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功能失调(脾虚)在儿童中较为常见:主要与饮食不节、先天不足或病后失调有关。

脾虚对孩子的影响:在春天长高期,如果孩子脾虚,营养吸收不足会导致气血生化乏源,直接影响骨骼发育和身高增长。因此,改善脾虚是抓住长高机遇的关键。
如何判定孩子是否脾虚:家长可以观察以下6个方面:
食欲差、挑食:脾虚运化能力弱,孩子对食物兴趣降低,甚至拒绝进食,尤其对油腻、生冷食物敏感。
典型表现:饭量小、吃多则腹胀、大便不消化(夹杂食物残渣)。
2.面黄肌瘦、发育迟缓:
营养吸收不良导致气血不足,孩子脸色发黄、缺乏光泽,身高体重增长缓慢。
注意:长期脾虚可能影响免疫力,导致反复感冒。
3.大便异常:
腹泻或便秘交替出现:脾虚湿盛时大便稀溏不成形;气滞时则排便困难、干结。
典型特征:晨起眼屎多、口臭(脾胃湿热)。
4.舌苔厚腻、口水多:
观察舌苔:舌体胖大、边缘有齿痕,舌苔白腻或黄腻。
口腔异味明显,睡觉时流口水(脾虚不能收摄津液)。
5.容易疲倦、懒动: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不足导致孩子精神不振,活动后易累,甚至安静时也会出汗。
6.体质敏感、反复生病:
脾虚导致卫外功能减弱,孩子易受风寒湿邪侵袭,频繁感冒、咳嗽或湿疹。

辅助判断的小技巧:
睡眠不安稳:脾虚的孩子往往睡眠质量不佳,容易夜醒、翻身频繁,有时还会出现夜啼现象。
情绪波动大:脾胃功能不佳还可能影响孩子的情绪,使他们变得易怒、烦躁或情绪低落。
注意力不集中:脾虚的孩子在学习或玩耍时,往往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容易分心或走神。
调理措施:
对于已经确认脾虚的孩子,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调理:
调整饮食结构:增加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如山药、红枣、小米等。
减少油腻、生冷、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适度运动:鼓励孩子进行适量的户外活动,如散步、跑步、跳绳等。
就医建议:若孩子出现以下情况,建议及时就医:
持续消瘦或发育停滞;长期腹泻或严重便秘;反复口腔溃疡、地图舌;伴有发热、呕吐等急症症状。
医案分享:
患儿小明(化名):7岁,因长期食欲不振、面黄肌瘦、大便不成形且次数偏多前来就诊。
初诊:
家长反映孩子平时挑食严重,尤其不爱吃蔬菜,偏爱零食和冷饮。近一年来身高增长缓慢,体重几乎无增加,且经常感冒咳嗽,体质较弱。观察舌苔白腻,舌体胖大,边缘有齿痕,口气较重。脉诊显示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中医诊断为脾虚湿盛,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治疗方案:
中药调理:给予健脾祛湿的中药方剂,主要成分包括党参、白术、茯苓、山药、陈皮等。
饮食调整:严格控制零食摄入,尤其是冷饮和油炸食品。
增加蔬菜、水果和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比例。
推荐食用山药粥、红枣小米粥等食疗方。
推拿按摩:教家长简单的推拿手法,如揉腹、捏脊等。
每日睡前为孩子进行按摩。
生活作息:强调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鼓励适量的户外活动。

复诊:经过一个月的中药调理和饮食、作息调整,小明症状明显改善:
食欲增加,不再挑食。大便形态和次数恢复正常。面色红润,体重增加。近一个月内未再感冒咳嗽。舌苔白腻现象减轻,舌体胖大有所改善。后续治疗:
中药方剂稍作调整,减少祛湿药物比例,增加益气养血成分。继续强调饮食调整和生活作息的重要性。注意事项:脾虚需一个调理过程,家长切勿急于求成滥用补品。应先明确体质类型,在专业指导下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