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撤销!教师的铁饭碗,要没了?

云石解古今 2024-08-13 08:16:48

6月27日,天津市西青区教育局、西青区人社局联合印发了《西青区中小学教师聘期管理实施方案(试行)》在方案中明确:全面实行中小学教师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打破“一聘定终身”,对中小学教师职称聘任实施动态管理,构建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灵活用人机制;该政策适用范围为(西青区)公办中小学校、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中在编从事教育教学的教师(含双肩挑人员和兼任管理工作的教师)。

细看该方案的最大要点:教师岗位聘期为3年,考核结果分为合格、不合格两档;考核合格是续聘、岗位晋升的必备条件;考核不合格,合同期满一般不再续聘。风吹草动多年的“中小学教师退出机制”正式落地,天津市西青区成为史上第一。

现在,教师退出机制现在只在天津这个区。实施但西青区的这次改革带有强烈的试点意味,一旦试点完毕,接下来极有可能在全国推广——换句话说,中小学教师的事业编制,可能要没!

不用说,这种改革,肯定不受公办教师待见。但很明显,作为既得利益者,中小学教师的态度,并不在决策者的考虑范畴之内。鉴于未来新生儿骤降,教师供大于求成为十几二十年内的常态,再加上土地财政谢幕后地方财政的压力,决策者有充足的动力和转圜空间,来推动这项改革的实施。

但这里有一个问题,如果去编制真的比留编制更好,为什么过去这么多年一直要给中小学老师编制?这岂不是证明,过去几十年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并不是。过去留编制是正确的,但未来去编制,其实同样也是有其道理的。之所以有这种变化,原因也很好解释,六个字:此一时彼一时。

过去之所以要留编制,是因为在过去很长时间,公办中小学教师,并不是一个好的职业。

我们都知道,公办教育全靠财政拨款。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甚至可以说直到2010年代之前,教育方面的财政拨款,实际上是并不充足的。那个时候的学校,大部分都是校舍破旧,环境较差,教师的收入也不高——虽然国家早就规定了教师收入不低于公务员,但实际上,当时的绝大多数地区都做不到这一点——虽然当时公务员的合法收入其实也不算高。

工作环境不佳,收入低下,这就是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大部分公办中小学教师的处境。但与此同时,他们要承担的工作却非常繁重——出生人口多年保持高位,这决定了有大量的学生需要入学;同时教育经费又不充足,这又意味着无法改善教学条件,招收足够的老师,所以在2010年代以前,一个班五六十个学生是常态,七八十个也不稀奇。

这种情况下,要保证这些孩子接受义务教育成为合格的劳动力,甚至其中相当一部分还要成长为相对优秀的人才,那怎么办?只能压榨老师,让他们多付出了。但问题是当时的经费不足,所以老师本身就收入低下,你怎么搞,那相当于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少吃草。

这肯定是不行的嘛。何况当时的中国,经济正处在高速发展期,外面的发展机会很多,公办中小学老师虽然算不上什么高级人才,但也都是有文凭有文化的知识分子——鉴于当时国民知识水平整体偏低,所以这些人就算不当老师,在外面找到更高收入工作的可能性也很大。

当老师钱少事多,体制外诱惑多机会大。这种时代大背景下,要想在钱不够的情况下,招募足够的合格人才当中小学老师,那除了营造尊师重教的舆论氛围,给老师冠以园丁等美称,增加他们的职业荣誉感之外,最实际的办法,就是给他们编制。

编制意味着稳定性。稳定性在现实中可以折算成钱的,甚至比钱更好使——1万块的私企普通员工不如5000块的普通公务员,这一不等式不光在现在成立,在过去同样成立。教师事业编虽然没有公务员的行政编值钱,但比起朝不保夕的普通私企员工,那还是要很香一些的。正是靠着这玩意,我国的公办中小学教育体系,才能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留住足够量的知识分子当教师。不然的话,谁愿意干这种又累又没几个钱的破活儿?

这就是过去要给教师编制的原因,六个字——钱不够,编制凑。

那现在为什么又可以不给编制了呢?也是因为,教师这行当的内外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首先,中小学教师现在真的不穷了。受益于过去十几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以及土地财政,教师工资收入在2010年代可以说是突飞猛进——在公务员同样这些年大涨薪的背景下,大部分地区的教师,依然实现了收入不低于公务员的目标。至于退休金,由于教师晋职称比地方公务员晋职级要相对容易的多,所以退休教师的退休工资高于公务员更是屡见不鲜。毫不客气的说,现在的中小学教师,真正成为了各地的标准中产阶级——跟公务员同一个档次,单从收入来看甚至有的还更高。至于工作环境——现在大部分学校也都实现了升级或改建,跟十几二十年前比可以说是翻天覆地。

而在中小学教师收入和社会地位大翻身的同时,他们所处的时代宏观环境,却发生了大变化——最直接的,就是新生儿骤降,今年上半年据说只生了427万,全年估计850万左右,跟八年前比直接腰斩——这意味着教师行业供过于求。

而经过高等教育多年大发展,国民——尤其是中青年受教育水平大增,每年上千万大学生毕业——这意味着普通知识分子不再金贵甚至可以说烂大街,社会上有能力当中小学教师的人随便一抓就一大把。

与此同时,经济高速增长期落幕。在第四次科技革命全面爆发前,中国社会将进入稳态发展期。这意味着市场上的机会越来越少,高薪岗位要求越来越高,普通知识分子——即便是985、211毕业,也很难找到一份高收入的工作,更不要说创业——这意味着收入和社会地位大涨的中小学教师,性价比高度凸显。

行业从业人员长期性过剩,收入和社会地位却处于于社会中高层。未来随着社会整体就业环境的恶化,愿意进入这行业的人也越来越多——而且素质也越来越高。这样的大背景下,你是操盘手,你会怎么做?

无非两种:降薪,裁员。

直接降薪肯定会降低从业者素质和积极性,不利于国家长期发展。

那就只有裁员了。既然要裁员,就要打破铁饭碗,这样就可以为裁员打开方便之门。

而打破铁饭碗去除编制,不光是因为方便裁员,更是为了推动中小学教师这个队伍更好的发展。

说白了,编制也是有副作用的——比如你要躺平,要混日子,或者能力不够跟不上教育行业的要求变化和进步节奏,那学校真是拿你没办法。只不过以前教育经费有限,教师收入低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在社会上横向看也偏高,再加上知识分子少外面的机会多,这种种因素决定了政府没办法,只能拿编制留人——至于副作用,那也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

但现在不同了,教师收入起来了、工作环境好了,至于事儿——虽然他们依然事儿多,但社会经济发展到这个阶段,其他大部分社会性行业也都卷的很——而这外面的牛马还没有寒暑假的说法;同时,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和经济高速增长期结束,社会上能当老师也愿意当老师的人越来越多,中小学教师一点都不稀缺,甚至随着学生大降而过剩。这种时候,政府还有啥必要给编制?还有啥必要忍受编制带来的副作用?

当然,教师靠财政供养,在未来学生大减的大背景下,除了中小学教师本身,大众对裁员应该是不反感甚至支持的。但大家担心的是,这种去编制,以及背后的打破铁饭碗,会不会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如果这个问题让中小学老师来回答,他们会毫不犹豫的说,这会严重打击他们的积极性,进而让他们的心态从教书育人变成打工混日子。

这个情况肯定会发生。但以此来解释未来教育质量会下降,其实是站不住脚的。主观上,没了编制,中小学教师的职业荣誉感确实有所降低,但客观上,恰恰是编制的存在,才能给混日子提供了足够的空间。没了编制,饭碗不再是铁的,就算你主观上想混日子的心态大涨,但客观上,让你混日子的空间却大幅缩窄了——你混的结果,就是被输送到社会。

至于积极性,去掉编制,当然积极性同样会受影响——但这个影响的,只是主观积极性而已。但积极性不仅有主观的,还有客观的——也就是现实环境的倒逼。当生存环境恶化,人出于求生的本能,反而会迸发出更大的积极性——市场经济充分竞争,本质上就是客观环境对人倒逼。而在充分竞争的高度市场化行业,国企往往不是民企的对手。这足以证明,在很多时候,环境倒逼出的积极性,比人基于主观意愿而滋生的积极性更高效,更靠谱。

当然,很多持反对意见的中小学老师会说,教书育人和市场化经济不一样。

但实际上,站在上位者角度,这没什么不一样,无非都是个优胜劣汰而已。通过去除编制,将公办教师置于类市场化企业员工的环境当中,进而倒逼他们激发自己的潜力和动力,这比让他们仅仅基于职业操守或者主观责任心而积极工作,似乎更有效率。

这就是中小学撤编恐怕难以避免的理由——未来除了极端偏远地区,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中小学教师,都有可能取消编制,转而像现在的很多985大学一样,进入类似非升即走的模式。

至于教师转入私立,这种情况下也不会大范围发生。因为教育本身就是个高度管控的行业,私立学校在规模和数量上都是严格受限制的——事实上这几年各地也都纷纷大力缩减了私立办学规模,连私利培训学校都被打趴下了。所以公立教师出走私立,实际上根本就不可能大规模出现——压根就没那么多位置给你。

其次,私立本身也是有成本的——地得自己买,学校得自己建。各种运营成本都高于公立,这就决定了,他能够给教师提供的薪水,也不是高的没边的——搁以前公立教师穷的时候,可能私立吸引力很大,但搁现在公立教师待遇也起来了,本地私立吸引力就没有那么大了。再加上私立教师在社会地位、退休保障方面的待遇差距,这一切都决定了,私立确实能吸引一部分急着用钱的公立优秀教师,但动不了公立教育的根基——正如私立大学,动不了公立大学的根基一样。

当然,虽然说了这么多合理性和必然性,但有一条,肯定会被很多人——尤其是中小学教师提出来:就是没了编制庇护,后面要保饭碗,肯定会有人拉关系走后门,甚至对掌握生杀大权的校长进行人身依附,进而导致考核有能力的走,没能力的留的情况发生。

这个确实难以避免。不过,个人认为,它的影响范围不会太大。原因很简单,虽然公办中小学教师一直都喜欢把自己的一切都拿来跟公务员比较,力争向公务员看齐;但在考核方面,他们的真实处境更类似于企业员工。

这是啥意思?

答案在于KPI。

为什么公务员不能搞去编制化?除了去编制化,会导致公务员对上级进行人身依附——将效忠对象从党变成私人;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性原因,就是公务员的大部分工作,是没法进行量化考核的。

没有量化考核,就没有明确的标准,那谁上谁下,谁留谁走,那就完全是领导一句话。如果非要考核,那就注定了是做多错多,结果就是谁干活最积极,谁走的最快。所以公务员没法搞末尾淘汰那一套。

但教师不存在这个问题。中国的所有中小学教育,都必须围绕着考试指挥棒打转;考试成绩,就是最明确的KPI。你只要教的学生中高考,甚至小升初成绩好——甚至只要在年级期末考试中排名好,那除非你有明显的违法违纪,否则校长就是再讨厌你,他也不敢考核中给你你不合格——否则你拿着成绩直接告状,他吃不了兜着走。

而相应的,不光教师有KPI,校长乃至教育局领导也有明确的KPI,如果你管辖的学生考试成绩不好,在各种排名中退步,一两次可能没事,次数多了,你这个校长乃至教育局长也保不住自己的位置。

所以,考试这种明确标准的存在,大大限制了校长或者教育局领导的操作空间,逼得他们必须要保证手下的教师尽可能精干。基于这种限制,虽然不能说他们在考核中一点骚操作都不能做,但绝对不敢玩的太狠,要是真把关系户留太多,让学生成绩持续下降,后面倒霉的,可就是自己!

综上所述,中小学去编制化,在接下来可能是势在必行。虽然很多中小学老师愤愤不平,甚至还活在自己的意念世界中,进行一些幻想(比如期盼着学生少了就改小班化教学),但事实上,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化,一切支撑中小学教师保住编制的理由都已丧失。当一个职业不再人才紧缺,不再收入微薄,甚至成为越来越多人眼中的香饽饽时,它其实也就过了自己的高峰,接下来迎接它的,就不再是各种扶持照顾和利益增量,而是各种限制约束和利益减量。金融业如此,教师如此,接下来的公务员,同样会如此。

历史的潮流奔腾向前,普通人不管自我感觉有多良好,说到底,也都不过只是滚滚洪流中的一朵小浪花!

那么,这场西青区蝴蝶挥舞的翅膀,是否一定会在全国引起旋风?如果会,大概多久会来临?面对这场大变局,中小学教师应该如何应对?关注微信公众号:老云的空间,我们下一节继续为您解读。

本文为老云看世界2458节。喜欢的读者,请用微信搜索公众号:老云的空间,持续收看全部老云系列原创文章。

0 阅读:77

云石解古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