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姐退休之后,终于可以享受每月七千块钱的退休金了。
按理说,她该过上无忧无虑的晚年生活。
但是,现实却并没有她想象的那么简单。
儿子和儿媳的到来打破了她平静的生活,带来了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七千退休金的婆婆应不应该帮儿子贴补家用?
儿媳怀孕起矛盾,婆婆建议雇钟点工事情的起因是在儿媳怀孕之后。
儿媳怀孕了,想着李大姐该来家里住,帮忙做饭、打扫卫生。
儿媳觉得,反正婆婆退休在家,时间充裕,帮忙照顾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李大姐却有自己的打算。
“你们可以雇个钟点工,我每个月给你们两千块钱。这样既能帮你们分担家务事,我也可以保留自己的生活空间。”李大姐坦然地和儿媳说。
对于儿媳来说,这个提议似乎也不错,两千块钱雇个钟点工完全够了。
但是,心里却有些不满:婆婆为什么不能亲自来帮忙呢?
毕竟亲人照顾总比外人要来得更贴心吧?
月子期间的选择,婆婆出钱还是亲自照顾?
矛盾在李大姐问儿媳生产后的安排时升级了。
李大姐直接问:“你是打算在家坐月子还是去月子中心啊?
要是在家我就过来照顾你,要是去月子中心,我出两万块钱。”
儿媳没吃过婆婆做的饭,担心月子里吃不惯,而去月子中心虽然条件好,却价格昂贵。
她便说:“我想叫我妈来照顾我。”毕竟妈妈照顾自己总比婆婆要来得舒心些。
李大姐觉得这也可以接受:“你妈照顾你当然最好了,那我就负责买菜,你妈给你做饭。”儿媳的一句话让李大姐有些难以接受,她说:“妈,照顾我的事情还是叫我妈来吧,但你也要帮我们一些钱,因为我们决定每个月给我妈三千块钱作为辛苦费。”
儿子求贴补,婆婆的立场和回应让李大姐更没想到的是,儿子也跟着开了口:“妈,你看你退休金挺高的,现在我们家花销比较大,你能不能每个月给我们贴补一些?”
李大姐问:“你希望我每个月给你们多少?”
“就五千块钱吧,你看丈母娘在帮我们照顾孩子,这三千块钱是辛苦费。”儿子回答得很自然。
李大姐有些生气了:“你妈来照顾你们都是我掏钱,这辛苦费怎么还成了我的事啊?
我为你们买房、买车,付了彩礼,现在又给你们出钱雇钟点工,你们的工资完全够生活了,这些钱怎么还不够花呢?”
“你们的生活是你们自己的责任,我已经付出够多了。你要我每个月给你五千块钱,那我干脆把退休金全给你,自己喝西北风得了。”
婆婆的付出与儿子的请求,合理吗?
李大姐对儿子继续说道:“我辛辛苦苦带大你,买房买车,还以为可以享享清福,没想到你一开口就是要五千块。
你该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的权利和隐私,我愿意帮助你,但这并不代表我无条件满足所有要求。”
儿子的请求使得李大姐重新考虑自己的晚年生活。
以前总想着一切为了儿子,现在看来,不是每一次无条件的付出都能得到真正的感激和理解。
她决定要规划好自己的未来,而不是一味地满足儿子的需求:“我年纪大了,以后自己也需要一笔钱养老。
该留的后手必须留,免得将来没有依靠。”
结尾在这个家庭矛盾背后,实际反映了一个普遍的问题:老人应不应该给成年子女贴补家用?
李大姐的经历让我们意识到,所有的付出都应该有底线。
老人可以为子女提供帮助,但生活和经济上的独立和自主权也同样重要。
如果子女懂得感恩,老人适当帮帮忙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子女只想着索取,不懂得回报,老人更应该坚定立场,保护自己的权益。
每个人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责任和义务,而李大姐的故事也恰恰提醒了我们:在关爱他人时,也别忘了爱自己。
这不仅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生活的一种保障。
对于这个家庭来说,经过这次的沟通,也许大家能更加清楚彼此的边界和责任,找到一种更和谐的相处方式。
张生
这样的婆婆不要更好。不给她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