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版《红楼梦》之所以能成为我国电视剧史上一部无法超越的经典和不可逾越的篇章,不单单是演员就像从书中走出来的一样,还因为整个剧组本着匠心的精神,从立项,筹备,服装,道具,细节,作曲等各个方面都做到了极致的完美。
王扶林导演重视每一个镜头的拍摄,对剧中的人物,场景,道具都做到了最大限度的还原。
为了还原贾府的大观园,由红学、古建、园林、清史、民俗等专家探讨,设计,特意建造了一所古典园林,大观园,1986年开始部分对外开放,拍完《红楼梦》,1989年全部开放。
为了拍“黛玉葬花”,整个红楼梦剧组可是整整等了一年,好不容易等到梅花将开,剧组去了苏州香雪海,在那里又等了半个月,梅花才陆陆续续开了。
为了拍“黛玉抚琴”,对古琴一窍不通的陈晓旭,专门去中央音乐学院找老师教自己,因为要速成,所以,只学其中一段。
陈晓旭凭着聪慧和刻苦,几天时间,就学得像模像样,拍摄时没有穿帮。
为了拍“凤姐之死”,邓婕穿着单衣单裤,露着脚,在零下20多度的冰雪天气中,被拖着走了一遍又一遍,连拍了八遍,她都冻晕了。
……
这样的事情,很多很多,可见,为了拍好《红楼梦》,整个剧组可谓竭尽全力。
影视剧的拍摄,对导演来说,最难的是孩子和动物的戏,因为根本没法讲戏。
今天,说的是“宝钗扑蝶”中的蝴蝶,是如何做到那么听话,进入镜头中的,我们看看蝴蝶是如何来的。
“宝钗扑蝶”同“黛玉葬花”,“探春远嫁”,“湘云醉卧”,“晴雯撕扇”一样,是87版《红楼梦》的经典场景。
书中这一段是这样写的:
刚要寻别的姊妹去,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从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去了。倒引的宝钗的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娇喘细细。
简而言之,就是薛宝钗看见一对玉色蝴蝶翩翩起舞,便拿出扇子去打,去追,追着追着,追到了滴翠亭,累得气喘吁吁。
曹公把蝴蝶和宝钗的动态,整个扑蝶的场景,描述的极美。
至于怎么拍,怎么才能拍的美,就很考验导演和摄像师的功力。
宝钗的动作,表情,神态对导演来说,并不难,只要张莉正常发挥即可,就算很多地方,张莉理解不了,导演出马,肯定没问题。
可蝴蝶呢?
“宝钗扑蝶”中,宝钗,蝴蝶,缺一不可,蝴蝶是整个场景中不可或缺的,且按照文中描述,还是一对玉色蝴蝶,大如团扇。
上哪里找这样一对蝴蝶呢?又如何让这一对蝴蝶在镜头前,飞来飞去呢?
如果是现在拍摄,以如今的条件,是可以用电脑制作出特效的。但当时80年代,电脑还不普及,别说特效,大家连吊威亚都不知道是啥玩意。
但蝴蝶是肯定要拍的,我国的古代文学,用蝴蝶表现一种美感,很有浪漫特色,如果换成“蜜蜂”,估计观众也不会接受。
当然,就是蜜蜂,也一样不好拍。
不好拍,也要拍。
美工组想了半天,想出一个办法。
美工师小刘自己做了一个薄绢大蝴蝶,装上一根非常细的钢丝,根本看不出来,挑在细竹竿上面,稍微一摇动,蝴蝶的翅膀就会动起来,看起来很逼真,活灵活现。
可是,如何让这只蝴蝶飞起来。和宝钗融为一体呢?
没办法,只能尽其所能了。
在西山公园芍药亭畔拍摄的时候,小刘就躺在花丛中,用花丛遮盖住身体,然后拿细竹竿挑着这只蝴蝶,放在花丛上面,引来宝钗。
从宝钗的角度来看,蝴蝶在花上飞舞,很是灵动,但花丛中的小刘无法移动,自然不能让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更不能过河了。
接下来的戏份,就全靠张莉的表演了。
镜头拉远,宝钗从远处台阶上下来,手中拿着扇子,走着小碎步,蹑手蹑脚在扑蝶,显得特别活泼可爱。
她时而跳跃,时而转圈,时而低头,时而拍打,感觉真的是在跟着蝴蝶在走。
整个宝钗扑蝶的镜头,很是鲜活灵动,让人身临其境,如同一幅栩栩如生的画卷,充满了诗意和唯美。
对每一个场景,红楼剧组都用心拍摄,尽最大能力做到最好。
这个蝴蝶,出现的镜头,一闪而过,却让美工组费劲脑汁,最后才呈现出来。只是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不能完美地还原那一对玉色蝴蝶,稍稍有些遗憾了。
在87版《红楼梦》中,宝钗扑蝴蝶的画面,如同一幅精美的画作,令人心驰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