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华说史,史说自话。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
朔方节度所在的地区是多民族、多势力活跃的场所。
唐朝初期以来,这个区域主要活跃着突厥、铁勒诸部、回纥、党项和吐谷浑等势力,他们大都属于游牧民族。
朔方节度使建立后开始兼管其属辖范围内的部族,这也就是说朔方军与胡兵蕃将有着密切的关系。
1、唐朝时期的胡兵蕃将陈寅恪先生在《论唐代之蕃将与府兵》一文中说道:
“唐平安史之乱,其主力为朔方军,而朔方军实一以胡人部落蕃将为其主要成分者。”
李唐皇帝承继关陇贵族集团的遗产。这个集团是西魏宇文泰融合关陇胡汉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形成,并以“关中本位政策”为其核心。
受此集团风气之影响,唐初李氏据帝位,主其轴心,其他诸族入则为相,出则为将,文武不分,君臣将相为同类之人。但自武则天掌权后,关中本位政策与关陇贵族集团遭到破坏。
自此以后,皇室开始与外朝的将相大臣即士大夫及将帅分属于不同阶层。原来的胡汉融合、文武不分遂演化成宰相由文词进用士大夫阶层的翰林学士充选,而边镇大帅之职舍蕃将莫能胜任的局面,将相文武蕃汉进用之图,于是分裂不可复合。这一切的转折俱成于玄宗之世。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中央与地方藩镇分化成两个不同区域,非独政治军事不能统一,即社会文化亦互不相涉。以河朔为代表的藩镇与唐朝中央之间的问题,本质上表现的是种族和文化的关系。
后者已渐染胡风,形成为有别于长安文化之外的胡族区域。
在这个演变过程中,胡族势力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胡汉交往、融合与分化的嬗替,在那个时期成为引人注目的现象。作为保护长安北大门的朔方军,它与北方各族势力交相杂处,那么。朔方军如何利用胡兵蕃将驾御北方?
2、朔方节度使管辖之内的“胡人”朔方节度使管辖之内的地区,在历史上就是多民族(尤其是北方和西北方游牧势力)活跃的区域。
在秦汉时期,这里是匈奴人南下的途径之一。随后鲜卑、铁勒、突厥、粟特、回纥、薛延陀、吐谷浑、党项等也迁居或辗转于此。
魏晋时此地尚有一些较小的势力如屠各、卢水、铁弗、支胡等。这些民族彼此之间交往融合,或分解衍化,其间的联系十分密切。
以朔方节度使治所灵州属下的灵武县(今宁夏永宁东南)为例,这里早就有所谓的“胡城”称号。
《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关内道四》灵武县条称:
“本汉富平县之地,后魏破赫连昌,收胡户徙之,因号胡城。”
唐朝前期,这里活动的民族主要是突厥、铁勒(包括回纥、薛延陀等)、粟特、吐谷浑和党项五个系统,其中铁勒各分支比较复杂,回纥兴起后,特别是攻灭后突厥汗国,占据大漠南北,各支又依投其门下。
朔方节度使统辖的是较之唐朝太宗时代设置的州府,明显减小的地域范围,它所能控制的是较传统的关内道,即河套以南区域;这以北则隶属东突厥后汗国。
因此在它统辖下的突厥降户大量地减少,而铁勒、回纥系统的降户则明显地增多。
朔方节度使除控制着突厥降户和铁勒诸部之外,还有粟特九姓和党项、吐谷浑等。
《新唐书·方镇表一》朔方军兼领的控制本道蕃部胡族,一是检校浑部落使(开元十六年,即728),二是押诸蕃部落使(开元二十年,即732)。
浑部系铁勒之一,可以想象将该部单独列出,证明铁勒力量在该地的显要。“押诸蕃”则包括了关内道的全部蕃户。
3、为何要用胡兵蕃将?唐朝建国以后,十分重视骑兵的建设。
以府兵为例,唐初最基层的单位是火,“士以三百人为团,团有校尉;五十人为队,队有正;十人为火,火有长。火备六驮马。”
既加强骑军,就必须扩展马匹牧养,唐在西北广设监牧放养战马,唐马之盛,超出历代,这无疑加强了唐军的作战能力。
与游牧诸族毗邻而本身又分布聚集众多胡族的朔方军,自然与胡兵蕃族有着天然的关系。
朔方节度使被授予兼理辖内诸蕃部落使之职,就有权调动各族各部,遇有战事,这些力量就成为本军使征用的对象。
事实上,早在朔方大总管时期,征用蕃兵就已成为经常的现象。
唐中宗景龙四年(710)唐军北伐的《命吕休璟等北伐制》征调朔方道行军大总管张仁愿,命他“将蕃汉兵募健儿、武用绝群飞骑城傍等十五万骑”参与北伐。
此后朔方军历次军事进攻和防御,无不依靠其中的汉兵与蕃兵。
自玄宗开元九年(721)朔方节度使正式确立,至德宗贞二十年(804),充任朔方使者共20人25任。
其中非汉族的将领为5人6任,即安思顺、李光弼、仆固怀恩、李怀光和浑瑊。其他均为汉人将领。
在行军总管任上,还有一位沙吒忠义,他的任职属于朔方军的早期;其他5人均在中期即唐朝历史前后变化的时间内。
这就是说朔方节度使由胡人充任的时间相对比较集中。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
按照《通鉴》的记载,唐朝开始任用胡人为诸道节度使是因为有李林甫的建议,而李之提议想要杜绝边帅入相之路,目的是加强他自己的权位。
《后唐书·李林甫传》与此大体相近。
这个记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通鉴》将安史叛乱归咎于李林甫的提议则有所偏颇。
唐朝任用胡兵蕃将并不始于李林甫,李林甫之后类似的事例更为普遍。事实上,唐朝之建立就是在胡汉文化结合的基础之上。
就唐朝任用胡族将领的方式而言,陈寅格先生在《论唐代之蕃将与府兵》一文中曾说:“太宗之用蕃将,乃用此蕃将及其所统之同一部落。玄宗之用蕃将,乃用此蕃将及其统领之诸种不同之部落也。”
按陈先生所说,太宗、高宗时任用蕃将,更多地表现在各部落的酋长或首领,以他们为将帅,则酋、首自将本部落共同效力于朝廷;到玄宗时则演变成一般胡人受用于朝廷。
太宗时代陆续增设的羁縻府州大都是按原有部落体制设立,酋领充任都督和刺史,他们参与唐廷征战、戍边,正是以部落为单位。随着时间的推移,羁縻州府逐渐向正州转化,部落制受中原文化影响也渐趋衰弱。
于是贵族酋首之后逐步分化,旧有格局遭受破坏。
这就是玄宗时期普通胡人(或酋长之后代)充任军将的环境缘由。李林甫提出的建议正是这种形势的产物。至此,朔方军节度使由胡人充领者骤增,上述5人6任者即集中在李林甫建议之后。
4、安史之乱时期的汉人朔方节度使汉人充任朔方节度使的是李林甫、郭子仪、李国贞(即李若幽)和崔宁四人。
李林甫是权臣,他属于皇室的远支。他于天宝十载(751)充任朔方使,同时还兼领安西大都护和单于副大都护。
《通鉴》卷二一六天宝十载正月条称:
“丁酉,命李林甫遥领朔方节度使,以户部侍郎李玮知留后事。”
可见李并没有实际任职,李玮也是一位文职。实际负责军事的应是节度副使李献忠(原名阿布思)。他原是突厥将领,于天宝元年(742)降唐。
天宝十一载三月,安禄山率兵攻击契丹,要李献忠出军协助。李因惧怕被安禄山所害,拒绝出兵,并希望得到留后李玮的支持,但李玮不许,于是他又重新叛归漠北。
阿布思是朔方将领,他之叛归导致李林甫引咎辞掉朔方军使,旋以安思顺代替自己。可知李林甫任职的一年多时间里,负责朔方军军事事务的是突厥降将阿布思。
郭子仪前后三次出任朔方使,最后一次长达15年之久。
他首次出掌该使是在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即安禄山反叛之初。
当时任朔方军节度使的安思顺是安禄山从弟,他虽不是叛军同党,但因有血统关系而被调职,郭子仪接替。
郭任职后率领该军参与镇压安史叛军,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郭第二次出掌朔方使是在肃宗宝应元年(762)二月,时朔方使李国贞被该军乱卒所杀,郭受命处理军乱。
而当仆固怀恩反叛唐朝后,郭第三次受命平叛。
李国贞也是宗室成员。他于肃宗上元二年(761)接替李光弼出任朔方节度使。当年二月,李光弼与叛军史思明部对垒失利,溃败于北邙山(位于今河南孟津至偃师之间黄河南岸)下,旋后辞职。
八月,李国贞到任。但他不久就因朔方军粮草短缺被害于乱兵刀下。他前后任职不足半年。
崔宁担任朔方军使是在德宗上台之际。
当时郭子仪任该职已久,且功高盖世,德宗意欲削弱郭的权力,而任命崔宁接替。但崔不久后即离开朔方军转为毫无实权的右仆射。
他与当朝宰相杨炎龃龉颇深,事实上,他任职开始,杨炎就委派杜希全、王翩、李建徽三人为留后控制实权,崔宁的职位被架空。
上述四人,除郭子仪任职朔方使时间长而且掌握军权之外,其他三人要么是位居长安城遥领,要么是时间短暂或被架空,与朔方军的关系并不密切。
郭子仪以其崇高威信掌管朔方军,协助朝廷解决了诸多棘手问题。他多是临危受命,功高无比。这是朝廷重用他的原因,但也因此而受到猜忌。
5、安史之乱时期的胡人朔方节度使李林甫因朔方节度副使阿布思叛归漠北而辞职,推安思顺自代。安思顺任职的时间近4年,他的去职是安禄山发动了叛乱,作为堂弟,他虽与此毫无涉及,甚至主动向唐朝告发安禄山的阴谋,但因有族系联系,最终被解职。
李光弼出身于契丹酋长世家。
其父李楷洛在开元初任朔方节度副使,光弼“少从戎,严毅有大略,起家左卫郎”,后亦参加朔方军。
肃宗乾元二年(759)七月,他代替郭子仪出任朔方节度使。六月,官军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与叛军安庆绪交锋,但官军不设统帅导致协调不一而失败,宦官鱼朝恩借机攻击郭子仪,迫他辞去朔方使职,由李接掌。
李光弼之被挑选出掌朔方军,是他在协助肃宗王朝镇压安史叛军中功绩卓著,他出自契丹将酋,具有胡将的品性,对朝廷忠诚无贰。
他任职后马上出兵洛阳,与叛军史思明部展开激战,于乾元二年十月底将其击溃。
但不久之后,史思明利用欺诈战术,使陕州观军容使鱼朝恩误中其计,调令李光弼直逼洛阳。尽管李一再谨慎从事,但鱼与另一将领仆固怀恩坚持己见,结果官军在北邙山下被叛军击溃。
李旋后辞职,他充任朔方军节度使一年又八个月。
仆固怀恩是铁勒仆骨部人。
其先人于太宗征服薛延陀时率本部落归唐。
《旧唐书》卷一二一《仆固怀恩传》称:
“贞观二十年(646)36),铁勒九姓大首领率其部来降,分置瀚海、燕然、金微、幽陵等九都督府于夏州,别为蕃州以御边,授歌滥拔延为右武卫大将军、金微都督。”
这是一个典型的附唐蕃户世家。仆固怀恩自少跟随朔方军,以勇猛骁战著称。
肃宗宝应元年(762)底,他因击杀叛酋史朝义而被委以朔方节度使职位。怀恩就任朔方使,可以视为李林甫以蕃将代汉帅的延续。这一家族与朔方军的关系十分密切,怀恩后来向代宗申述自己遭诬陷的冤屈,说他同族之内为皇室献出生命的多达46人。
但仆固怀恩后来背叛了唐朝,并联合回纥、吐蕃势力向唐朝进攻,旋暴死于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北)。
李怀光是渤海靺褐人,其父本姓茹,名常,为朔方列将,后以战功被赐姓李名嘉庆。李怀光自少从军,也以壮勇称闻。
他逐渐受到朔方节度使郭子仪重视。这个家族与朔方军的关系同样密切。德宗当政初期,李怀光接替崔宁出任朔方使。不久后,德宗遭受泾原兵变被迫出逃奉天(今陕西乾县),李怀光受命前去救驾,使德宗获得解脱。
但是李怀光最终也走上了叛乱之路。
李怀光之后的朔方使是浑瑊。浑瑊是铁勒九姓部落之浑部人,其先祖担任皋兰州刺史和都督,《旧唐书》是指其高祖浑阿贪支,时间是太宗贞观(627~649)。
浑阿贪支这一支,也是贞观二十一年(647)漠北铁勒各部,受唐册封而南下的。其父浑释之袭位皋兰都督,从朔方军,浑瑊即成长于此。他的经历与仆固怀恩和李怀光相似,都属于以朔方军为本根的胡人集团。
李怀光反叛被平定后,朔方军分布在关内道南部者也被一分为二,邠宁(治新平,今陕西彬县)一带归属韩游瑰,河中府(治今山西永济西)一带则归隶浑瑊。
他以忠诚朝廷受到称誉,“常若在帝(德宗)前,世方之金日磾,故帝终始信待。
上述五位出自胡族系统的朔方节度使,他们大都具有相似的特点,即家居累世,先祖一般是唐初所设之羁縻府州都督或刺史,到他们这一辈则隶属于朔方军麾下,又均以勇猛骁强著称。
而出自汉姓系统的节帅,除郭子仪是职业军人外,李林甫、李国贞和崔宁都是文职成员,与朔方军不存在任何关系,任职的时间也十分短暂。
李林甫本人身处京城,朔方使只是遥领,实际负责军务的仍旧是突厥降将阿布思。可以认为上述几位汉系节度使之任,更主要地表现在朝廷内政的处置上。汉姓之充任朔方使不是对朔方军自身的调整或安排(或者不是主要地表现在这个方面),而是朝廷内部各种关系协调的结果。最典型的例子是崔宁,他出任朔方使是因杨炎与他有矛盾,杨将他排挤出长安,调往与他毫无关系更没有基础的朔方军。
与此相对照,出身胡姓的朔方节度使,他们生于斯地,长于军中,其家族与朔方军联为一体,以朔方军兴荣为旨归,甚至将自身命运系于此军。
他们具有丰富的军事经验和战斗经历,长期戍边防卫,尚武的气质和军事技能盖属一流水准。
这是唐朝重用他们的关键所在。
6、朔方军如何成为平定安史之乱的柱石?在军队的构成方面,朔方军由藩汉两部分组成。
《通鉴》卷二二三代宗广德二年(764)二月条记载:
“仆固怀恩与唐廷矛盾激化之后,其子仆固玚进攻榆次(今山西榆次市),要求后军增援,这些人“至榆次,玚责其迟,胡人曰:
‘我乘马,乃汉卒不行耳。’玚捶汉卒,卒皆怨怒,曰:‘节度使党胡人。’其夕,焦晖、白玉帅众攻场,杀之。”
这是仆固怀恩叛唐的一个步骤。
这个记载清楚地说明蕃兵多骑马,而汉卒则步兵。
如果此说不误,天宝元年(742)朔方节度使64700人马中,骑军应为14300人,步兵则为50400人。这些骑兵应当以胡人为主,步兵则以汉人为主。
但这种划属并不是绝对的,胡人未必没有步兵,而汉人也未尝不能骑马。另据《旧唐书·郭子仪传》,开元天宝中,朔方军有“战士十万,战马三万”。这比上面的数字为多,是朔方军发展最盛的时代。如此计算,朔方军中的胡兵蕃将应至少在30000人左右。
陈寅恪先生论述胡兵蕃将的优势有二,一是他们的骑射技术,二是军事组织。
他说:
骑马之技术本由胡人发明。其在军队中有侦察敌情及冲陷敌阵两种最大功用。实兼今日飞机、坦克二者之效力,不仅骑兵运动迅速灵便,远胜于部卒也。…至军队组织,则胡人小单位部落中,其首长即父兄,任将领。其部众即子弟,任兵卒。即本为血胤之结合,故情谊相通,利害与共。远较一般汉人以将领空名,而统率素不亲切之士卒者为优胜。
傅乐成先生对朔方军中的战马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认为回纥马匹的使用,使得这支军队的战斗力大为增强。
章群先生既肯定了马的重要性,也强调了朔方军胡兵蕃将的重要。
胡兵蕃将既然在朔方军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那么上述两方面的优势自然就存在于本军之内。这类的例子不胜枚举。但是,我们说朔方军的强盛与这些蕃兵胡将关系至密,并不是唯一或决定的因素。
就军队组织纪律、规模、训练和兵法要求等各个方面,当时都有十分具体的规定,这是决定其军强弱的基本要素。
不仅如此,其他军队按照这些要求,特别是蕃兵胡将的加入,也同样表现出强盛状。最典型的事例不过是安史叛军了。
安禄山手下的平卢、范阳军队,因其有所谓的“曳落河”而骁勇四方,成为他反唐的中坚力量。
张国刚先生在《唐代的蕃部与蕃兵》一文中分析了蕃兵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是他们在李唐创业中发挥的作用,第二是在讨伐叛乱蕃族中的作用,第三是在中原大乱时期协助唐中央平定天下的作用。
以此为计,朔方军在第二和第三个作用中表现得相当突出,事实上,朔方军本身就产生在讨伐蕃族(突厥复兴)的过程中,它的中心任务也就是围绕此问题而运行。
朔方军在安史叛乱中成为肃宗朝廷依靠的力量,独立承担了镇压叛军的重大任务,甚至发挥了再造朝廷的作用,这是朔方军之区别于其他节度军队的地方,其名声宏播远扬也就在此。
与此相对应,其他的军队要么远在千里之外一时难以调回,要么在与叛军对垒中损失溃散,要么就是参与叛乱。
所以对唐廷而言,当时所可依赖的完整的武装力量,就是这支朔方军。而朔方军在郭子仪、李光弼的率领下,也的确英勇作战、顽强拼搏,与叛军进行了激烈的斗争。这给人们留下了分深刻的印象,也是该军强盛的表现。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