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进寺庙大喊:“秃驴何在”,一小和尚回了4个字,成千古绝对

喵哟师 2023-02-06 17:07:48

文化的流传让我们看到中国古代文人的智慧,他们用自己手下的笔描绘着当时的社会和理想的国度,作为文豪的苏轼也经常用诗词表达自己的洒脱。

如此放荡不羁的且有才华的苏轼广结好友,僧人也不例外。在一日苏轼进入寺庙寻找好友时大喊“秃驴何在”,结果没想到一个小和尚随口回了四个字,反而成为了千古绝对。

一贬再贬的苏轼

通过中国古代文人的诗风就能判断出当时诗人经历的社会和他的性格。

正如李白,他的盛名人人敬仰,同时也能从他的诗词中发现李白在政治上怀才不遇,在生活上一掷千金。

李白整个人充满了浪漫主义,这一特点也体现在他的诗词中。和李白相齐名的杜甫,他的风格反而不一样。

他整体都在诉讼当时时代的黑暗,也表达自己对于战争的无奈和痛苦。诗词就是诗人无声的表达,笔墨成为他们手下的利剑,不能要人性命,却能在千百年间激起波澜。

而苏轼作为宋朝时期的诗人,他们的写作风格多了词,同时在这个时期也诞生了不少出名的诗词作家。

不过相对于辛弃疾的报效国家、李清照的婉约,苏轼的诗词风格充满了洒脱。

但是结合苏轼的经历,很难以想像,他居然会有如此心境。苏轼在文学方面很有才华,在科举考试中却得到了第二名。

不过苏轼并不在乎,而朝廷中的人都认为凭借苏轼的文采,肯定在未来大有出息。

只是可惜,苏轼在仕途方面却并不如意,他公然反对王安石变法,结果导致他被贬谪。

自此以后,王安石就踏上了一贬再贬的路途,后来苏轼又因为立场原因被牵连,这又导致苏轼再一次被贬。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是苏轼对于自己仕途上的调侃,也表达了他的无奈。

在古时候的文人们寒窗苦读,都想通过科举考试出人头地,要么名言万里、要么在官场风生水起、要么造福百姓。

可是怀揣理想的苏轼却只能不断被贬,自己手中的职权也逐渐没有,但是面对这种情况,苏轼并没有太多的伤心和忧郁。

潇洒自如、来去如风

苏轼也算是神童,从小在文学上就能显露出来超高的天赋,但是没想到仕途却始终不顺利。

很多人都在为苏轼惋惜,但是苏轼本人并不觉得。苏轼本人的性格比较豪爽,而且带有洒脱。

他从来不会执着于某一样,向来都是珍惜当下。山间之清风、明月,在苏轼眼中看来宝藏,也是没有主人的。

只是暂时属于他们这种清闲的人,所以他们应该享受如今的这段时光。如此洒脱的心境,很难在其他人身上找到。

而且苏轼很会享受生活,东坡肘子、东坡肉,都是苏东坡发明的饭菜,虽然他的人生一直在贬谪的路上,但是对于苏轼而言,也看到了不同生活环境下的人们。

爱好美食的苏轼基本上走到哪吃到哪,这也让苏轼除了在文学上出名,在美食上的名声依旧不弱。

而且苏轼还非常喜欢交朋友,可以为了看雪、看月色去喊熟睡的朋友一起看。

可以看出,苏轼的心态非常的好,不担心自己的未来,只会享受当下。其实苏轼能够有如此好的心态,和苏轼喜爱佛学也有一定的关联。

在佛教文学中,常常劝解人们放平心态,戒骄戒躁。苏轼常常钻研佛学,自然也学到了佛教文学中的平静。

这或许也是苏轼心态良好的原因,而且苏轼因为佛学,还结交过一个朋友。

与小和尚的千古绝对

佛印可以算是苏轼的好友排名中第一,佛印和苏轼相同,都是儿童天才,在文学和佛学方面都十分出色。

苏轼被贬谪的时,就听说过佛印的名声,于是想要去见一见佛印,不过第一次的见面却让苏轼羞愧。

苏轼带着想要试探佛印的想法去交谈,佛印看出来后,只是面对苏轼不语,最后在称赞苏轼一番。

但是苏轼看到他说了众多的话,可佛印没有说过一句哈,只认为佛印不过是被人吹捧出来的,所以对佛印非常不屑。

最后还好是苏小妹点醒了苏轼,苏轼才明白佛印才是真的大智慧,自己远不如佛印。

自此苏轼和佛印的友谊更加深厚,别看佛印是个和尚,但是他的想法和道济一样,“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所以佛印信佛,可他吃肉喝酒从不耽误,佛印这种洒脱的性格和苏轼非常合得来。于是两个人常常会结伴游玩,不过才子在一起,自然会选择对词一较高下。

曾经苏轼经常和苏小妹通过诗词互怼,不是嘲笑对方长得丑,就是嘲笑对方额头大。

现在遇到佛印,苏轼自然不会放过他,所以他没事总会和佛印对诗词,这也导致很多绝对都是苏轼和佛印流传下来的。

两个人基本上也经常能打出来平手,不过在后来,苏轼在去寺庙寻找佛印的时候,却发生了一件让他羞愧万分的事。

原来苏轼在寺庙中并没有找到佛印,正好看到小沙弥,于是问道“秃驴何在?”

苏轼和佛印在一起经常互怼习惯了,完全忘了这是在外人面前,何况佛印还是高僧。

小沙弥经常在佛印身边,自然在文学上也了解一二,于是小沙弥说道“东坡吃草。”

这是小沙弥对于苏轼的告诫,听到这话,苏轼才反应过来,自己不能再外人面前如此称呼佛印,只能道歉,最后小沙弥也告诉了苏轼有关佛印去处。

虽然苏轼经常称呼佛印是“秃驴”,但是苏轼和佛印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因为称呼而疏远,反而因为互相调侃,友情增进。

苏轼是个典型的“乐天派”,不过这种性格也让苏轼在历经波折,却依旧入春风拂面,并不在乎这些痛苦。

或许对于苏轼而言,他一个人经历了千军万马,但是他的内心同深渊一样,不见一丝波澜。

5 阅读:2180

评论列表

南无 花常在

南无 花常在

4
2023-02-07 14:31

爷爷在此

文韬武略

文韬武略

2
2023-08-04 23:10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一屁过江来。有谁知来历?

松树

松树

2023-06-06 16:31

扯犊子还太少,正事应该没有好,通通写成扯闲篇,能来看客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