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沐言。
最近主理人骏驰老师在准备自己的新书,作为一名资深的古陶瓷藏家,他与古陶瓷之间的感情是难以言表的,对藏品的情感已在文字间不经意流露。这次在他所著的《古陶瓷有意思》样书中,我看到一件特别有马卡龙色调感的龙泉窑器物,单是图中釉色就已然让人眼前一亮,很治愈。
据主理人说,这件器物还是在奥尔梅克海外回流俱乐部时机缘巧合从荷兰征集到的,今天我也迫不及待想与你们分享。
未见时,充满好奇,放置于盒内,吊足了胃口。
初见时,静置于盒内的花觚古朴隽美,淡雅清新,它不是那种让人惊艳的器物,却给人想细细把玩的念想,难以想象那是一份来自近千年前的馈赠。
宋 龙泉窑粉青釉花觚(局部)北京邢定文物商店藏
何为花觚?其器型由来已久,陶瓷花觚取形自商周青铜觚,而目前所知最早的铜觚出现于商代二里岗时期,《考工记图》补注称:“凡觞,一升曰爵,二升曰觚。”《说文·角部》:“乡饮酒之爵也。”
不难看出,青铜觚最初被作为饮酒器。而随着时间的变化,它的用途也在不断变化着。从酒器到礼器再到陈设器,从宴席到宗庙再到馨香雅室,它从铜觚到花觚,场景和用途的转变,是时代对它的不同需求所致,也因这种不同,成就了它不同时期的美。
宋代首先出现陶瓷花觚,而后历代花觚的器型虽在变化,但源自青铜花觚的典型特征未曾改变。在宋代因崇尚仿古风尚,花觚造型中端庄大方、曲线富于变化的特点备受文人雅士推崇,那时花觚多为单色釉,少纹饰,迎合了宋式的极简风韵。龙泉窑烧制的花觚更在保留主体特色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改良和创新,以此件为例,视觉观感更具层次。
这件粉青釉花觚,整器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上部口沿敞开向外延展,中部挺拔,腹部突出明显,向圆球形状靠拢,底部在渐收渐拢后呈外撇趋势,底足稳稳立定,远远观之犹如一位翩翩起舞的少女,凸显精致优美。
宋 龙泉窑粉青釉花觚(局部)北京邢定文物商店藏
釉色青翠淡雅,釉面光泽柔和,那是属于南宋龙泉窑的经典釉色——粉青釉,色调明朗又富于变化,无论你是整体观之还是聚焦于某一局部,它的色彩流线比例都是自然舒展,恰到好处的。釉面明澈,釉色古雅高贵,遥想单色釉装饰瓷器可追溯到商周时期的原始青瓷,待至宋代龙泉窑这抹清丽柔美的单色釉,历史在变迁,工艺在进步,对单色釉的打磨更是趋于精细。
花觚形制让器物的造型更显奇丽清秀,口沿向下延伸至颈部,线条挺直,在粉青釉温润的釉色映衬下,似少女的天鹅颈,柔美修长,平添淑静恬淡的气质。
宋 龙泉窑粉青釉花觚(局部)北京邢定文物商店藏
当线条弧度向下延伸至腹部,一路纵深,不疾不徐,处处展现柔和之意,每一处转角都赋予花觚宋式的委婉优雅,内外弧线气韵生动,腹部的圆润饱满似诗词中的起承转合,流线的变化是层次分明、富有动感的,让视线在此处聚焦,大脑中描摹它线条的弧度,蓄势“膨胀”中的张弛有度,丝毫没有用力过猛之感。
宋 龙泉窑粉青釉花觚(局部)北京邢定文物商店藏
视线再向下移动,渐收的力道又渐缓的向外释放,形成了花觚典型的撇足,与口沿外延的方向形成首尾呼应之势,但从上部和下部的比例而言,下部略短,更衬托了上部的修长,倘若从中部为限,上下两部分等长,就会徒增呆板之意,整器的韵味会大打折扣,可见龙泉窑的工匠深谙美学之道。
不知道你是否留意,它的底足与大多数同时期陶瓷花觚不同,并非撇足平底而是在底足外撇的力量后,再最后内收,形成内敛之势。这样的改变是与时代审美和窑场定位适配的,宋代瓷器造型丰富,在传承基础上创新,也不断融入了当时儒家、道家思想,在陶瓷工艺上的体现更多是清新素雅,颇具宋时文人艺术风骨。
宋 龙泉窑粉青釉花觚(局部)北京邢定文物商店藏
诸如陶瓷花觚的形制不可能是一次成型的,大多采用分段粘接方式,而后足底刮釉垫烧,从这件粉青釉花觚底足的露胎处可见瓷胎坚硬细腻,修胎、打磨、刀刀修型,更是刀刀写意。
宋 龙泉窑粉青釉花觚(局部) 北京邢定文物商店藏
听我说了这么多,这件花觚让你有哪些联想呢?我们期待与喜欢古陶瓷的你们一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