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2024年即将结束之际,中欧关税谈判的结果还没有达成,这让各方都非常担忧。毕竟事关贸易问题,如果浪费机会再拖延时间进场,那么无疑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中欧这次谈判之艰难也前所未有,欧盟无论怎么说,都坚持对中国加征关税而且连数字都不松动。放眼之前的各种税收协定,就算是当年光伏太阳能反倾销时都没有如此“难过”。甚至有人推测欧盟准备好了拿中国给特朗普新政府当做谈判筹码,要挟他们对欧洲网开一面。
德国原本是最有可能走向对华合作的国家,但财政部长哈贝克却果断对华扩大审查,虽然行业内早就提醒这一决定可能会对德国汽车行业产生巨大影响,也就是“制造商的竞争力现在正受到严重损害”。德国拒不合作也是向中方关上大门的信号,对于朔尔茨执政联盟来说,对中国的“宽容”政策正在收窄。这也就意味着原本中国车企在欧洲可能还有“盟友”,现在随着德国不管不问,只能自己处理了。总之,这种情况下找合作伙伴很困难。
12月19日,香港《南华早报》刊发了一篇对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行政总裁及执行董事桂生悦的独家专访,来测试中国车企的“海外弹性”。中国车企负责人则表示:“凭借我们在各方面的技术优势,我相信我们有能力消化(欧盟的)关税。真正有效降低成本的方法是技术进步。”吉利之前已经被欧盟加征了18.8%的关税成本,但旗下不少车企对于欧洲市场仍然有价格优势。可以说欧盟现在的水平已经开始落后,他们就算用关税保护自己的情况下,和中国竞争都非常吃力。
分析人士指出,诚如吉利执行董事所言,技术创新无疑是中国企业破局的关键利器。过去数十年,中国企业对研发投入持续加码,从国家层面的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到企业自身求生存谋发展的内生动力驱动,大量资源向科研汇聚。如今,在 5G 通信、高铁装备、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中国企业手握核心技术,这让中国在海外的贸易中稳如泰山。外媒调查报告中还提到,车企在中国沿海及内陆多个区域,形成了分工精细、协同紧密的产业集群,如珠三角的电子信息产业带、长三角的制造业集群等,零件“一站式供应”在欧洲是很少会有的,这是他们落后中方的另一个关键点。
值得一提的还有,今年早些时候外媒的报道提及,中国汽车企业已经不再单纯依赖美欧传统市场,“一带一路”倡议下,沿线国家新兴市场蓬勃发展,亚非拉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民生消费需求旺盛。中国工程企业中标海外项目,机械设备、建筑材料顺势出口,现在已经有很多车企也跟着迁往这些地区。所以即使西方关税高筑,企业从新兴市场盈利可反哺研发、生产,提升全球产业链得韧性,这条根基已经扎稳了的情况下,阻挠是没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