有了显著的改善,太空舱中为宇航员们准备了水果罐头、果干、水果蛋糕等口味丰富的食物。

进入21世纪,西方国家的宇航员们被允许带一些披萨、面包、果茶等食物进入太空。

而中国的太空食品也不甘下风,2003年,杨利伟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宇航员,他所携带的太空食品包括陈皮牛肉、墨鱼肉丸、绿茶、莲子粥等具有中国特色的美食。

到了2005年,神舟六号飞船上为宇航员们储备了白米饭、炒饭、大虾、鲍鱼等食物,种类增加到了四五十种。

到了2016年,神舟十一号飞船上的食物储备清单增加了宫保鸡丁、鱼香肉丝等特色菜,而且宇航员们可以自给自足,种植太空生菜。

而更具有革新意义的是,中国空间站太空厨房有一台热风加热装置,采用360°循环热风加热技术。

这有效解决太空加热过慢、受热不均问题,30分钟航天员就能吃上热乎乎的饭菜,还可以用它来自制酸奶。

此外,太空厨房有一台饮水分配器,它的滤芯材质、结构十分特殊,既可以“强迫”水走弯道,还能即时加热,让航天员在太空中也能随时喝上一杯干净、适温的水。

从最初的压缩饼干到如今的热饭热菜,太空食品的演变不仅体现了科技的进步,更反映了人类对太空生活的适应和改善。

满足了食欲,航天者们就可以在太空上开展独特且意义重大的系列工作了。

航天员的工作

在太空的微重力环境中,航天员们不仅是探索者,也是空间站的“管家”,负责着空间站的健康与运转。

日常任务中,航天员们需要对站内环境进行细致的监测,确保空气清新、温度适宜,为科学实验和日常生活提供稳定环境。

同时,他们还要对各种设备进行检测和维护,小到一个螺丝钉,大到整个生命维持系统,每一项工作都至关重要。

而全系统压力应急演练模拟空间站,面临内部失压情况时,航天员与地面人员“天地协同”进行紧急处置的全流程。

这不仅是对航天员应急反应能力的考验,也是对地面支持团队协调能力的检验。通过这样的演练,航天员们能够在真实紧急情况下迅速而准确地采取行动,保护自身和空间站的安全。

在太空中,任何突发的医疗状况都可能变得复杂和危险,因此,航天员们需要熟悉各种医疗设备的位置和使用方法,掌握基本的医疗救护技能。

这些训练帮助他们在面对同伴或自己的健康问题时,能够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

尽管工太空工作繁忙不容出半点差池,但航天员们乐此不疲,为了国家也为了人民,也为了视频那头的亲人朋友!

航天宇宙,心系家国

在遥远的太空中,通过先进的通信技术,航天员能够与地面进行视频连线,这不仅是工作汇报的桥梁,更是情感交流的通道。

他们可以与家人、亲友、领导和战友进行天地通话,在浩瀚的宇宙中感受到来自地面的关怀与温暖。这种联系对于航天员来说,是缓解孤独感、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方式。

在特殊的节日或生日时,航天员们在太空中庆祝的方式也颇具特色。例如2016年10月24日,航天员景海鹏在天宫二号中度过了他的50岁生日,收到了来自地球的祝福。

这些节日和生日的庆祝活动,虽然简单,却能让航天员感受到家的温暖,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减轻太空环境带来的心理压力。

航天员们还会通过摄影、音乐、诗歌等艺术形式,与地面进行跨时空的情感交流,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他们的太空生活,也是他们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

结语

在星辰大海的征途中,中国航天正以坚定的步伐迈向未来。随着“天宫”空间站的建成,我们不仅圆了“太空家园”的梦想,更将视野投向了更宏伟的目标——载人登月计划。

预计在2030年前,中国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这不仅是技术的飞跃,更是民族梦想的实现。

届时,我们将在月球上留下中国人的足迹,开展月球科学考察及相关技术试验,突破载人地月往返、月面短期驻留等关键技术。

同时,我们不能忘记那些在背后默默付出的航天员们。他们的辛勤工作和牺牲,是中国航天事业能够不断前进的基石。

从杨利伟的首次太空之旅,到神舟十九号航天员在“天宫”空间站的工作和生活,每一次成功都凝聚着航天员们的汗水与勇气。他们不仅是国家的骄傲,更是人类探索宇宙的先锋。

随着中国航天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将有更多的奇迹等待着我们去创造。

环球时报:太空开箱!神十九航天员乘组开始“拆快递”

北青网:太空视角下的航天员如何保持健康?一文了解→

福建日报:航天员太空出差变胖是因为伙食好?聂海胜解释

《入驻“天宫”超半个月 神十九乘组高效开展各项在轨工作》——央视网

太空中,中国航天员吃什么、做什么、看到了什么……这个展览一网打尽-中国青年报

0 阅读:0

甄頔阚阚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