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在古代,人们推崇以诗会友,作诗对联是文人墨客相互切磋意境、展露才华的手段。然而,历史上也出现了一些无人能对出下联的上联,它们成了千古绝响,让后人产生了无尽的遐想。接下来,本文会仔细讲述三个广为流传的上联故事,带您探寻这些绝唱的来历。
【二、寂寞寒窗空守寡:守活寡的绝唱】
在楚州城,有个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叫白茉莉,那可是才貌出众。这白茉莉啊,手腕白得像雪,头发黑得似云。写诗、作画,还有琴棋书画这些,就没有她不擅长的。她性子挺傲的,对那些求婚的人,不是故意为难就是各种纠缠,把城里好多优秀的王孙公子都给拒绝了,还放话出来,说一定要嫁给最了不起的人。
您猜怎么着!在一次春游的时候,白茉莉呀,碰见了青年学士余天泽。这余天泽那可是才华没得说,模样也俊朗,他俩一见面,那真是一眼就相中了对方。没过多会儿,这事儿就成了。白茉莉顺顺当当嫁给了一个风度翩翩的好郎君,这小两口那叫一个恩爱哟,天天都过得美滋滋的,不是唱歌就是跳舞,好不快活!
然而没过多长时间,余天泽在去往赴任之地的途中碰到了山贼,竟不幸被害死了。白茉莉得知这个消息后,伤心到了极点,成天不停地哭泣。一下子,她觉得生活中所有的希望都没了,诺大的宅子里就只剩下她自己守着,那种寂寞的感觉实在难以忍受。
就在这个时候,白茉莉的发小林灵儿过来看她,想让她打起精神。林灵儿对白茉莉说,得为自己的幸福再努力一把,让她再去找个懂自己的人。白茉莉听完,思考了好一会儿,最后终于下定决心,打算重拾旧业,再觅一位知音。
那白茉莉性子傲娇得很,还怕被世人嘲笑她无情无义,于是想出了个妙招:她在自己闺房的窗棂上刻下了“寂寞寒窗空守寡”这八个大字,还放话说,只要有学富五车之人能对出下联,她就愿意改嫁给他。这消息一传出,那可真是引起了轩然大波,整个城的文人学士都一股脑地涌来,都想对出这下联,好赢得白茉莉的青睐。
一时间,白茉莉的闺房门口那是相当热闹,来来往往的都是很有学问的人。他们有的拿着笔砚和对联,有的直接口头说出对句,纷纷施展自己的本事,说出的话那叫一个精彩。可是白茉莉出的上联特别精妙,每个字都对仗工整,要想对出下联简直太难了。一个月过去了,那些来闺房门口对对联的文人,没有一个能对出下联,最后都只能没精打采地走了。
白茉莉的好友林灵儿瞅见这情形,反复劝白茉莉别太执拗,别再靠对联来挑女婿了,不然没准得一辈子守空闺。白茉莉却把头一摇,讲这八个字能体现出一个人的学问和心境,自己绝对不会稀里糊涂地另嫁他人。林灵儿没啥办法,只能在那干上火。
三个月转瞬即逝,白茉莉的上联依旧无人应对。众多才子佳人为此绞尽脑汁,奋笔疾书,然而却始终对不出下联来。渐渐地,白茉莉的闺门前变得冷清起来。林灵儿见白茉莉心意坚决,怎么劝都没用,便只能常常前来探望,陪着她度过那寂寞的日子。
一晃眼,一年就这么过去了,白茉莉的上联依旧没人能够对得出。她孤孤单单地坐在冷窗前,盯着窗棂上的那八个大字,不由得发起呆来。“或许我这辈子就得守着活寡过了。”她心里这般想着。长年的孤独使她变得豁达了不少,也清楚盲目地追求完美没什么好处。“我都活了这么些年,也该懂得满足了。”
这一年春,林灵儿又来探望白茉莉,二人相视而笑,个中滋味难以言表。“或许,我这辈子就得守着这清冷的窗儿,空度这如同守寡般的往后日子喽。”白茉莉暗自思忖着。她轻轻一笑,那笑里带着一丝释然。
【三、画上荷花和尚画:高僧的绝唱】
明朝嘉靖年间,大才子唐伯虎关起门来专心写作。有一天,他稍微喝了两杯酒,兴致上来了,就想着去旁边的寺院逛一逛,散散心里的烦闷。等他到了寺院的时候,天色已经暗了下来,在那里,唐伯虎碰到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和尚。
唐伯虎表明自己身份后,双方顿感投缘。禅僧满心热忱地邀唐伯虎在寺中留宿,二人你来我往地交谈,直至深夜。唐伯虎发觉禅僧知识丰富,言辞出众,便拿出笔和砚台,与禅僧作诗对联来作为告别之礼。
两人接连道出了几句极为精妙的上联,而后又对出了句意绝佳、字字精妙的下联。唐伯虎欣喜不已,对禅僧的博学多才赞不绝口。临分别的时候,他来了兴致,拿起笔给禅僧画了一幅墨竹,还题上了一联“画上荷花和尚画”。因为时间已晚,唐伯虎便匆忙离开,将这未对出下联的上联留了下来。
第二天睡醒后,禅僧观赏起墨竹画,记起唐伯虎的一番高见,心中不由得对这画又增添了几分遗憾之感。他正思索着上联所蕴含的意境,突然脑袋里闪过一个念头,尝试着对出了几句下联。然而,他对了好几次,都觉得意境不够好,没办法和上联相互呼应。
禅僧绞尽脑汁地琢磨,总算明白了这上联的精妙所在,自觉比不上。他把唐伯虎题的联语挂在方丈处,以表敬意。打那以后,这没完成的上联就传扬开了,不少文人雅士到寺里来对对联,可没一个人能成功对出完整的下联。
有一天,一个年轻的学生去到寺里,把那没完成的上联原封不动地抄了下来。回到他自己的书房后,他不停地琢磨上联的意蕴,一心想着自己能把下联给对出来。这学生整天把自己关在屋里苦苦思索,一天又一天过去了,但就是对不出下联来。
三个月的时间转瞬即逝,那学子变得面容憔悴,却还在拼命努力,一心想着能够一下子获得成功。就在这时,他的好友前来探望,劝他别再执着于这个不切实际的幻想了——连高僧都对不出的下联,就凭他的本事又怎么可能对得出来呢?听了这话,那学子总算如梦初醒,把这个困扰自己的心结给放下了。
禅僧虽说没能对出下联,但已然领悟了人生的真正意义,从此不再苦等做僧,而是愉快地过着每一天。而那名学子也最终清楚,世间诸多奥秘是不能勉强求得的,关键在于自己的内心状态。
【四、烟锁池塘柳:才子的绝唱】
在清朝乾隆年间,一年一次的科举考试如期而至。高攀和陈伯阳这两位极具才华的青年学子表现出众,都成功考中了进士。主考官发现这两人的文章水平不相上下,实在难以评判,一时间竟不知如何是好,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这事儿让乾隆知道了,他打算亲自出马,检验一下这两人的学问和本事。接着,乾隆偷偷摸摸地到了考场,亲手写下“烟锁池塘柳”这五个字,让两人给对出下联来。谁对得更出色,谁就能成为第一名。
高攀一瞅见题目,稍作沉吟,便向乾隆请了安,退出考场。而陈伯阳呢,选择挑灯奋战,琢磨着对出下联。他费尽心思,却怎么也对不上来。等到截止时间一到,陈伯阳只得带着满心的气恼离开。
这两人都没能完整地把下联给对出来,这可让在场的那些文武百官们满心疑惑。乾隆呢,倒是悠然自得地宣告,把高攀定为进士第一名,陈伯阳排在第二。大臣们都弄不明白,纷纷过来询问其中的缘由。
乾隆说道,高攀一瞧这绝对上联,心里清楚自己对不出下联,于是干脆走人,这说明他有见识,看得明白。而陈伯阳呢,却是心比天高,想要试着对出下联,结果反倒浪费了时间,相比之下,他的见识就略显不足了。
确实,乾隆给出的上联“烟锁池塘柳”,意境颇为高深,对仗极为工整。此上联每个字的偏旁恰好对应五行,这实在是难之又难。高攀能认清时势选择退出,避免自取其辱,足见他有着非凡的判断力。而陈伯阳却受限于自己的见解,虽说有一定才华,但见识方面有所欠缺。
这事儿传开以后,好多文人雅士都跑来试着对那上联,结果没一个人能对上。有些特别有才华的人试着对了好几次,就明白自己比不上,对当年高攀的见识深感钦佩。还有些自傲的人对了好多天都没结果,这才明白当年陈伯阳的心思,不由得感叹自己比不上人家。
有些人心怀勃勃野心,对出的下联虽成句但意境欠佳,还妄想以此获得赏识。这恰恰暴露出他们的见识短浅,远不如高攀当年明智的判断。此上联已然成为千古的绝妙之句,用来检验后人的学识与境界。而高攀果断的退让之举,也变成了后来众多文人效仿的典范。
【三、结语】
从古至今,文人墨客们吟诗赋对,以此展露自身才华。在历史长河中留存下来的这三则绝佳上联,至今无人能对出下联,它们已然成为后人所追逐的方向。咱们没必要非得执着于对出下联,倒是能够从里头汲取那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要知道,人生的真正意义,并非在于那些虚名和外在的功绩,而是在于内心的提升与净化。这三则绝唱所蕴含的故事,也在告诫我们要珍视当下,去探寻生活的别样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