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向阳・花》破亿庆功宴的镁光灯下,赵丽颖素净的棉麻衬衫与身后荧幕里自闭症儿童的特写镜头被反复咀嚼,当自带流量的演员选择投身小众题材,到底是谁耽误了谁?不少人借《向阳·花》来攻击赵丽颖的票房号召力,但也有人表示小众电影本就不该承受商业大片的票房期待。
纵观全球电影市场,聚焦特殊群体的文艺片始终遵循着独特的生存法则:法国电影《触不可及》用四百万欧元成本撬动全球四亿美元票房被视为奇迹,日本导演是枝裕和的作品常年稳定在十亿日元区间已属成功。将《向阳・花》置于同类型作品的坐标系中观察,突破亿元的成绩单,实则是行业标准的超额完成。
流量演员不是万能钥匙,明星加持冷门题材电影,本就是一种冒险。抛开票房,赵丽颖在《向阳・花》中表演片段,单在短视频平台就获得超1 亿次播放,这种直接转化大众对特殊群体的认知传播,试问需要多少票房能够完成。
赵丽颖更是在《向阳・花》剧组驻扎特殊教育学校八个月,这种创作态度本身就值得肯定。她不仅为影片带来初始关注度,更在拍摄过程中吸引专业团队加入,形成优质内容的良性循环。
电影终究是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复合体。当《向阳・花》带动自闭症儿童日托机构咨询量增长 47%,这些数据所承载的现实意义,早已超越票房数字的冰冷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