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进一步丰富和活跃节日期间,全县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让群众欢度温馨、愉悦的元宵佳节,2月2日晚,由中共惠东县委宣传部、惠东县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惠东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的“灵兔献瑞闹元宵”——2023年“惠东渔歌”专场文艺晚会在县文化中心举行。晚会采取线下订票观看和线上网络直播的方式,向观众们展示“惠东渔歌”原创作品的独特魅力。
惠东渔歌反映渔民的生产生活场景,为使惠东渔歌朝着多元化方向健康发展,顺应时代的潮流,惠东县在保持好原生态渔歌的基础上,结合惠东渔歌原有曲调唱法和流行音乐元素进行改编和演绎,更容易受广大群众特别是年轻人的喜爱。
文艺晚会在《幸福渔家人》的演唱中拉开序幕,这是由惠东老干部大学风韵合唱团带来的表演,用渔歌这种独有的表达方式唱出渔家人的幸福生活,表达了对党的那份热爱和真挚情感。
“白丝丝,白丝丝,白丝丝,白丝丝,我叫阿哥免相思……”在平海渔歌艺术团六名成员的细腻柔美歌声中,记者了解《白丝丝》采用原生态惠东渔歌《五更叹》的曲调,加入现代音乐元素,“白丝丝”在学佬话中形容年轻的渔家姑娘皮肤白皙、漂亮,歌曲主要反映渔家姑娘勤劳、贤惠,勇于追求婚姻自由观念。此歌曾获得岭南新音乐金奖、全国金奖,并且荣获广东省第八届和惠州市第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实验幼儿园童梦合唱团在县里第一次登台,也是县里首支童声渔歌合唱团,希望孩子们能继续发扬传唱渔歌的精神,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渔歌带到每个普通家庭,传唱发扬下去。”惠东县实验幼儿园老师蔡升萍介绍,《天蓝蓝,海蓝蓝》表现一群天真无暇的小朋友在海边光着脚丫走沙滩,捡贝壳等生活场景,歌词结合巽寮的磨子石、凤池岛、天后宫和港口的大星山、海龟湾、双月湾等旅游景点,表现出惠东沿海渔民的幸福安详的生活场景。此歌曾获惠州市童谣作品比赛一等奖,广东省视频比赛一等奖。
织渔网、晒渔具、出海捕鱼......港口滨海旅游度假区新村村渔歌手自导自编原生态渔歌表演唱《渔家姑娘》,形象地给观众们展示了一群渔民在劳作时生活情景,还原了渔民们特有的生活状态。
最引人注目的是由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却妹填词和编导的原生态渔歌表演唱《四海渔歌传北京》,李却妹用明亮的歌声表现出广大渔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走向幸福美好的生活。
据史料记载,自宋代起,惠东渔歌已在惠东县沿海渔区(平海、港口、稔山、巽寮、黄埠)广为流传。惠东渔歌属“粤东渔歌”中的浅海渔歌,曲式结构多为五声调式,以“徵”“宫”两种调式为主,“角”“羽”调式为辅。惠东渔歌品种繁多,据统计,其调式共有29个,主要有“妹子调”“啊啊香调”“啦达啲嘟调”等,唱词均以地方方言“福佬话”或“学佬话”(属闽南语系)演唱。2008年,惠东渔歌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惠州最为闪亮的文化名片之一。一直以来,惠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惠东渔歌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惠东县于2009年成立了惠东渔歌传承基地,2012年成立了惠东渔歌业余学校,2017年成立了平海渔歌艺术团,目前正在全县中小学开设相关体验课程,为保护、传播和学习惠东渔歌知识打造了专属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