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灭亡这么大事,商朝为何只字不提?考古:商汤灭的不叫夏朝

余辉辉 2024-10-02 20:43:42

从西周那时候开始,在各种文献记载里面,商汤把夏朝给灭了这件事,那可是确凿无疑、没得跑的啦。

在西周刚刚推翻殷商统治的时候,周公就在给“殷遗多士”发布的诰令里讲道:“是命令你们的先祖成汤去变革夏朝,让那些杰出的民众治理四方。”他拿商汤灭夏这件事来警告贵族们,让他们好好吸取其中的教训。

您瞧瞧,夏朝的灭亡啊,在那个时候那可是一桩震撼天地的大事件,就算过了一千多年,到了春秋战国的时期,那些史学界的大咖们好像还把这事儿深深地记在心里,压根就忘不掉呢。

不过呀,如果咱们一心想寻觅那种更为直截了当的文字依据,就好比是商朝自己那个朝代留下来的记录,那可就太难啦。您瞧瞧《尚书》里写的:“惟殷先人有册有典”,这就意味着在商朝那会儿是存在专门的史书典籍的。

咱们瞧瞧出土的甲骨文,那可是相当成熟的文字呢!就凭这一点,咱们完全有理由去琢磨,商朝那时候要想把辽阔宽广的疆域管理得妥妥当当,肯定也得有另外一套完备的文书系统,靠着它来传达政令,还能命令诸侯出征打仗。

所以呀,在商朝的时候,能拿来记述那个时候历史事件的文字,起码有了两套呢。其中一套是给咱们活人瞧的,就像咱们前面说的那种,用来传递朝廷的政令、编写各类典籍、记录各种功绩的文字系统,这里面包含了布帛上的文字、竹简上的文字,还有金文。而另一套呢,则是专门给鬼神看的,这就是声名远扬的甲骨文啦。这感觉还真有点像古埃及的圣书体、僧侣体、世俗体这三种字体的使用方式。

在司马迁完成《史记》两千多年以后,甲骨文才得以进入人们的视野。然而令人惊奇的是,《史记》里所记载的商王世系居然和出土的甲骨文能够完美契合。这就充分表明,商朝肯定是有用来记述本朝历史的史书在世间流传的,而且还被司马迁他们家族瞧见了。

但让人感到遗憾的是,就目前咱们能瞧见的所有跟商汤灭夏这一历史事件相关的记载,最早的也得追溯到西周往后了,这通通都属于后人追述的。要知道,这里面难免会有编撰之人主观上进行的挑拣和改动,所以其可靠性就得大打折扣啦。

【难道是因为商朝距今太过遥远,所以文献资料没能保存下来吗?】

对于布帛和竹简这两种载体来说呀,要想在三千多年的漫长时光里不遭到破坏,不被腐蚀,还能被人发现并且成功解读,这种可能性简直小得不能再小啦。这也就是咱们平常在解释为啥商朝没能够留下直接的文字资料时,所提到的主要原因。

然而呀,要说在商朝,除了布帛和竹简之外,还有两个特别出色的保存信息的载体呢,那就是金文和甲骨文。金文呢,是被精心刻写在青铜器上面的;而甲骨文,则是被认认真真刻写在龟甲之上的。

尽管出土的商朝青铜器多得数都数不过来,发掘出来的甲骨卜辞也多达 15 万片,然而在商汤灭夏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方面,愣是连一个字的记载都找不到。甚至啊,“夏”这个代表曾经存在过的政权的专有名词,在殷商时期的金文和甲骨文中,一次都未曾现身过。

在商朝来临之前,咱们中国呀,有一个广域王权的政治实体存在,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在这儿咱就不多说啦。那咱再来说说,被用于占卜和祭祀的甲骨文,真的有必要去提及一个早就消失了好长时间的前政权吗?

在甲骨文里头,商汤的名字多次现身,有时被称作“成”,有时叫“唐”,还有“大乙”“天乙”这样的称呼。后世的商王对商汤进行了极为隆重的祭祀。然而呢,要是咱们抛开那些文献资料,仅仅盯着甲骨文看,那压根就弄不明白商汤究竟做了些啥,有着怎样的丰功伟绩。

可不单单是商汤,像上甲、祖乙等其他那些同样受到隆重祭祀的殷商先君先王,咱们所能知晓的也仅仅是祭品的数量,至于他们具体都做过些啥事儿,那可真是没法弄清楚。咱们呀,就只能凭借祭品的数量以及祭祀的规格,来估量一下这位被祭祀者地位的高低啦。

这主要是因为甲骨文载体能承载的字数实在有限,没法像后来的王朝在祭祀开国皇帝时那样,恨不能把先帝做过的所有大事一股脑儿地全都写进去,大写特写一通。

要知道,商朝的史书本来就难以留存下来,而且甲骨这东西主要是用于占卜祭祀的,并非专门用来记录历史。那照这么说,是不是就表明咱们很难从这里面捕捉到跟夏朝有联系的一点点线索啦?

其实啊,并非像您想的那样。您知道吗?在《礼记·表记》里有讲过商朝那别具一格的礼仪制度,说的是“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正是由于甲骨文多用于祭祀,您想想,夏朝被商朝给推翻了,那夏朝历代的君主在殷人看来可就成了鬼神。这时候,殷人就特别担心,这些鬼神会不会来作祟报复商王。所以啊,祭祀夏朝或者夏后(夏朝君主称为后),这种事儿就有可能发生啦。

就依着这个想法,来自台湾的历史学者蔡哲茂以及大陆的学者王宁,都把自己的研究重心搁在了甲骨文中是否有可能出现哪怕一位大家所知晓的夏后上面。

不过很遗憾呀,就像上文提到的那样,在甲骨文中虽然能找到“夏”这个字,然而它表达的却是人处于烈日之下的意思,那种能够代表政权含义的“夏”字,压根就没瞧见。

【不过,甲骨文在祭祀时却频频提到了一个叫“西邑”的名词。】

在甲骨卜辞里面,东土、西土、北土的概念都有现身,可“东邑”“北邑”“南邑”这类词汇却压根不见踪影。正因如此,“西邑”的冒出来就显得特别扎眼,特别突兀。你再翻翻史书,商朝那时候压根就没有“西邑”这么个地理方面的划分单位。

在夏商周那个久远的时代,“邑”这个字包含着两层含义呢。其一,它指的是国家的都城;其二,它还能代表整个王朝。就像“洛邑”“大邑商”,就是这样被使用的。

哎呀,真是遗憾!甲骨文因为文体的约束还有字数的限制,根本就没跟咱们多透露啥细节。咱们只能从“贞于西邑”“西邑害”“侑于黄尹,贞:侑于西邑”这些表述来琢磨,西邑这个东西啊,它和黄尹是有关联的。要是不按时搞燎祭,说不定还会对商王不利呢!

那在这儿提到的西邑,怎么可能仅仅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地理名词呀!它倒更像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政治实体,或者是某个能够和黄尹平起平坐的特殊群体的统称。可到底是其中的哪一种意思呢?

清华大学针对此前在内地被挖掘出土的战国楚简(也就是咱们常说的《清华简》)展开解读之后,居然从中发现了“惟尹既及汤咸有一德,尹念天之败西邑夏”,“自西翦西邑,戡其有夏”这类的表述。

《清华简》也是诞生于周代,可它幸运地没有被秦汉以来的史官动手脚。而且呀,这里面有好多在战国时期很少见,但在甲骨卜辞里却常见的特殊虚词用语呢。这就表明,在编撰《清华简》的时候,人家可是有原始资料来源的,说不定还亲眼瞧见过从商朝流传下来的直接或者间接的文书资料,所以它的可信度还是蛮高的哟。

嘿,您瞧这个时候!咱们要是把甲骨文中老是被提及的“西邑”,跟《清华简》里所记载的“西邑夏”,还有“汤”和“尹”这两位历史人物串联在一块儿,那真相一下子就明晰得很啦!原来甲骨文中的“西邑”指的就是咱们都熟悉的夏朝呀!

你瞧,商朝的文书还有从地下挖出来的甲骨文里都有“西邑”这个说法,这就意味着在商朝人的想法中,他们把自己推翻掉的那个政权称作“西邑”。也正因如此,咱们要想找到夏朝的一点点线索那可太难啦,就更别说搞清楚商汤灭“夏”这档子事儿了。

不过话讲到这儿呢,新的疑惑就冒出来啦:“西邑”到底是不是商朝人给起的称呼呀?换个角度想想,夏朝人有没有可能把他们自己的王朝叫做“西邑”,又或者是“西邑夏”呢?

您瞧瞧商周这两个王朝,一个自称“大邑商”,另一个自称“大邑周”,这么一对比,夏朝自称“西邑夏”好像还挺契合当时的惯常说法。但是呢,这个“西”字可不符合正统王朝给自己起名的原则哟!

对于一个总觉得自己掌控着整个天下的政权来说,哪怕自家的都城没在中原那片地儿,也绝不会甘心把自己说成是“西方的国度”(张献忠的“大西”政权属于特别的个例)。就像商朝的人啊,偶尔会称呼自家是“中商”,周武王把商朝灭掉之后,立刻就宣称“余其宅兹中或(国)”,这都着重表明了自己处在天下中心的政治地位呢。

【考古发现,也印证了这一推测。】

依据夏商周断代工程得出的研究成果,河南偃师的二里头遗址那可是夏朝晚期的都邑斟鄩哟!再瞧瞧《清华简》里写的“(商汤)自西翦西邑,戡其有夏”,这么一琢磨,好像斟鄩跟西邑能划同一个等号呢!

就目前所了解的情况来说,早商时期的都邑,像偃师商城、郑州商城,它们都处在二里头遗址的东边。要是从地理方位这个角度来琢磨,商朝把夏都叫做“西邑”,这是完全说得通的。

然而,二里头遗址压根儿就没呈现出任何有改朝换代的蛛丝马迹。

首先啊,经过碳 14 测定,二里头的绝对年代是在公元前 1750 年至公元前 1520 年这段时间。您瞧瞧,那宫殿建筑和宫廷礼制呢,是从二期(公元前 1680 年至公元前 1610 年)开始冒头的。等到了三期(公元前 1610 年至公元前 1560 年)和四期(公元前 1560 年至公元前 1520 年)的时候,二里头遗址的宫殿规模呀,那是不停地在变大,而且还出现了好多重的院落呢!从二期一路到四期,二里头聚落的人口那是蹭蹭地往上涨,贵族群体一直都在,还有专门服务于贵族的手工业作坊也一直存在着。到了四期的时候,制作出来的青铜器那是越来越精美啦!

要知道,偃师商城的碳 14 测定数据里,最早的一组能追溯到公元前 1600 年呢,这可是夏商周断代工程所认定的夏商分界之年哟!您想想,当偃师商城开始建造的时候,在距离它仅仅 6 公里之外的二里头遗址,还在热火朝天地搞建设呢,而且这种建设一直持续到商朝已经确立统治之后的好几十年。在这儿啊,压根儿瞧不出有王朝更替的一点儿影子,更别提《墨子》里所讲的那种激烈残酷的攻城大战啦,为啥呢?就因为二里头根本连外城墙都没有哇!

接下来呢,差不多在二里头四期那个时候或者更早一点,郑州商城最早的那一批宫殿就着手建造啦。在这个过程中,伊洛平原这块地方,慢慢地从二里头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时期,过渡到了二里岗早商文化的时代。

然而呀,这个过程那叫一个漫长!在郑州商城逐步成为中原地区主导的这段时间里,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岗文化存在着不短的日子,它们在不同区域有着不同程度的相互重合。一直到新郑望京楼、荥阳大师姑等原本属于二里头的城邑,伴随着郑州商城的建造,被改造成带有商文化特色的城邑,二里头遗址这才彻彻底底地失去了在中原地区的主导地位。

简单来讲啊,二里头都邑性质的消失可不是一下子就完成的,而是经历了挺长一段时间。要是咱们把公元前 1600 年当作是夏商的分界线,那这性质丧失的过程起码得有 50 多年呢。这可跟传说中商汤通过激烈暴力手段一下子就打败夏朝的情况完全对不上号呀!

要知道,二里头可不像陶寺遗址有那么多非正常死亡的人骨出现,所以呀,它肯定不是夏朝覆灭的地方,也就不具备被商朝拿来燎祭的可能啦。

所以呀,甲骨文中所提到的“西邑”,还有《清华简》里所说的“西邑夏”这个群体,它们可都不在二里头哟!

您知道吗?在《左传》里曾经记下了这么一个有意思的细节,说是“夏桀为有仍之会,有缗叛之”,还有“桀克有缗以丧其国”。这段记载包含着两层意思呢。第一层意思呀,那就是夏桀把有缗攻克了,结果搞得天下诸侯都跟他离心离德,不再拥护他了,最终导致国家灭亡。第二层意思呢,就好比纣王把主力调去攻打东夷,结果国都空虚被周武王给攻克了,夏桀攻打有缗的时候,他的故都也被人给拿下了。

不过呢,不管是哪种情况,这都意味着夏朝走向灭亡的时候,以夏桀作为首领的夏朝统治族群压根就没在伊洛平原的二里头那一块儿。北大的历史教授孙庆伟曾经这么猜测:“在夏朝存在的那段时间里,极有可能实行的是‘两都制’,甚至是‘多都制’。一方面死死守住豫西地区的阳翟、阳城、斟寻等这些都城,与此同时呢,还在其他一些关键的地方搭建新的据点。”

您瞧瞧,再联系上文琢磨琢磨,咱们能得出这么个结论:夏桀呢,主持了在今山东济宁南的有仍之会,就把脚驻在西邑这儿了。后来他又因为要攻打今山东金乡的有缗,带着兵往鲁西方向去了。哪成想,这西邑被商汤给拿下了,夏桀没办法,只好顺着水流一路逃到南巢,也就是如今安徽那一块儿。

话说那故都斟鄩(二里头遗址)以及晋南故地(东下冯遗址),商汤和他的后世君主们可是施行了怀柔之策呢。他们大肆营建偃师商城、郑州商城、东下冯商城等等众多的据点,就这样一步步,最终实现了对夏朝原先所控制区域的彻底取代。

22 阅读:10756
评论列表
  • 2024-10-17 07:58

    《商颂》:韦顾既伐,昆吾夏桀

  • 2024-10-08 03:39

    夏商周其实还是部落共主制度,只不过盟主从夏开始固定化了。夏朝多次迁都,而且还有众多诸候国都城,夏朝真实史实还应从墓葬考古发掘来研究。

    你好 回复: tb81734718
    祥让制本来就是个梦
    tb81734718 回复:
    就没有夏朝,只不过世袭制在商朝以前已经广泛取代禅让制了,部落社会的组织形式开始向王朝阶段发展而已
  • 2024-10-19 16:33

    尧舜禹,夏商周,难道夏不能是一个群体共主时代?几个部落在一起,谁部落厉害谁做老大,做老大虽付出多,但给自己部落带来的利益更大,慢慢的人想统治,想永久做老大,后来才有世袭做老大的商周,而夏是群体轮流做老大的最后部落群体时代

  • 2024-10-06 00:12

    水平太高,喷子们直接走了

  • 2024-10-07 19:26

    有点意思。

  • 2024-10-09 19:01

    与其浪费资源去考古,就不会学白皮传说当历史吗,就不会学棒子小说当历史吗,就不会学阿三神说当历史吗。

    放飞自我的有痔青年 回复:
    楼主的意思是还证明个啥啊,就直接说夏朝真的存在就好了。毕竟西方棒子阿三可是连考古证明都没有就直接拿传说神话小说来当历史了[笑着哭]
    用户34xxx11 回复: 放飞自我的有痔青年
    现在不就是这样吗?现在夏也没什么过硬的材料支撑啊
  • 2024-11-20 23:34

    文章内容:商朝那时候压根就没有“西邑”这个地理方面的划分单位?请问“商”是如何成立的?商均:都建立(商朝),那么“西邑”还存在吗?

  • 2024-10-09 10:53

    胡说八道,甲骨是占卜记录,已经发生过的历史,还用得占卜?

  • 2024-10-16 23:30

    《考古引发商汤伐夏千古迷雾》

  • 2024-10-31 23:03

    汉语拼音,xiyia西邑啊 夏,哈哈哈

  • 2024-10-07 20:48

    夏朝是周朝杜撰的,殷商取代了龙山文化,应该是兼并了东夷。周朝是N系,商朝是C系,龙山文化是O系,现代汉人是O系。

    菲阳 回复:
    而且基因考古学证据表明龙山文化庙底沟类型的Y单倍体类型全部都是O2,而羌人的Y单倍体类型也是O2
    菲阳 回复:
    被殷商取代的龙山文化核心就是夏,考古证据表明龙山文化的主体是龙山文化庙底沟类型,而二里头文化就是庙底沟文化发展而成的,庙底沟文化的范围是中原和西北地区,商人击败了中原由庙底沟文化发展而成的二里头文化,残余的庙底沟文化的西北部分就是商人所说的羌,而巧合的是周人所说的诸夏就是羌人,而且考古证据表明历史记载中“尧驱逐西夏”的西夏就是庙底沟文化,也就是说庙底沟文化族群在四千三百年前就已经以夏为称呼了,被尧驱逐的西夏迁徙到了西北地区,并建立了石峁古城,到三千九百年前石峁击破陶寺尧文化,之后石峁人内迁,并发展为二里头文化,综合以上证据,庙底沟文化族群就是夏,二里头是晚期夏都,石峁是中期夏都,被尧驱逐的西夏就是早期的夏,羌人就是夏王朝的核心被商人摧毁后的夏王朝的遗民

余辉辉

简介:大街小巷,曲折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