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防倒有措施,捆扎成束抗台风,减少倒伏保糖分
在我国南方的一些地区,甘蔗种植是重要的农业产业之一。甘蔗这种作物,就像一个身姿修长的巨人,细长的茎干节节向上,叶片随风摇曳,它承载着蔗农们满满的希望。甘蔗作为一种富含糖分的作物,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蔗农的收益以及制糖行业的原料供应。
从甘蔗的生长发育特性来看,它的高度往往能达到两米甚至更高。在正常生长环境下,它的茎干能够直立生长,但是在面对一些自然灾害时,就显得脆弱不堪。尤其是台风这种强大的自然力量,每年在我国沿海地区登陆时,都会给当地带来巨大的影响。甘蔗种植区一旦遭受台风侵袭,倒伏现象十分严重。
据相关数据显示,在一些经常遭受台风袭击的地区,如果不对甘蔗采取任何防范措施,台风过后,甘蔗倒伏率可能会高达百分之六十以上。甘蔗倒伏后会带来诸多问题。首先,倒伏的甘蔗茎干容易被泥土等污染,这对甘蔗的品质影响很大,糖分含量可能会因为污染和茎干受损而降低百分之二十左右。其次,倒伏的甘蔗收割难度大幅增加,原本可以通过机械收割或者人工相对轻松收割的部分,因为倒伏变得杂乱无章,这使得收割成本增加,据估算,收割成本可能会上升百分之三十以上。
那么,如何减少甘蔗在台风等自然灾害下的倒伏现象呢?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捆扎成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措施。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片甘蔗林,在台风来临前,蔗农们开始忙碌起来。他们像对待孩子一样精心照料着自己的甘蔗。把相邻的几株甘蔗用结实而柔软的绳索或者专门的捆绑材料捆扎在一起。这种捆扎可不是随意为之,而是有着科学的依据。从力学角度来讲,当多株甘蔗捆扎在一起时,它们的整体受力和支撑分布更加均匀。单独的一株甘蔗可能无法承受台风侧风的巨大压力,但是几株捆扎成束后,就像一个团结的集体,每个单元分担一部分压力。
通过实验数据对比可以更加直观地看到效果。选取两块面积相同、甘蔗品种相同且生长情况相近的甘蔗田,一块采取捆扎成束的措施,另一块不采取。在经历一次等级相当的台风后,没有捆扎成束的甘蔗田倒伏率达到百分之七十,而捆扎后的甘蔗田倒伏率仅仅只有百分之二十。这个鲜明的对比足以说明捆扎成束对抗台风、减少倒伏的显著作用。
对于甘蔗糖分来说,减少倒伏也是至关重要的。甘蔗在生长过程中,茎干内的维管束系统负责运输糖分等物质。一旦倒伏,茎干会受到损伤,维管束系统也随之被破坏。就像城市里的道路网络一样,如果道路被破坏,物资运输就会受阻。在甘蔗体内,糖分就不能很好地向根部或者顶部运输储存。没有倒伏的甘蔗能够完整地保持维管束系统的正常运转,使得糖分能够充分积累。据检测,没有倒伏的甘蔗在成熟后糖分含量能够达到百分之十五左右,而倒伏后的甘蔗糖分含量会下降到百分之十三左右。
在大规模的甘蔗种植区,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也开始融入到防倒伏措施中。除了传统的捆扎材料,一些新型的支撑材料被应用。例如一种高强度、可降解的新型塑料杆,它的柔韧性适中,可以根据甘蔗的生长情况进行调整。将这种塑料杆插入甘蔗根部附近的土壤,然后用软质的绑带将甘蔗茎干与塑料杆绑在一起。这种新型材料不仅能够有效抵御台风,而且在甘蔗收割后,能够在土壤中自行降解,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同时,在甘蔗种植的规划阶段,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增强甘蔗的抗倒伏能力。合理密植是一个方面,避免植株之间的过度拥挤,让每株甘蔗都有足够的生长空间,它们的根系能够充分伸展,茎干也能更加粗壮。据调查,合理密植后的甘蔗田,茎干平均直径比过度密植的甘蔗田多百分之十左右,在台风来袭时,更能稳稳扎根于土地。
总之,对于甘蔗种植而言,台风倒伏是一个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捆扎成束这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配合新型材料的应用以及种植规划等方面的优化,能够让甘蔗在台风这样的自然灾害面前站稳脚跟。这样不仅保护了甘蔗的品质和产量,也保障了蔗农的利益,更是为整个制糖行业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相信还会有更多更科学、更环保的方法被发现和应用,让甘蔗种植朝着更加绿色、高效的方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