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老桩盆景,两年造型记录,茶室文化空间,蟠扎不能过急
在众多的绿植里,茉莉花是很独特的一种。它花朵洁白芬芳,那股清幽的香气让人闻起来特别舒服。今天咱们就来说说这茉莉花老桩盆景的事儿,尤其是这两年的造型记录,还有它在茶室文化空间里的独特意义,当然了,这里面关于蟠扎也有不少讲究呢,可千万不能急。
咱们先从很多人在种植茉莉花盆景时碰到的痛点说起吧。就像在办公室里养发财树,很多人就觉得,花是好看,可就是活不久。茉莉花盆景其实也有类似的情况呢。我有个朋友在广州的办公室里,觉得茉莉花盆景特别好看,就跟风买了一盆。刚开始的时候,那盆茉莉花是挺精神的,可没过多久就开始有点打蔫了。他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天天浇水,还施肥,结果反而越来越差。其实这就是因为没有考虑到茉莉花的生长习性。广州气候比较湿热,在办公室这种相对封闭的环境里,通风是关键。茉莉花需要空气的流动,老是闷在一个小空间里,就容易生病。这就像人在一个很闷的屋子里待着也会不舒服一样。
咱们再说说在不同地域,茉莉花盆景的表现。我有个远房亲戚在山东威海,那可是华北地区了。他看到网上那种漂亮的茉莉花老桩盆景,就想着自己也弄一盆。可是到了那边才发现,北方的气候跟南方差别可大了。茉莉花在南方比较适应,北方冬季要是没做好保护措施,很容易就冻死了。他那盆茉莉花盆景过年的时候就差点被冻死,还好他发现得早,给搬到屋里暖和的地方,才保住。这就说明在不同地区种茉莉花盆景,得考虑当地的气候、地理这些条件,像地形地貌啥的,北方平原面积大,气候多变,南方多丘陵,气候相对湿润,这些都会影响茉莉花的生长。
说到茶室文化空间,茉莉花盆景在其中那可是相当有韵味。我在网上看到一个湖南长沙的茶室老板分享,他说在他那茶室里摆了一盆茉莉花盆景,客人们一进来就被吸引了。说那股茉莉香能让整个品茶的氛围都变得很优雅。他那盆茉莉花盆景可是有个特别的造型呢。这造型不是一下子就做出来的,就像他给我讲的,这盆茉莉花老桩他都弄了两年了。
这茉莉花老桩盆景的造型,可真是个细致活。我就根据他自己说的,把这两年造型的过程大概记录一下。刚开始的时候,他就想着要把这盆老桩弄个大气的造型,好适合他茶室的环境。他在网上看了好多蟠扎的方法,就跃跃欲试。他先是用细铁丝给老桩的几个主要的枝干缠上了,心里想着这么弯一弯、扭一扭就好了。可是才过了3天,他就发现不对劲了。那些缠了铁丝的枝干开始有些发黄,他这才意识到急了不行。原来这茉莉花盆景蟠扎,得慢慢来。
过了7天,他也没再乱动那盆茉莉花。他就开始研究其他地方的成功案例。他看到有个北方的茉莉花盆景爱好者,在云南大理有个院子,他家的茉莉花盆景造型就很独特。大理那地方气候特别好,阳光充足,温度也比较合适。那个爱好者在蟠扎的时候,是结合了当地的风情来的。他把茉莉花的枝干修剪得很有层次感,就像小山一样,高低起伏的。他还在不同层次的枝干间插了一些小小的花枝,就像是给这个小山加了些点缀。这和福建厦门那边那种比较简约流畅的造型就有点差别,厦门的茉莉花盆景造型更注重线条的流畅性,线条弯弯的像水波一样。
我朋友的茉莉花盆景,等过了15天的时候,他开始重新调整。他吸取了之前的教训,轻轻地解开了那些已经对枝干有伤害的铁丝,然后又仔细观察盆景的整体结构。他开始用软质的绳子轻轻地牵引那些枝条,就像给它们做个小小的引导。他说他还参考了江西婺源那边的一些盆景造型思路。婺源的盆景啊,很有古朴的感觉,注重保留枝干上的一些自然纹理。他就想着在他那茉莉花盆景上也能体现出这种感觉。他把一些比较细的枝条往盆里稍微弯一点,营造出一种内敛的感觉,又让一些外面的粗枝条自然地伸展出去,就像人在舒展着身体一样。
到了一个月的时候,他的茉莉花盆景开始有了点模样了。他在盆底又加了一些陶粒,想让排水性更好。这时候他就开始考虑到不同品种的盆景在养护和造型上的差异。除了茉莉花盆景,他关注了好多其他的绿色植物盆景呢。比如说松柏类的盆景,这松柏盆景可是比较常见的,它那种耐旱和耐寒性很强,造型起来就更注重表现它的苍劲和古朴,和茉莉花盆景那种柔美的感觉就完全不一样。还有文竹盆景,文竹盆景小巧精致,很适合放在小小的书桌上,跟它比起来,茉莉花盆景在茶室那种比较大的文化空间里,就多了几分大气和灵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每天都会观察盆景的变化。他会根据季节来调整对茉莉花盆景的养护。在春天的时候,茉莉花开始发芽了,他就给它适量地增加一些稀薄的液肥,让它长得更茁壮。夏天的时候,广东那边天气特别热,他就每天给茉莉花盆景浇两次水,而且会避开中午最热的时候,生怕把这花儿给伤到了。秋天和冬天呢,他就少浇一点水,因为他知道茉莉花在比较凉爽的时候生长会缓慢,而且他还要注意保持盆土有一点干燥,防止根部腐烂。
又过了两年,他那茉莉花盆景的造型终于大功告成了。这盆景在茶室里就像是一颗明珠一样。客人来了,都忍不住要驻足欣赏一番。而且这盆茉莉花老桩盆景在不同的季节还会有不同的韵味。春天的时候,繁花盛开,满屋子的香气;夏天,翠绿的枝叶在空调的吹拂下,显得生机勃勃;秋天,稍微凋零的枝叶又有一种别样的凄美;冬天,在室内温暖的氛围里,它也是一种静谧的存在。
我还看过一个云南大理古城里茶馆的故事。那个茶馆的茉莉花盆景是店主从当地的农民手里买的。农民在种这盆茉莉花老桩的时候,就是按照传统的种法。在云南,土壤肥沃,气候温和,茉莉花长得特别茂盛。可是店主买回来后,就想给它换个更符合他茶馆风格的造型。他开始慢慢研究怎么蟠扎造型。他对福建福州那边的一些传统盆景造型很感兴趣,福州的盆景造型讲究的是一种大气和流畅。他在给茉莉花盆景蟠扎的时候,也是小心翼翼的。他发现这茉莉花盆景和那些本地的多肉盆景差别很大。多肉盆景体型小,造型精致,而茉莉花盆景要大很多,造型更注重整体的意境。
在南方和北方做茉莉花盆景造型也有很大的不同。北方的花友们要是做茉莉花盆景,可能要考虑到冬季室内外温差大的问题。我听说过一个山东青岛的花友,他想做茉莉花盆景,可是他发现茉莉花在冬天从室外搬到室内的时候,很容易就有落花的。他就不断地调整盆土的湿度,还有光照的时间。而且北方的土壤和南方的土壤质地也不一样。南方的土比较黏重一些,北方的土就比较疏松。这对茉莉花的生长和造型调整都有一定的影响。
这茉莉花老桩盆景在茶室文化空间里,它的存在可不仅仅是一盆植物。它还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它和茶室里那些古老的茶具,复古的墙壁装饰等都融合在一起。就像在一个古色古香的成都茶馆里,茉莉花盆景和那竹质的桌椅,精美的茶具搭配起来,特别和谐。人们坐在那里喝茶,闻着茉莉花的香气,谈天说地,那种感觉特别悠闲惬意。
所以说啊,茉莉花老桩盆景的造型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在这个过程中,要考虑到地域、季节、土壤、气候这些因素,还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能像我那个朋友一开始那样,着急蟠扎,结果适得其反。
最后我有个问题想问问大家啊,你们觉得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茉莉花盆景的造型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比如说在云南这种少数民族文化丰富的地方,会不会给茉莉花盆景的造型融入一些民族元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