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嬴政,出生于战火纷飞的战国时期。彼时,华夏大地被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割据,各国纷争不断,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嬴政的父亲异人,作为秦国公子,在赵国充当质子。在赵国的日子里,异人备受冷落,生活窘迫。然而,命运的转折总是在不经意间降临。卫国商人吕不韦独具慧眼,认定异人 “奇货可居”,决心倾尽全力扶持他登上秦国的王位。吕不韦凭借着自己的智谋和财力,在秦国宫廷中四处奔走、游说,成功地让异人得到了华阳夫人的赏识,并被立为太子。在吕不韦的精心安排下,异人娶了他的姬妾赵姬,不久后,赵姬便生下了嬴政。嬴政的童年,便是在赵国的邯郸度过的。作为质子的儿子,嬴政从小就遭受着赵国人的歧视和欺凌。在赵国的街头巷尾,他时常能感受到周围人充满敌意的目光,那些赵国人将对秦国的仇恨,都发泄在了这个年幼的孩子身上。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嬴政学会了隐忍和坚强,他早早地便领略到了人性的复杂和世态的炎凉。
公元前 251 年,秦昭襄王去世,嬴政的祖父秦孝文王继位。此时,异人作为太子,地位得以稳固。赵国为了讨好秦国,不得不将嬴政和赵姬送回秦国。九岁的嬴政,终于踏上了秦国的土地。然而,命运似乎并未停止对他的考验。秦孝文王在位仅仅三天便去世了,异人顺利继承王位,即秦庄襄王。但秦庄襄王在位也仅有三年,便因病去世。公元前 247 年,年仅 13 岁的嬴政,就这样仓促地登上了秦王的宝座。
初登王位的嬴政,由于年纪尚小,无法亲政,国家大权便落入了丞相吕不韦和太后赵姬的手中。吕不韦在秦国朝堂上权势滔天,他不仅手握重权,还豢养了众多门客,在朝堂内外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吕不韦还将嫪毐假施宫刑后,送入赵姬的后宫。嫪毐深得赵姬的宠爱,两人甚至还生下了两个儿子。嫪毐凭借着赵姬的支持,逐渐掌握了一定的权力,他的势力也在秦国朝堂中迅速膨胀,与吕不韦形成了分庭抗礼之势。
嬴政在这错综复杂的局势中,默默地观察着、等待着。他深知,自己必须积蓄力量,等待时机成熟,才能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嬴政逐渐展现出了非凡的谋略与胆识。他一边暗中培养自己的势力,一边等待着铲除吕不韦和嫪毐集团的最佳时机。公元前 238 年,嬴政前往雍城举行冠礼,这标志着他即将亲政。嫪毐担心自己与赵姬的丑事败露,于是决定铤而走险,发动叛乱。嬴政得知消息后,果断下令昌平君、昌文君等人率军平叛。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嬴政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果断的决策力。最终,嫪毐的叛乱被成功平定,他本人也被车裂,其党羽全部被诛杀,赵姬与嫪毐所生的两个儿子也未能幸免,被嬴政下令处死。
平定嫪毐之乱后,嬴政将目光转向了吕不韦。吕不韦作为秦国的丞相,长期把持朝政,他的存在对嬴政的统治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嬴政以吕不韦与嫪毐之乱有牵连为由,罢免了他的丞相之位,并将其流放至蜀地。吕不韦深知自己大势已去,最终饮鸩自尽。就这样,嬴政成功地铲除了嫪毐和吕不韦两大势力,真正掌握了秦国的大权,开启了他波澜壮阔的帝王之路。
二、横扫六国,铸就大一统霸业嬴政亲政后,迅速展现出了他的雄才大略和远大抱负。他深知,要想实现秦国历代先王统一天下的夙愿,就必须制定出一套正确的战略方针。在这个关键时刻,李斯和尉缭等谋士的出现,为嬴政提供了宝贵的建议。
李斯,这位来自楚国的杰出政治家,凭借着卓越的见识和敏锐的洞察力,向嬴政提出了 “先取韩以恐他国” 的战略主张。他认为,韩国地处中原,是六国中实力最为薄弱的国家,且地理位置重要,对秦国东进构成了一定的阻碍。先消灭韩国,不仅可以削弱六国的整体实力,还能起到震慑其他国家的作用,为后续的统一战争奠定坚实的基础。尉缭则提出了更为全面的战略规划,他主张秦国应采用 “远交近攻” 的策略,即与远方的齐国、楚国等强国保持友好关系,避免树敌过多,而集中力量攻打邻近的韩、赵、魏三国,逐步蚕食六国的领土。嬴政对这些建议深以为然,他果断地采纳了李斯和尉缭的战略主张,并开始积极筹备统一六国的战争。
在嬴政的精心策划下,秦国的统一战争正式拉开了帷幕。公元前 230 年,秦国派内史腾率领秦军进攻韩国。韩国本就国力衰微,在秦军的强大攻势下,几乎毫无还手之力。秦军如秋风扫落叶般,迅速攻占了韩国的大片领土,并最终俘虏了韩王安,韩国宣告灭亡。韩国的灭亡,标志着秦国统一六国的进程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灭掉韩国后,秦国将下一个目标对准了赵国。赵国是东方六国中实力较强的国家,其军队战斗力强悍,且拥有廉颇、李牧等名将。为了消灭赵国,嬴政可谓煞费苦心。他先是派王翦等将领率军多次进攻赵国,与赵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然而,赵国在李牧的指挥下,顽强抵抗,秦军始终未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于是,嬴政采用了反间计,派人用重金贿赂赵国的权臣郭开,让他在赵王面前诋毁李牧,说李牧意图谋反。赵王听信了郭开的谗言,竟派人将李牧杀害。李牧一死,赵国失去了主心骨,军队战斗力大幅下降。公元前 228 年,王翦率领秦军再次进攻赵国,势如破竹,一举攻克了赵国的都城邯郸,俘虏了赵王迁。赵国公子赵嘉逃到代地,自立为代王,继续与秦国对抗,但已无力回天。
公元前 227 年,燕国太子丹为了挽救燕国的危亡,派刺客荆轲前往秦国刺杀嬴政。荆轲带着樊於期的首级和燕国督亢的地图,以献上这些礼物为名,得以接近嬴政。在咸阳宫的大殿上,荆轲展开地图,图穷匕见,他手持匕首,向嬴政刺去。然而,嬴政反应迅速,巧妙地避开了荆轲的刺杀,并在左右侍卫的帮助下,将荆轲制服。荆轲刺秦的失败,让嬴政大为震怒,他立即下令王翦率军攻打燕国。燕国在秦军的强大攻势下,不堪一击。公元前 226 年,秦军攻占了燕国的都城蓟城,燕王喜被迫逃往辽东。
公元前 225 年,嬴政派王贲率领秦军进攻魏国。魏国的都城大梁城高墙厚,防守严密,秦军一时难以攻克。王贲经过深思熟虑,决定采用水攻的战术。他下令秦军挖掘沟渠,引黄河之水灌向大梁城。经过长时间的浸泡,大梁城的城墙终于不堪重负,轰然倒塌。秦军趁机攻入城中,魏王假被迫投降,魏国灭亡。
在消灭了韩、赵、魏、燕四国之后,秦国的下一个目标便是南方的大国 —— 楚国。楚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兵力雄厚,是秦国统一六国过程中最为强劲的对手。在商讨灭楚的策略时,年轻将领李信认为只需二十万秦军便可轻松击败楚国,而老将王翦则坚持认为非六十万大军不可。嬴政认为王翦年老胆怯,便采纳了李信的建议,派他率领二十万秦军进攻楚国。然而,李信过于轻敌,在与楚军的交战中,遭遇了楚军的顽强抵抗,秦军大败而归。嬴政这才意识到王翦的判断是正确的,他亲自前往王翦家中,向王翦道歉,并恳请他出山率领秦军攻打楚国。王翦率领六十万秦军浩浩荡荡地开赴楚国。楚军得知秦军前来,也集结了全国的兵力进行抵抗。王翦深知楚军士气高昂,且兵力雄厚,不能与之硬拼。于是,他采取了坚壁清野的战术,命令秦军深沟高垒,坚守不出,与楚军对峙长达一年之久。楚军由于长期处于备战状态,士气逐渐低落,军队疲惫不堪。王翦见时机成熟,果断下令秦军出击。秦军如猛虎下山般冲向楚军,楚军毫无防备,被打得大败。王翦乘胜追击,一举攻占了楚国的大片领土,并最终俘虏了楚王负刍,楚国灭亡。
公元前 221 年,在灭掉了其他五国之后,齐国成为了秦国统一六国的最后一个障碍。此时的齐国,由于长期偏安一隅,远离战火,国内政治腐败,军队战斗力低下。面对秦国的强大攻势,齐王田建毫无抵抗的决心,他听从了丞相后胜的建议,不战而降。至此,嬴政仅用了短短十年的时间,便相继消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局面,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 秦朝。
三、推行新政,奠定帝国根基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深知,要想建立一个长治久安的庞大帝国,仅仅依靠武力征服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而深刻的改革。于是,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新政在华夏大地应运而生。
在政治体制方面,秦始皇果断废除了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推行郡县制。他将全国划分为三十六郡,后又陆续增设至四十余郡。郡下设县,郡县长官均由皇帝直接任免。这种高度中央集权的地方行政制度,使得中央政府能够直接有效地掌控地方事务,避免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为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正如李斯所言:“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郡县制的推行,打破了以往分封制下诸侯割据的局面,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极大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经济上,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统一和规范的措施。首先是统一度量衡,战国时期,各国度量衡标准不一,这给国家的经济交流和税收征管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秦始皇下令以秦国原有的度量衡为标准,统一全国的长度、容量和重量单位。他制作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具,颁发到全国各地,并严格规定,凡不符合标准的度量衡器具一律禁止使用。这一举措,使得各地的贸易往来更加公平、便捷,促进了国内经济的交流与发展。同时,秦始皇还统一了货币,将原来六国不同的货币形制统一为圆形方孔的半两钱。规定黄金为上币,以镒为单位;铜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货币的统一,消除了货币兑换的障碍,推动了商品流通和商业繁荣,加强了全国各地的经济联系,使秦朝的经济体系更加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
文化领域,秦始皇推行了 “书同文” 政策。此前,各国文字各异,写法、读音都有很大差异,这严重阻碍了文化的传播和政令的推行。秦始皇命令丞相李斯等人对文字进行整理和规范,以秦国的小篆为基础,制定出统一的文字标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后来,隶书又逐渐流行起来,成为更简便的书写字体。文字的统一,使得不同地区的人们能够顺畅地交流和沟通,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增强了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从此,中华民族拥有了统一的文化符号,为华夏文明的绵延不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辉煌背后的阴影然而,在秦始皇的伟大功绩背后,也隐藏着诸多不为人知的阴影。其在位期间,实施了一系列被后世视为暴政的举措,这些举措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也为秦朝的短暂而亡埋下了伏笔 。
秦始皇大兴土木,修建了众多规模宏大的工程,如阿房宫、骊山陵墓和万里长城等。阿房宫被誉为 “天下第一宫”,其规模之宏大、建筑之奢华令人惊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 为了修建这座宫殿,无数百姓被征发,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骊山陵墓同样工程浩大,秦始皇从 13 岁即位就开始为自己修建陵墓,直到去世尚未完全竣工。这座陵墓内部构造复杂,陪葬品丰富,动用了大量的劳动力。而万里长城的修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北方匈奴的入侵,但也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为了修筑长城,无数百姓背井离乡,在恶劣的环境下艰苦劳作,许多人因劳累过度、饥寒交迫而死。这些繁重的徭役,使得百姓苦不堪言,民不聊生。
秦朝的法律严苛程度令人咋舌。秦律以法家思想为指导,对各种犯罪行为都制定了极其严厉的惩罚措施。其中,连坐制度更是让百姓人人自危。一人犯罪,其家人、邻里都可能受到牵连,遭受同样的刑罚。例如,《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在这种严苛的法律制度下,百姓稍有不慎就会触犯法律,面临残酷的刑罚。走在秦朝的街头,随处可见遭受刑罚的人,他们有的被砍去手脚,有的脸上被刺字,景象惨不忍睹。
最为臭名昭著的当属 “焚书坑儒” 事件。公元前 213 年,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宴会,博士淳于越提出应效仿周朝,实行分封制。丞相李斯坚决反对,他认为分封制会导致国家分裂,不利于中央集权的统治。为了统一思想,李斯建议秦始皇焚烧除秦国史书、医药、卜筮、种树等书籍以外的各国史记和百家典籍。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令在全国范围内焚烧书籍。这一举措严重破坏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许多珍贵的文献典籍因此失传。次年,又发生了坑儒事件。秦始皇因方士侯生、卢生等人求仙失败后诽谤他,一怒之下,下令将四百六十多名儒生和方士坑杀于咸阳。“焚书坑儒”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思想控制,但却引起了知识分子的强烈不满,也让天下百姓对秦始皇的统治心生恐惧和怨恨。
五、千秋功过,任人评说秦始皇的一生,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充满了传奇色彩与无尽的争议。他的功绩与过错,犹如天平的两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被后人衡量与评判 。
后世对秦始皇的评价褒贬不一,莫衷一是。有人视他为千古一帝,对他的伟大功绩赞誉有加。李贽在《藏书》中盛赞秦始皇为 “千古一帝”,认为他 “天崩地坼,掀翻一个世界” 。他统一六国,结束了长期的战乱局面,让百姓得以从战火纷飞中解脱出来,为中华民族的大一统奠定了坚实基础。他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如郡县制、统一度量衡和文字等,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制度和文化的统一,为中华民族的融合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凝聚力,使中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逐渐形成一个紧密的整体。
然而,也有许多人对秦始皇的暴政深恶痛绝,将他视为暴君。汉代的贾谊在《过秦论》中,对秦始皇的批判可谓犀利深刻,他认为秦始皇 “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秦始皇在位期间,大兴土木,修建阿房宫、骊山陵墓等浩大工程,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使得百姓苦不堪言。繁重的徭役让无数家庭妻离子散,百姓们在沉重的负担下艰难求生。他的法律严苛,连坐制度更是让百姓人人自危,稍有不慎便会触犯法律,遭受残酷的刑罚。“焚书坑儒” 这一事件,更是严重破坏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引起了知识分子的强烈愤慨,让秦始皇在文化史上留下了难以抹去的污点 。
我们不能简单地以单一的视角去评判秦始皇。他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关键时期,面临着诸多复杂的问题和挑战。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他的一些决策和行为虽然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但从长远的历史发展来看,却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他的统一事业,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奠定了中国大一统国家的基本格局。而他的暴政,也为后世统治者敲响了警钟,让人们深刻认识到,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不仅需要强大的武力和有效的制度,更需要关注民生,施行仁政。正如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秦始皇的一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让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能够更加全面、客观、深入地去思考和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