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奸雄吗?是曹贼吗?全不是,其实历史上的曹操是这样一个人

粘豆包儿 2022-11-18 09:29:31

如果你现在问一个人,他的有关三国的历史知识都是从那里来的时候,我想大家回答的时候,无外乎是从以下几种途径:

第一个途径,就是大人给你讲的故事,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们很小的时候,还不认识文字,只能看懂图画,但是我们能够听懂大人说的话,也可以说话,表达自己的想法,我相信很多人关于历史的知识、关于三国的知识,都是从这个途径开始启蒙的。

第二个途径,当我们进一步对三国的故事感兴趣的时候,阅读能力还是不行,但是听力和眼力没有问题,我们最容易获得相关的知识的渠道就是评书和电视剧,尤其是电视剧,制作精良的电视剧,可以有优美的音画,来吸引我们的注意力。

第三个途径,这时候可以看书了,绝大部分人选择的第一本书就是《三国演义》,实际上这是一部小说,被很多人当成了史书,真正的史书是陈寿的《三国志》,为什么不去看正史呢,原因很简单,第一是看不懂,第二是没意思。

第四个途径,那就是在现代社会无处不在的电子游戏。我作为一个七零后,经历了电子游戏的各个阶段,无一例外,三国题材都是最热的那一个,卡带、街机、单机游戏、联网游戏、网游、页游,一直到现在的手游,相信很多人,尤其是男孩子,这个途径是他们获得三国相关知识的最重要的渠道。

第五个途径,有一代人是在各种戏曲以及民间曲艺中了解到的关于三国的知识、关于历史的知识,我所知道的京剧、评剧、豫剧、越剧、大鼓书、二人转、皮影戏、秦腔、黄梅戏等等,在中国成百上千的地方曲艺形式中,历史题材、三国题材是他们重要的来源和体现形式,那我们在欣赏这些曲艺的时候,自然而然的就知道了其中的历史知识。

可能对于不同的人,还有其他一些获取历史知识的渠道,但是我认为主要的就是这些,为什么我在写关于曹操的文章中,用这么大的篇幅来论述我们获取历史知识的渠道干什么?

我并无其他目的,主要是想告诉大家,我们从这些渠道获得的所谓的历史知识,并不是真正的历史知识,他们是经过成百上千年的编辑、演义、篡改、杜撰等手法而形成的,很多事情在真正的历史上根本没有发生过,也有很多是张冠李戴,甚至是颠倒黑白的。

就拿我们今天要说的主角曹操来说吧,一提到他,绝大多数中国人对他都是没有正面的印象,在戏里面基本上都是白脸,代表着奸诈,

真正的历史我们还是从类似《三国志》、《后汉书》等这些严肃的历史著作,以及大量的对于三国的考古发现以及历史研究里面才能够知道,虽然有人也会说这些也不是真正的历史,我也承认,真正的历史永远也不会被人知道,但是,最起码这些著作和研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使我们无限接近真正的历史,我想,这也就足够了。

我通过查阅大量资料,阅读大量有关三国的文献资料,了解到了曹操在历史上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反正不是我们认为的一代奸雄,而是真正的追求中国大一统的一代枭雄,虽然他至死没有实现统一中国,但是他的目标也一步步地靠近,最终消灭蜀汉、孙吴,实现了中国的统一。

所以,历史上的曹操可不是白脸奸诈的奸雄曹孟德,而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一生为汉朝末年的乱世促进统一而奋斗,临死之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政治:挟天子以令诸侯

曹操的整个政治生涯中,都是东汉的曹丞相,因为他手里有一个刘姓的东汉皇帝——汉献帝,在历史上也是我们熟知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汉献帝刘协落寞逃难时,是曹操接纳了他,而曹操为的就是就所谓的“正统”。

所以他被册封为魏公,可另立一国——魏国。有领土,有子民,可设宗庙,曹操的各种礼制等同于皇帝。这就是曹操用阳谋光明正大得到的,而对比之下袁绍、孙权、刘备等人都非正统,才是真正的“国贼”。

汉献帝是一个傀儡皇帝,这个事实不单是后世的我们是这么认为的,在东汉末年其他政治势力也是这么认为的。

这个方式不是曹操自己发明的,东汉末年的好几个诸侯都在曹操之前干过这件事,比如董卓董太师,做得更过分,小皇帝一见到他都吓得哆嗦,当然他也根本不把小皇帝放在眼里,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到最后,把洛阳人杀光、城焚毁,挟持着小皇帝迁都长安。

曹操虽然也是十常侍之后,但是因为他的所谓祖父曹嵩是个太监,所以并不高贵,是被别人看不起的,比如袁术、袁绍、孔融等这些人都看不起他的出身。

所以他有样学样,把小皇帝带在身边傍身,不但免去身份上的麻烦,也假借小皇帝之名发号施令,好办事,其他人都很羡慕他,也都想弄个刘姓小皇帝,以示自己的正统,但是这种好事最后被曹操独占。

曹操这样做,当然是对自己有好处,这无可厚非,但是他对手里的小皇帝还算不错,把自己的女儿嫁给皇帝,加强对他的控制,有时候还假模假式的征求一下小皇帝的意见,小皇帝在他的手里也算是最好的结果了,虽然他是个傀儡。

如果小皇帝在其他诸侯手里,还不知道是什么结果呢,也许比董卓还要差也不是不可能。

总之,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当时政治选择的一种最优方式,是曹操政治智慧的体现。

曹操是一个军事家

曹操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这个好像是大部分人都比较认可,毕竟他以杰出的军事才能,把北方的各路诸侯逐一消灭,统一了北方,也就是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

曹操在兵法上有奇才,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如神,且治军严整,法令严明,是个极为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曹操自小熟读兵法,有高深的军事理论,曾熟读孙武、吴起等前代军事家的著作,在习诸家兵法的基础上,写成《兵书接要》一书,结合自己的战争经验加以论述。所撰《孙子略解》,开创整理注释《孙子》十三篇的先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军事理论。曹操主张“兵以义动”的战争观,强调师出有名,符合道义。在战略战术上灵活多变,因事设奇、任势制胜,兵不厌诈。

在带兵方面,他治军严整,法令严明,记载有一次他的战马受惊,踩踏了麦苗,他割发代首,以示对自己的惩罚。《通典·兵典》中收录的《魏武军令》、《魏武船战令》、《魏武步战令》等,也反映了他严明的军令。实际上就像现代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步兵操典》、《炮兵操典》等这些军令一样。

在用兵方面,曹操熟练应用古代兵法,并对之活学活用,诱敌深入,变化多端。先后在诸多战役之中击败并消灭如下势力,吕布、张绣、袁绍、马超、韩遂等。在一系列战斗中,常用声东击西、避实就虚、埋伏、包抄、突袭、离间、劫粮、攻彼救此、弃物诱敌等战术,谲敌致胜,转弱为强。慢慢地把北方各路军阀、诸侯消灭掉,统一了北方地区。

三国征伐,武将的作用是最重要的,曹操知人善用,善于发现将领的优点,避其所短、用其所长,达到人尽其才。于禁、乐进、张辽、徐晃等名将皆听命于曹,成为三国名将。例如,许褚、典韦壮武有力,忠诚奉法,曹操就让他们战则为军锋,息则统亲兵;臧霸有恩信于东土,曹操将青、徐二州托付于他,从而得以专心对付袁绍,不必以东方为念;降将文聘本是刘表帐下大将,在江汉一带颇有威恩,曹操任其为江夏太守,委以边事,使御孙权。

抑制门阀豪强,任人唯才

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曹操有很长远的政治理念,他在北方站住脚跟、掌握政权之后,全面推行抑制豪强的政策。并起用一批地方官吏,协助他实现自己的政治理念,比如王修、司马芝、杨沛、吕虔、满宠、贾逵等地方官吏,执行他的政策。

在他的一系列政策推行之后,社会风气有所好转。

总的来看,黄河流域在曹操统治下,政治有一定程度的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曹操在汉朝的名义下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积极作用。

曹操深知,要想得天下,就要广为网罗天下英才,但是,汉朝传下来的官吏选拔制度条条框框较多,非常僵化,而且偏向世家大族。曹操摒弃上述做法,提出一个理念“唯才是举”,只要有才能,即使缺少封建道德品质、出身下层的人,他也注意提拔。

所以,曹操身边逐渐聚集了一批英才,为他多取天下、治理国家出谋划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恢复生产、休养生息、发展经济

根据历史的记载,在公元160年前后,东汉的人口总数是5500万,仅仅过了几十年,魏、蜀、吴三国人口加起来,竟然还不到800万,人口不但没有增加,而且是断崖式下跌。

所以,在东汉末年的三国乱世,军阀连年征战,互相攻伐,再加上饥荒和瘟疫,人口锐减,赤地千里,一片凋敝的景象。

曹操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需要发展经济、恢复人口,为自己统一天下提供稳定的兵员和后勤补给。

于是,在曹操控制的北方大部分地区,他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施行租调制,让社会秩序渐趋稳定,经济生产渐渐恢复。

曹操前后实行的这一系列措施,使濒于崩溃的自耕农经济不断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这成为曹操集团的雄厚经济基础。这是曹操的为民为国,曹操是学习儒家思想的,他也有“修身齐家平天下”的思想。

经过曹操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农业生产逐渐恢复,老百姓在吃饱饭的同时,也能够把多余的粮食交出来,成为军粮,所以,也为曹魏最后战胜孙吴、蜀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曹操在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的同时,还力求节俭。在史书里有记载,曹操的衣服没有花里胡哨,鞋子不曾雕花绣彩,帷帐屏风落满补丁,床榻被褥“败絮其中”。

在曹操的大力纠正下,东汉以来的奢华之风为之一扭,天下的人都以廉洁勤俭自律。即使是高官显贵也不敢过度铺张,甚至出现了有人故意穿破旧衣服取悦曹操的咄咄怪事。

不管他这种行为是不是作秀的嫌疑,但是曹操的身体力行确实是社会风气大为好转,豪强贵族的奢靡之风大为收敛,老百姓的生活也大为好转,也从另一方面强化了他执政的基础。

征服乌桓,平定边患

曹操基本上剿灭北方的军阀和诸侯之后,只剩袁绍一支可以抗衡的力量,不久之后袁绍病死,袁绍的儿子袁尚、袁熙打不过曹操,率部逃奔乌桓,因袁绍和乌桓为邻,平时互有来往和勾结。

曹操为了肃清袁氏残余势力,也为了彻底解决三郡乌桓入塞为害问题,决定远征乌桓。多年以来,三郡乌桓和袁氏的关系一直不错,经常跑到中原地区来袭扰百姓,劫掠财物和人口。

曹操为清除边患,同时消灭袁氏残余,率大军远征乌桓,在今天天津蓟州区一带,大败乌桓,斩杀乌桓首领蹋顿,大获全胜,胡、汉降者二十余万。

乌桓大部归入汉地,慢慢地融入汉族,被同化了,一小部分向北逃遁,消逝在历史的长河里面。

此后几十年内,北方边患基本消除,曹操功不可没,直到南北朝时北方少数民族再次兴起。

饱读诗书的文艺青年

曹操文学修养极高,最起码年轻的时候是一枚妥妥的文艺青年,以他为首,开创了建安文学,一个影响深远的文学流派。

在艺术风格上,曹操诗歌朴实无华、不尚藻饰。它们以感情深挚、气韵沉雄取胜。在诗歌情调上,则以慷慨悲凉为其特色。慷慨悲凉,这本来是建安文学的共同基调,不过在曹操的诗中,它表现得最为典型,最为突出。在诗歌体裁上,曹操的乐府诗并不照搬汉乐府成规,而是有所发展。

曹操的文章以及诗歌等,至今只存世二十余篇,虽然他不是一个高产的作家,但是他写的文章应该远远高于这个数。只是存世极少,更显得尤为珍贵。

我们所知道最有名的曹操的诗歌,就是进入教材的《观沧海》《短歌行》等。实际上,曹操存世这二十多篇作品都可以一读。

这里我推荐曹操的《蒿里行》,诗中他以同情的笔调,写出了广大人民在战乱中所罹的深重苦难。

蒿里行

曹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后记

综上所述,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他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是一个多面的人物,但是,他不是戏剧脸谱化中的“白脸奸贼”,也不是一个坏人,也不能单纯的说他是一个好人。

纵观他的一生,曹操世家出身,生于东汉末年的乱世,他逐渐看出来了那个时代的弊病,所以,他站出来了,他想匡扶正义,于是进入了军队,成为一方诸侯,把汉天子控制在自己的手中,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攘外安内。

在这个过程之中,他充分施展自己的抱负,自己的治国之策有了施展的机会,他和一众官员,制定礼制法律,行为规范,奖农桑,兴水利,实行屯田制,建学校,视才授官,抑制豪强,推行法治,崇尚节俭等等。

最后统一了中国北方,为消灭蜀汉、孙吴建立了政治、军事、后勤和文化的基础。

借助他人的话说,东汉末年著名评论家许子将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并没有错,但说他是“乱世之奸雄”就过头了。范文澜在评价曹操时说:“他是拨乱世的英雄。”

所以,我认为,曹操不是一个奸雄,他是一个枭雄。

0 阅读:79
评论列表
  • 2022-11-22 13:04

    曹操的经验,80年代不是还在用吗

    稻花鱼儿 回复: 粘豆包儿
    二代用呀,其实是三代,但号称二代,不用明说,百姓心中明白
    粘豆包儿 回复:
    在哪用呢
    粘豆包儿 回复: 稻花鱼儿
    貌似有点道理

粘豆包儿

简介:东北农村有趣的人物故事,作者的随笔、小说及散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