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人普遍更有人情味儿,首先是社会背景的不同,那时是改革开放的初期,无论是社会环境还是人际关系都比较简单和稳定。
人们之间的交往更多的基于生活和工作,并没有被现代化信息化以及城市化等诸多因素影响,那时人与人的交流更加自然真诚也更为亲密。
当时的人重视亲情友情以及邻里关系,他们把情感纽带作为人际交往的支撑,但现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以及科技的发展却让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代人再也不像过去那样热热闹闹聚在一起了,反而更多使用社交媒体进行沟通和交流,哪怕是兄弟姐妹家的后代,大家一年也见不了几回。
曾经孩子们经常聚在一起聊天玩耍,家人们相聚也都开心愉快,但有一点值得注意,不要真的把兄弟姊妹家的后代当成自己的亲生孩子,后果你难以承受。
永远不要对兄弟姊妹家的后代太好。心理学解析:人际关系分层理论。
人际关系分层理论可以分成四个层次,你和任何人的关系都归属其中。
第一层:亲密层,亲人和真正的朋友是我们最亲近也是最真实的人,是我们存在在世上的根基和依靠,我的儿女也是这一层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层:生活层。除了最亲密的人之外,还有一些人与个体生活相对紧密,比如同事邻居等等,而对于亲戚家的孩子来说,他们可能属于这个层次,也可能属于第三层。
第三层:人脉层。生活层之外极为人脉层,它包括了各种社交关系的层次,这些人对你并非亲密的关系,但往往有着协作合作等机会的可能性。
第四层:社交层。除去人脉层还存在一个社交层,这些人之间的联系通常只能通过微信等社交媒体进行,平时很难有机会见面或交流,即便只是在朋友圈中点赞,也可以被视作彼此之间的强联系。
有人在网上诉说了心声:
“我曾经很喜欢侄子,会给他买各种玩具衣服,一到换季就各种花钱,但是后来母亲得了癌症,嫂子常常与她争吵,久而久之我与他们家的关系就比较疏远了。
尽管侄子需要关怀和呵护,但我发现他已经不再像小时候那样亲近我了,现在我不再给他买东西了,毕竟买再多也不会让我们的关系变好。”
很多人与自己兄弟姐妹家的后代关系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家长辈之间关系的好坏正因,如此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态度对待他们家的孩子,而不必因为他们是小孩就过于亲近。
第一点这不是非常的必要,对于孩子过分的好,这件事应该由他们的父母来负责,假如我们强行把别人家的孩子当成亲密层对待,就不应该以不求回报的态度面对,避免心理不平衡,就算以后疏远了大家也无需后悔。
很多人在付出关爱的时候并不是毫无期待的,他们希望别人家的孩子能回报以相同的尊重与爱,但面对自己家的孩子时,他们则会选择无私奉献。正是因为期待不同,所以差异很大。
第二点,与其对别人家的孩子过度的好,倒不如与兄弟姐妹多多交流联络,增加彼此的亲密程度,这样一来与孩子的亲密关系也会自然而然的加深,有时候对别人家的孩子再好,如果家长不领情,作为其亲生骨肉,他们也不会对你太感激。
第三点,如果有空余的时间不妨关注亲密层的人,多多照顾自己的女儿儿子,把个人家庭放到首位,多关注孩子才是紧要的事情。
中国人常常把表面上的亲密关系当成真正的亲密关系来看待,这叫做假性亲密关系,它指的是很多人在情感里的连接尚处于浅层的状态,我们会觉得焦虑,缺乏安全感,甚至是与看似亲密的人貌合神离。
我们没必要在物质上过分的溺爱别人家的孩子,相反,大家可以多关注他们的内心想法,了解对方的需求和感受,毕竟他们并非自己的亲生子女,在某些行为方面可能没有那么多的约束,所以我们更应从精神方面去理解他们,支持他们。
说的好像条条是道,很有道理。。其实就是放屁,精致的利己主义理论,血肉至亲的关系你都怕付出,还夸夸其谈教别人做人呢?
保持距离,过于亲密会影响他人的生活空间,关键是在别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这样的关系才能持续久远。
兄弟姐妹结婚后都只能当闺蜜、发小,更何况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