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坏过吕布,投靠谁就杀谁,成三国大恶人,为何却受后人香火供奉

社会解码者 2025-02-06 16:35:25

提及三国时期的“恶人”,吕布的名字总是首当其冲。他那“三姓家奴”的称号,几乎成了忘恩负义的代名词。然而,在东汉末年那个乱世,还有一人,其恶行之甚,犹在吕布之上。他不仅多次背叛旧主,甚至投靠谁就杀谁,堪称三国时期的“大恶人”。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这样一位恶贯满盈之人,竟在后世被送进了寺庙,享受人们的香火供奉。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个“第一恶人”究竟是谁?他又做了哪些令人发指的事?

陶谦的“贵客”,笮融的野心

在东汉末年,徐州牧陶谦麾下,有一位来自丹阳郡的同乡——笮融。他初来乍到,便带着一支数百人的队伍,这在当时无疑是一股不小的力量。陶谦见此人颇有才能,便委以重任,让他掌管下邳,并兼任三郡漕运。这本应是造福百姓的肥差,却在笮融手中变成了中饱私囊的工具。他利用职务之便,大肆敛财,迅速积累了巨额财富。

然而,笮融的野心远不止于此。他痴迷于佛教,不惜倾尽所有,铸造佛像、修建寺庙、招揽信徒。在他的推动下,佛教在下邳地区迅速壮大,信徒数量激增。每到佛祖生日,笮融还会举办盛大的“浴佛会”,沿路设宴,让百姓们饱餐一顿。这样的盛况,即便是东汉朝廷也难以企及。

百姓的“救星”,还是“挡箭牌”?

在东汉末年那个战乱纷飞的年代,百姓们食不裹腹、流离失所。而笮融的出现,无疑给他们带来了一丝希望。因为只要跟着笮融,就有饭吃、有地方住。于是,越来越多的百姓聚集到了笮融的麾下,成为了他的信徒和“士兵”。

然而,这些百姓真的得到了救赎吗?恐怕未必。在笮融的眼里,他们不过是用来抵挡敌军的“挡箭牌”。他利用百姓们的信任和依赖,将他们当作自己的私人武装,为自己谋取更多的利益。而那些对笮融的财富垂涎三尺的人,也因为忌惮他手中的百姓而不敢轻举妄动。

曹操的“噩梦”,笮融的逃亡

然而,笮融的“平民战术”并非无懈可击。公元193年,曹操带兵进攻徐州,对陶谦及其盟友展开了疯狂的报复。面对曹操的屠刀,笮融手下的那些百姓显得如此渺小和无力。他们根本无法抵挡曹操的铁蹄,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亲人被屠杀殆尽。

惊恐万状的笮融不得不开始逃亡。他带着自己的亲信和一部分百姓,先后投奔了广陵郡太守赵昱和扬州秣陵城守将薛礼。然而,这两位曾经的同僚和盟友,却都成为了笮融的刀下亡魂。他利用对方的信任和款待,趁机发动袭击,将两人杀害并洗劫一空。

刘繇的“失误”,笮融的末路

在接连杀害两位盟友后,笮融又投奔了扬州牧刘繇。他本想继续自己的杀戮之路,但这次却遇到了强劲的对手。刘繇虽然对笮融的恶行有所耳闻,但出于种种考虑,还是将他派到了豫章太守朱皓身边辅佐。

然而,笮融的野心并未因此收敛。他瞅准时机,将朱皓杀害并占据了豫章。刘繇得知此事后勃然大怒,立即带兵进攻豫章。笮融仓皇逃窜,最终在一片荒凉的山林中被当地村民所杀。这位作恶多端的“三国第一恶人”,终于结束了自己罪恶的一生。

后世的“供奉”,历史的“讽刺”

虽然笮融干尽了坏事,但有些人却依然认为他是推广佛教的“善人”。在后世的一些寺庙中,甚至为他塑像并让人们参拜他、享受人间香火。这不禁让人感叹:历史的讽刺往往如此深刻而无情。一个恶贯满盈之人,竟能在后世得到如此待遇;而那些真正为百姓谋福利、为国家做贡献的人,却往往被遗忘在历史的长河中。

然而,无论后世如何评价笮融,他的恶行都是无法抹去的。他背叛旧主、杀害盟友、欺压百姓的行为,都是对道德和人性的极大践踏。这样的“恶人”,又怎能配得上后世的香火供奉呢?

笮融的故事,无疑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追求信仰和理想的过程中,我们不能迷失自我、丧失人性。否则,即使我们取得了再大的成就、再高的地位,也终将被历史所唾弃。
0 阅读:22
社会解码者

社会解码者

墨涵洞察社会,剖析真相,每日精选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