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喜欢这部电视剧而喜爱上这部小说。当我打开它,却又带来别样的惊喜与诧异。惊异于作者扎实的文学功底,在徐步而来又紧凑的大框架铺陈下,小说细节描绘的瑰丽,人物台词的生动,章节之间的转承,让人无不惊叹作者驾驭文字的节奏与力量。
透过《琅琊榜》浓郁的古风,我仿佛看到作者曾置身于中文系的课堂,文字其间偶或有的现代调皮风,又让我看到一位当代年轻女性明媚的模样。虽然以一个读者的个人视角和好恶来妄言,文中辞藻过于瑰丽,虽然偶或有的那股现代风与古风略有冲撞,虽然权谋情节稍显单薄,但大部分台词之精彩,功底之扎实,早已掩盖这些小瑕疵,丝毫不影响我对这部小说的喜爱。
作者寄予《琅琊榜》人物身上的情怀,也许正是她心中所向往的那一份光明与希望,冲破黑暗与阴诡的天穹,追求正义、情义的那一份信仰和期望。
萧景禹的忠诚、正义与洒脱,以及他才情四溢的一派风华,得到琅琊榜首才子的敬仰,得到率性坚毅的靖王的追随,被同为皇子的萧景宣和萧景桓嫉妒,同时也得到了来自长辈们的首肯,他所倡明的天下正是十三年前林帅与言侯所期盼的天下。正是这样的他,死后十多年,仍然赢得多位朝臣与兄弟的景仰。
小说主角的梅长苏,时而琴韵茶香,时而阴诡莫测,但他从十三年前的林殊走来,又自有他的清风霁月。作为琅琊榜首的第一公子,他的才情定不逊于他的偶像萧景禹,但他这十三年来的使命是为复仇,是为昭雪冤案,是为推翻邪恶,是为追求他心中的正义。在他一步步地策划与推动下,太子与誉王的势力一个个分崩瓦解,让作为观众的我们,站在梅长苏的立场,看得是痛快淋漓,酣畅至极。
倔强坚毅的靖王,十多年征战沙场,军功累累,却因率性正直,一直得不到皇帝的欢心,一直受到宫中的冷遇。即使境遇不佳,但他仍坚定地秉持心中的正义,不忘当年兄弟之间的那份情义。他的这份坚毅,比之梅长苏的隐忍,似乎更要难得。也更加让人敬佩与珍惜。
年轻潇洒的萧景睿,无论他人如何待自己,无论身处何境地,他都始终保有一片赤诚之心。对待家人,对待朋友,温和谦逊,真诚无隙,包容大度。虽然他不是小说的主角,但他却是唯一真正让我敬服的人。这世上也许会有很多个萧景禹,也许会有很多个萧景琰,也不难找到梅长苏,但如萧景睿之超凡脱俗,这世上只怕难找到一二。
小说中各人物的青春风华,他们一心追求正义与情义的坚持与信仰,在历史的河流中,也许就是我们的理想。但理想往往就只是理想,也许正是这个原因,作者将其架空于历史之上。
虽然架空于历史之上,我看到的背景却是南梁的萧衍时代,他于38岁起事,灭掉了齐政权,建立了梁政权,多年后,皇七子萧绎继位。
大梁帝都金陵,当时应是称做建康,也就是现在的南京,曾是很多王朝的京都,正如作者所说,王气蒸蔚,冠盖满京华。
关于文中都市与地点的选择与设定,作者也自有她的构思与章法。
金陵的东郊,一座离京都最近的山,夏冬每年初五都要去的那座孤山,秋天有满山的红枫,山上有烈士的坟茔,也许它就是多年后我们称谓的紫金山。孤山附近有着绝美石雕的赤霞镇,我想大约是麒麟镇的化名。
皇帝与宗亲们每年举行春猎的九安山,距离金陵五百里,它似乎正映射着安徽的九华山。每年的春猎都是猎祭,九华山又恰好是佛教名山,所以我感叹于作者地点设定和取名的美妙。
然而金陵的盛景,位于京南的抚仙湖的垂柳曲岸、万渝山的梨花坡和海什镇的桃源沟,于现在来说,似乎又都不是南京的美景。也许正是在这虚虚实实中,我看到了小说的灵动。
小说中借用的辞章,有出自诗经与史记,有出自汉书与太平,有孟子的“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有骆宾王的“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还有辛弃疾的“将军百战声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这些辞章跨越南梁前后,无拘无束地选择正是架空所带来的优势。但留给我更深印象的还是作者自己的诗作,“一卷风云琅琊榜,囊尽天下奇英才”,“遥映人间冰雪样,暗香幽浮曲临江,遍识天下英雄路,俯首江左有梅郎。”读来琅琅上口,满腔侠义豪情。
这部《琅琊榜》涉及到武林帮派,侠士剑客,当然也就不乏武侠之风,其中多处关于侠义争斗的场景描写,也许对于纯粹的武侠书来说,描绘稍有逊色,但它自有它的细腻与精彩之处。作者海宴似乎也是金庸小说的热爱者,武斗场景描写的功底也很强,即使从交谈的语言来看,言侯的一句“过慧易夭”,也让我仿佛看到作者手持一卷《书剑恩仇录》,坐于庭院。
这部小说,从主角的过去来说,悲惨之至。但十三年后,他的复仇昭雪之路,以匡复正义为名,以兄弟情义为辅,顺畅通达,一切尽在梅长苏的掌控之中,最后取得了绝对性的胜利。作为观众的我们,看得痛快,大声叫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一部复仇的爽剧,我想,这也是它为什么会赢得那么多人喜爱的原因之一。
小说中各人物角色性格鲜明,塑造的人物形象活灵活现,除了主角,作为配角的飞流、蔺晨还有言豫津等人,都无不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我以为这是这部小说最成功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