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诗篇:王家墕娘娘庙古建筑群

争先寻真 2025-04-20 04:54:53

翠影山间古殿悠,飞甍灰瓦韵长留。

明时始建遗风在,岁月相催故事稠。

石基夯土彰坚毅,斗拱层檐展俊流。

碑刻无言书过往,香烟袅袅诉春秋。穿梭于飞檐斗拱的错落有致,在青砖古瓦的斑驳间,一座承载着岁月温润与历史眷恋的古建筑群映入眼帘——王家墕娘娘庙古建筑群。在这片被岁月温柔以待的土地上,每一声风过松涛,都是自然最悠远的诗篇;每一抹夕阳斜照,都是时空最深沉的画卷。

踏上古朴的石阶,每一步都回响着历史的足音。王家墕娘娘庙古建筑群以其独特的建筑布局和精妙的构造细节,诉说着数百年来的风霜雨雪与人间烟火。漫步其间,既能感受到历史的深邃,又能体会到艺术的灵动和哲学的沉思。

王家墕娘娘庙古建筑群位于佳县螅镇王家墕村中的凤山上,如同一部厚重的历史书,记录着岁月的流转与文化的传承。自明万历九年(1581)肇始,匠人的智慧与虔诚信仰在此交汇,构筑起一方神圣天地。砖木结构,灰瓦飞檐,古朴而不失庄重,岁月的痕迹在每一寸纹理中低语。

王家墕娘娘庙主要由王母娘娘庙、观音殿、药王殿、过殿、正门组成。庙宇由山门、过殿、正殿及偏殿组成,均为砖木结构。庙内现存明清石碑4块、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铁钟一口。

山风摇动着时间的轨迹,带着淡淡的檀香,轻拂过心田。山门,作为庙宇的首道屏障,采用传统的砖木结构,其硬山灰瓦屋面穿越数百年的时光,依旧诉说着古老的匠心。印花脊上的五脊六兽,栩栩如生,檐下的一斗二升麻叶头斗拱,精细而古朴,彰显出古代工匠的巧夺天工。双扇板门紧闭,门前石狮威严地守候,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拾级而上,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那是岁月沉淀下的低吟浅唱。过殿的卷棚顶,灰瓦屋面,如同一本摊开的史书,一页页翻过,是匠人心中的匠心独运,是对完美的不懈追求。这里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正殿面阔三间,五架梁带前廊的设计,既展现了古代建筑的智慧,又赋予了空间一种庄重而开阔的气韵。硬山式尖山顶,灰瓦屋面,五脊六兽与雕花脊的装饰,不仅体现了匠人的精湛技艺,更赋予了这座建筑一种超凡脱俗的美感。砖雕墀头,细腻入微,还有那繁复而精美的斗拱结构,不仅是力学与美学的完美结合,更是古代工匠智慧的结晶。雕花雀替,如同点睛之笔,使得整个建筑更加生动活泼,充满了生命力。

步入殿内,映入眼帘的是那工笔重彩的壁画,每一笔一划都倾注着古代工匠们对美的追求和对信仰的执着。服饰与头饰上明显的蒙古族特征,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分居于正殿两侧的配殿,静默无声,却以另一种方式抚慰着信众的心灵。观音殿前,虽过殿已逝,但基址犹存,每一道痕迹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虔诚的信仰力量。

幽静的院落中,古老的钟声依旧悠扬,斑驳的石碑静静守候,一字一句都镌刻着岁月的痕迹,诉说着过往的荣耀与变迁。它们记录了庙宇的兴衰更迭,也承载着地方历史的片段,成为研究古代社会、宗教信仰与艺术风格的珍贵资料。

王家墕娘娘庙历史久远,是佳县南部地区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也是周边村庄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庙内保存的清代碑刻对研究本地历史、文化、宗教等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对研究陕北的民间信仰及民间建筑艺术和研究民间信仰的实物资料等有一定的历史价值。2018年,王家墕娘娘庙古建筑群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王家墕娘娘庙古建筑群,是黄土深处的一抹温柔,它不仅仅是一群建筑,更是一部活着的历史书,一页页翻阅,便能触碰到那些遥远的时光。这里,每一座庙宇都是一座心灵的避风港,让人在喧嚣的世界找到一片宁静之地,回归内心的平和与纯净。(来源:榆林文旅)

责编:谷可

编辑:韩婷

0 阅读:0
争先寻真

争先寻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