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受气象灾害影响,气象应对有策略,降低影响

海边拾贝壳 2025-02-17 09:53:36

水稻受气象灾害影响,气象应对有策略,降低影响

在我国广袤的农田里,水稻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承载着众多人的餐桌期盼。然而,大自然的气象变幻莫测,常常给水稻生长带来诸多挑战。

每年,在不同的地区,水稻都有可能遭受各种气象灾害的侵袭。比如洪涝灾害,相关数据显示,在某些南方水稻产区,过去五年中,因暴雨引发洪涝的平均受灾面积达到了 150 万亩。稻田被淹,水稻根系长时间浸泡在水中,呼吸受阻,植株会逐渐发黄、枯萎,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干旱也是水稻常见的敌人。在一些北方和部分西南地区,干旱年份的水稻减产数据令人揪心。正常年份,这些地区水稻平均亩产可达 1200 斤,而在严重干旱的年份,亩产可能会锐减到 800 斤,甚至更低。缺水让稻株生长缓慢,叶片干枯,穗粒数减少,品质也大打折扣。

再说说台风和强风天气,沿海地区的水稻种植区首当其冲。每年夏秋季节,台风频繁来袭。据气象部门统计,在某个典型的东部沿海水稻种植区,每年因台风影响而倒伏的水稻面积平均约占种植面积的 10%。狂风肆虐下,倒伏的水稻无法正常灌浆,籽粒不饱满,造成大幅减产。

面对这些气象灾害给水稻带来的严重影响,气象应对策略显得至关重要。

在灾害预警方面,现代气象技术发挥了巨大作用。通过卫星遥感、地面监测站等多种手段,气象部门能够实时监测天气变化。如今,卫星遥感技术已经可以精确到以平方公里为单位,对大面积的水稻田进行动态监测,一旦发现可能引发灾害的天气系统,就会及时发出预警。气象部门与农业部门的紧密合作,也让预警信息能够迅速传递到农户手中。比如,在某个水稻种植密集的省份,通过构建的预警推送平台,预警信息的到达时间缩短至十分钟以内,让农户有足够的时间采取应对措施。

对于洪涝灾害,修建水利设施是一项关键策略。经过多年的建设,一些主要水稻产区的水库容量大幅增加。以某大型水库为例,其总库容在过去十年里增加了 5000 万立方米,能够在雨季时有效拦截洪水,减轻下游稻田的涝涝风险。同时,修建了完善的排灌系统,能够及时排出稻田积水。在一些完善的农田排灌区域,稻田的积水排出时间可以从原来的三天缩短到一天以内,大大降低了洪涝对水稻的危害。

应对干旱,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成效显著。滴灌技术使得水资源的利用率大幅提升,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水资源利用率可能只有 30% - 40%,而滴灌技术能够将利用率提高到 80%以上。在某个干旱地区推广滴灌技术后,同等水源条件下,水稻的灌溉面积增加了 20%,有效保障了干旱时期的水稻生长。

面对台风和强风天气,除了加强气象预警外,水稻种植技术也在不断改进。通过培育耐倒伏的水稻品种,增强水稻的抗风能力。经过多年的品种改良,新培育的水稻品种与老品种相比,在抗风强度上提高了 30%以上。同时,合理的密植和科学施肥,也有助于水稻根系的坚韧生长,提高抗倒伏能力。

此外,气象部门还积极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在干旱时期,通过飞机增雨、地面高炮等方式,增加降雨量。在一些成功的增雨作业案例中,降雨量较自然降雨增加了 20% - 50%,有效缓解了旱情,为水稻生长提供了必要的水分条件。

气象应对策略在保障水稻产量和品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气象工作的持续改进,我们有理由相信,面对气象灾害的挑战,水稻种植将更加稳健,为人们的餐桌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