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咏风》赏析:风之神韵与政治理想的交融

无心随墨 2024-04-18 08:09:11

十六岁的王勃,一篇《乾元殿颂》被帝王呼为“奇才”,又幽素科及第,授朝散郎之职,后又经人引荐,做了沛王府修撰,这一时期可以说是王勃人生中最春风得意是时期。这时期的王勃,虽然年轻,却抱有极大的政治热情,他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极度的自信。他的这首《咏风》,或许创作于这一时期。这虽是一首委婉含蓄的咏物诗,但我们依然能从中读出他的一腔抱负,满怀理想。

《咏风》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风,不仅是一种自然界的常见现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更被赋予了诸多的象征意义。它既是自然界生机勃勃的力量象征,也是诗人抒发情感、寄托哲思的重要载体。战国时期的宋玉,就在《风赋》中,通过讨论“庶人之雌风”与“大王之雄风”表达了自己的政治态度和理想。

“咏风”属于咏物诗范畴,这类诗歌往往以某一具体物象为载体,通过细致入微的描绘和生动贴切的比拟,寄托诗人的情感、哲思乃至政治理想,王勃的《咏风》正是延续了这一传统。

首联“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以“肃肃”二字生动描绘风之威仪,凉风骤起,带来清新的气息,瞬间拂去了林壑间的暑热与沉闷。此处“加我”一词,既赋予风以主动行为的主体性,又巧妙地将读者引入诗境,仿佛亲身感受那股清爽之风的吹拂,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诗人通过对风的触感、听觉、视觉等多维度的描写,构建了一个立体、生动的风之世界。

接下来,“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风的形象进一步描写,变得丰满。风不仅带来清凉,还具有驱散烟雾、揭开山间迷雾的威力,它仿佛是有目的、有智慧的生命体,穿梭于涧谷、穿越于屋宇之间。这两个动词“驱”、“卷”,动态十足,将风的力量与灵动展现得淋漓尽致。诗人以风的活动轨迹,勾勒出一幅山川画卷,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这风卷云舒、雾散烟消的自然奇观之中。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此句将风的特征与人的情感巧妙地融为一体。风的来去无形无迹,其动与息却又似乎饱含深情。诗人运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风以人的情感特质,使之成为富有生命力的存在。风的“无迹”与“有情”形成鲜明对比,这种拟人化处理,既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深敬畏与亲近,也表达了他对这个世界的热爱,充满温情。

尾联“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在日落之后,山水归于宁静,而风却不甘寂寞,吹动松林,奏响天籁之音。此时的风,不仅是自然界的元素,更是诗人心灵的寄托与对话者。它在寂静中唤醒生机,为孤独的夜晚增添诗意的陪伴。此处“为君”二字,既可理解为风为诗人而起,也可解读为风为天地万物而起,当然也可以理解成为了那位能够成全自己志向的那个人而起。

这首《咏风》,不仅是诗人对风之神韵的赞美,更是对自己才情与理想的咏叹。风吹散炎热,普济苍生,为世间带来清凉;风又不辞劳苦,“驱烟”“卷雾”,澄清世事,让世间更加清明;风来去无迹,但它对这世界又充满深情,不求回报,让时间多了一份温暖。这些不正是王勃政治理想的另一种表达吗。最后的“为君”,“君”又是谁,不言而自明。我们可以看到,年轻的王勃是多么急切的希望被国君看重,好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0 阅读:168

评论列表

离离原上 草

离离原上 草

2
2024-05-08 23:23

赠董哥……初夏夜唱》 蝙蝠翻灯舞, 暖风脸上拂。 董哥倾情唱, 最靓仔是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