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我偶然刷到一条短视频,里面的美食博主在感叹:餐饮业的“价格战”好像打不下去了。
这让我想起,去年此时,各种餐饮打着“只要XX.9元”的广告满天飞,短视频平台上经常能看到,眼花缭乱。
今年似乎一切冷静了许多,餐饮行业发生了什么?
同样,我也和几个做餐饮的朋友讨论过。
他们都觉得,价格战像是一个无底洞,已经玩不动了,大部分店家都在想着如何缩减成本,提升效益。
头部企业也在行动,像海底捞、奈雪的茶等品牌,不得不转向加盟模式,加强对成本的控制。
显然,餐饮行业的游戏规则正在悄然改变,以控制成本为主旋律的经营模式,逐渐成为新的常态。
预制菜的争议就在这波转型中,预制菜成了不少餐饮连锁的降本首选。
前段时间,和府捞面也因为预制菜问题引起了热议。
和府捞面一直以“绿色、健康、养生”打出名声,每碗面都是高溢价的代表,吸引了不少中产消费者。
当大家得知这些所谓的“健康养生”的面,其实是一份预制菜时,感到非常失望。
这话题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点。
视频里,有顾客被亲眼目睹员工把料理包挤进面碗里。
几块钱的料理包,翻到餐馆竟售价大几十。
这一揭露,让很多消费者开始质疑:我们为这种高价面付的钱,究竟值不值?
而“养生食材、健康不贵”的广告语,反倒显得更加讽刺。
更糟的是,和府捞面不仅因为预制菜问题被质疑,还因为规模性裁员陷入困境。
去年底至今,和府捞面已经进行了多轮裁员,特别是公司总部,很多部门人员减少了近三分之一。
这一系列问题让和府捞面的形象大打折扣,消费者的信任感也随之下降。
这对于一个高溢价、靠品牌形象生存的企业来说,是极为致命的。
和府捞面之所以能够一跃成为资本宠儿,很大程度上依赖“健康、不贵”的人设,如果失去了这一人设,品牌的未来将面临巨大不确定性。
不同于其他品牌通过开放加盟来扩大经营,和府捞面正是因为营业额下滑和持续亏损,不得不削减成本以应对资金困境。
据官方数据,和府捞面连续三年亏损,总额超过7亿元。
巨大的负债率和亏损数额,让和府捞面必须采取包括裁员在内的严厉降本增效措施。
这一点在其一系列操作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首先是预制菜的引入,其次是大规模的裁员,最后是开放更多加盟门店。
这些举措显然是为了减少成本,提升财务数据,从而为未来的上市计划铺路。
这些动作也面临极大的风险。
预制菜问题引发的口碑危机,品牌形象受损,长期来看恐怕会影响消费者信任。
而大规模裁员则可能削弱企业在服务质量上的保障,影响消费者体验。
综合这些因素,和府捞面的前路依然充满不确定性。
总结下来,和府捞面作为一个曾经的“健康、高端”品牌,如今深陷各种争议,未来面临重重挑战。
作为消费者,你还愿意为它的高溢价买单,依然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结尾:未来你怎么看?
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我们在选择餐饮品牌时,更多的应该是关注产品背后的真实品质,而不是广告宣传的华丽辞藻。
和府捞面的问题不仅仅是餐饮行业的个例,它揭示了在快速发展的商业环境中,品牌与消费者信任的微妙关系。
未来,无论是和府捞面还是其他餐饮品牌,如何在稳定营收的同时,保持产品的真实与透明,将是一个长久的挑战。
买单还是不买单,这不仅是一次消费决策,也是对品牌信任度的一次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