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是铜钱的最后一个高峰,早期的钱币依然延续了明末的风格,工匠气息浓,观赏性较差,但顺治、康熙、雍正三朝制钱铸工精整,分量足,传世品多黄亮,到了中期(乾隆、嘉庆、道光三朝)质量趋于下降,钱体逐渐轻小,到了中后期的咸丰朝,太平天国起义、外敌侵扰,国家财政困难,朝臣于咸丰三年提议铸大钱,并多由名家书写,钱文风格为之一变,几乎各地钱局都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看面文即知铸地,一时百花齐放。虚值大钱易引起民间盗铸,名家书写的钱文除使钱币美感增强外,也利于区分官铸与私铸钱。
钱币界将咸丰皇帝与王莽、宋徽宗并称3大铸钱高手,某种意义上说,咸丰皇帝是“被高手”,但也足见钱币界对咸丰钱的认可。咸丰之后是祺祥,不懂古钱币的人很少知道这个年号的,它仅存在69天就改为同治,因此祺祥钱数量稀少,是清钱名珍。清后期的钱币乏善可陈,到了光绪时期,就渐渐为机制币所取代。

天命通宝
清太祖努尔哈赤天命年间铸,小平钱,有满文、汉文两种,铸造不精。
收藏价值:天命通宝早期较少见,近年其铸钱遗址被发现,出土较多,目前满文市场价格在300元左右,汉文在500元左右。

天聪通宝
清太宗皇太极天聪年间铸,满文折十,仿造明天启通宝大钱形制,铸量稀少。
辽沈地区是后金的发祥地,明天启七年,继承后金汗位的皇太极改元“天聪”,仿效明“天启通宝”当十大钱形制铸造了老满文“天聪通宝”。天聪通宝作为女真族的早期钱币之一,从文字到形制均有自己的特色。首先,该钱所用文字系努尔哈赤所创立的老满文。由于老满文是借用蒙文的单节拼凑而成的,它的文字结构及语法还不完善,所以造成了读法及字义上的歧义,因此天聪通宝又被释为天聪汗钱等。
收藏价值:天聪通宝存世稀见,版式较多,常见大字版市场价格在3万元左右,小字版更稀见,另见背穿上十者拓片,系张叔训旧藏,真伪尚无定论。

顺治通宝
清世祖顺治年间铸,以小平钱为主,另有折二、折十钱,按照背文可分为五种,也就是“顺治五式”。
公元1644年,清军攻入关内,清爱新觉罗·福临至北京,即皇帝位,改元顺治,成为清世祖。在北京设铸钱局铸钱,于工部、户部开设宝源局、宝泉局,后随着天下统一,在各地开钱局,并铸“顺冶通宝”。在清军刚入关时,允许明钱流通,但不久即严禁使用明钱及其它古钱,独行清钱。顺治年间对制钱成分有明确规定,即铜七成,白铅(锌)三成,称之为“黄铜”,一千铜钱称为一串,年铸一万二千串称为一卯,即每开一期的额定数称为“正卯”,正卯以后凡有加铸数称为“加卯”。
顺治年间为了稳定经济前后进行了五次改制,随着五次改制同时产生了五种形式的顺治通宝,史称“顺治五式”。
收藏价值:
顺治钱种类、版别繁多,这里仅列举五式中较稀见的品种及其收藏价值,仿古式光背钱有一种“大明背工手”,面文写法仿大明通宝背工,市场价格在3000元左右,背右圈市场价格在1万元左右,折二背二价格在5000元左右,折十背十一两价格在8万元左右;单字记局式背上工应为试铸,市场价格5万元左右,背右延市场价格1.5万元左右,背左延价格在5000元左右,背上新罕见,价格在8万元左右,近年新发现了缶宝单字记局系列,价格均在1万元以上;一厘式有背东、穿上下“一厘”,为试铸,价格在3万元左右;满文式有宝泉折二型试铸,罕见,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满汉文式中以满汉福为罕见,目前仅见三枚,另有折二型满汉福,系后铸品。

康熙通宝
清圣祖康熙年间铸,铸量大,版式多,均为小平钱,除中央宝泉、宝源局外,地方主要有20局,均于钱背铸有满汉文局名。
康熙元年清政府下令停铸“顺治通宝”钱,改铸“康熙通宝”钱,并规定以后凡是嗣位改元,所铸钱制皆如此例。由于受当时冶铸工本和钱币私铸等问题的影响,每一文康熙钱曾分别重一钱四分、一钱、七分,这样一来便产生了我们今天见到的大、中、小三种不同重量的康熙通宝钱。康熙通宝还有俗称的罗汉钱,相传为年羹尧熔黄金罗汉所铸,色泽呈金黄色,康熙的熙字较通俗写法少一竖。
收藏价值:康熙通宝存世多,普通宝泉、宝源局钱市场价格在10元左右,罗汉钱价格在500元左右,满汉文记局一般均较常见,背南、大广、小台(大台系后铸)较少见,价格在几百元至数千元不等,背巩罕见,估价在3万元左右,另有各种套子钱、满汉福上干支及满文宝源大钱等,存世少见,但均系后铸。

雍正通宝
清世宗雍正年间铸,钱径大,分量足,铸量较康熙通宝、乾隆通宝等少见,背满文记局。
收藏价值:雍正通宝珍品有宝泉雕母和宝黔折二两种,前者估价在25万元以上,后者市场价格2万元左右,各局按照由少到多的顺序大致排列为:南、川、武、昌、河、济、晋、黔、巩、安、苏、浙、源、云、泉,其中每局中均有少见版别,在此不一一列举。

乾隆通宝
清高宗乾隆年间铸,铸量甚多,钱径小于前朝制钱,背满文记局,计26种。
雍正十三年,清高宗即位,改元乾隆。铸行“乾隆通宝”,要求仍重一钱二分,钱局较雍正时有所增减,首先在乾隆四年,停了宝河、宝巩、宝济三局,于乾隆五年时开宝福局,七年开宝桂局,十年开宝直局。乾隆朝以前的制钱不加锡,以铜、铅、锌配制,称之为“黄钱”,乾隆五年规定在铸钱铜料之中加百分之二的锡,称为“青钱”。官方说是为杜绝私钱,实则无异于减重。此外在乾隆朝时期在新疆出了“乾隆通宝”红钱,是以新疆产铜为原料,在新疆地区铸行的,此后各朝均有铸行。
收藏价值:乾隆通宝存世量大,普通小平钱价格在5元左右,母钱少见,价格在5000元左右,雕母稀见,价格在15万元左右,红钱一般价格在30~100元,乾隆通宝版式复杂,存世多寡悬殊,尚待进一步研究,另见有宝巩局大钱,应非正式行用品。

嘉庆通宝
清仁宗嘉庆年间铸,小平钱,背满文记局,计19种。
嘉庆在位25年,政绩平平,无足称道。嘉庆朝铸钱较多,普通品不受人重视,能够称得上珍品的又寥寥无几,如宝泉、宝源二局雕母,系中央户、工两部所制,较为珍贵,若地方局的雕母,则存世极罕,除中国历史博物馆等国家单位藏有一些外,私人处仅见宝苏宽缘常平式雕母一品。可谓货真价实的珍钱。另有一些比较特殊的嘉庆钱则属稀品,如地方局的宽缘折二型钱,所以以宝直局最为大型厚重,但近年伪造甚多。宝川局见有宽缘大型的样钱及铸钱,极为精美,直径达2.75cm。嘉庆宫钱则名目繁多,有的以白玉雕成,篆书钱文、工料俱佳。嘉庆通宝背天下太平分大型及特大型二式,均有母钱存世,十年前,这种特大型天下太平母钱仅售二千。嘉庆万年小宫钱以往较常见,有时在大串普通清钱中也能找到,背有各种吉语,今年也渐少见。
收藏价值:嘉庆通宝铸量大,普通小平钱价格在2元左右,母钱价格在3000元左右,雕母在10万元以上,另见宝苏常平式雕母,珍罕,嘉庆通宝还有一种背满汉文“桂”,应为中央局所铸宫钱,非行用钱,稀见。

道光通宝
清宣宗道光年间铸,钱径较小,铜质亦较差,以小平钱为主,红钱有当十钱。
收藏价值:道光通宝普通小平价格在2元左右,大样价格在150元左右,母钱价格在3000元左右,雕母罕见,价格在10万元左右,另有部颁样钱,稀见,市场价格在1万元左右。

咸丰通宝
清文宗咸丰年间铸,通宝主要为小平钱,亦有大钱,版式繁多,铜、铁均有,另有咸丰重宝、咸丰元宝。
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起义发展迅猛,并建都南京,导致滇铜运路受阻,朝廷财政困难,为应付军费及其他开支,只得发行纸币并改铸大钱,为满清入关后铸行大钱之始,各省局均有开铸,大小参差,种类繁多,版式复杂,钱文也多出自善书者之手,一改有清以来匠气沉闷之风,钱文有咸丰通宝、咸丰重宝、咸丰元宝三种,一般小平称通宝、当十至当五十称重宝,当百以上称元宝
收藏价值:咸丰通宝以小平钱为主,也有大钱,这里之列部分少见、稀见者及其收藏价值,宝泉小平母钱,市场价格在3000元左右,戴书、楷书铁母,价格在1万元左右,宝源小平母钱、铁母,市场价格在3000元左右,雕母罕见,地方局母钱价值一般高于中央局,另有地方局部颁样钱,价格在6000元左右,宝福局当十至当百仍有称通宝者,其中最珍稀的为咸丰通宝背大清壹百大钱,仅见,2009年嘉德秋拍成交价格196万元,至今仍为清钱最高成交记录,宝济局小平稀见,价格在6000元左右,宝蓟局小平罕见。

咸丰重宝
重宝主要为当十、当五十钱,亦有其他折值,版式繁多,铜、铁均有
收藏价值:咸丰重宝折值种类较多,自当四至当百均有,这里仅举部分稀见品和名誉品,宝泉当五系试铸,较罕见,市场价格在6万元左右,戴书当五铁母则罕见,当十有背“拾文”者,也为试铸,市场价格在7万元左右,宝浙局当十至当百背满汉浙系列均罕见,另有满文浙穿上十、穿上百,亦为清钱大珍,宝福局当五边计重,罕见,2009年诚轩拍卖成交价格22万元,当百大型边计重亦罕,另有重宝内计重系列,自当十至当百,均罕,宝陕局有大型当百试铸钱,罕见,宝陕局当十有背“陕十”者,稀见,市场价格在3万元左右,宝直局当五较罕见,铜钱价格在8万元左右,宝蓟当五亦较罕见,价格在8万元左右,宝苏局当五十有些为试铸样钱,均稀见,宝武当五罕见,宝云当五十稀见,价格在4万元左右,阿克苏当五十部颁样钱罕见,估价在20万元左右。

咸丰元宝
收藏价值: 咸丰元宝种类较多,这里仅举部分稀见品和名誉品,宝泉克勤郡王捐铜所铸当二百、当三百,均为试样,罕见,宝巩当五百、当千较罕见,市场价格在10~20万元,宝河当五百、当千亦较罕见,价格在15~20万元,宝蓟当百为当百中最稀见者,市场价格在8万元左右,宝苏当五百、当千均属仅见,其中当五百目前下落不明,宝伊当五百、当千均罕见,宝迪当八十亦稀见,市场价格在6万元左右。

祺祥通宝
清咸丰十一年七月二十六日始铸,还未发行,十月五日即被勒令废除,因此存世甚少,多为母钱、样钱,为清钱大名誉品,另有祺祥重宝。
公元1861年8月,咸丰皇帝病死在承德避暑山庄,传位给六岁的儿子载淳,并将八位最亲信的顾命大臣召到病榻前,临终托孤。咸丰死后的第二天,懿贵妃叶赫那拉氏被尊为皇太后,上徽号为慈禧,载垣、端华、肃顺等辅政大臣,预感到叶赫那拉氏阴谋篡权,为巩固他们的既得利益和地位,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其一,朝内的重要官缺都由辅政大臣兼任或支持他们的官员补缺。其二,建元年号,用“祺祥”二字,并饬户、工两部铸祺祥年号钱。具有强烈权利欲的慈禧太后则以她和慈安的名义,联络当时留守北京的恭亲王奕訢,于九月三十日发动宫廷政变,逮捕八大臣,并将肃顺等三人处死。这是就清史中有名的“辛酉政变”,又称“祺祥政变”。不久,慈禧采纳大学士周祖培奏议,废止“祺祥”年号,停铸“祺祥”钱,改用“同治”年号,并铸“同治通宝”钱币。
收藏价值:祺祥通宝存世罕见,多为母钱、样钱性质,宝泉、宝源二局小平价格在10万左右,宝巩、宝苏小平珍罕,国内暂无上拍记录,宝云小平铸工粗糙,目前市场价格在3万元左右。

祺祥重宝
收藏价值:祺祥重宝存世罕见,多为母钱、样钱性质,宝泉当十为大珍品,国内无上拍记录,宝源当十价格在8万左右,另有母钱,估价30万元以上,宝云局可能也有当十钱,未见拓片或实物。

同治通宝
清穆宗同治年间铸,小平钱(红钱有当十),多省均有铸行,铸量较清前期钱已大有减少,另有同治重宝。
收藏价值:同治通宝普通小平钱市场价格10元左右,宝源局大样价格在2000元左右,另有地方局部颁样钱,稀见,价格在8000元左右。

同治重宝
有当五、当十2种
收藏价值:同治重宝正式开铸的仅有宝泉、宝源、宝云、宝巩4局,市场价格多在100元左右,其他所见均属部颁样钱,稀见,价格在2万元左右。

光绪通宝
清德宗光绪年间铸,种类繁多,此时已逐渐通行机制币,方孔铸币已接近尾声,另有光绪重宝。
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清穆宗去世,慈禧太后迎立自己胞妹(醇亲王福晋)的儿子入继为帝,改元光绪,通宝制钱铸于(1875~1908年)间,钱重从开始的一钱逐步减至八分,最后减至六分,钱文为楷书,此外宝福局也铸过篆文钱,钱背文为满文记局名,也有星月纹,还有铭“千字文”者(即背穿上各见“千字文”中一字,为宇、宙、日、月、往、来等字)。光绪十五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广东用从英国购买的机器制造我国历史上第一批机制币,此后相继在各省推广实行,遂步取代了“方孔圆钱”。
收藏价值:光绪通宝多为小平钱,普通品种价格在5元左右,宝泉、宝源局母钱价格在3000元左右,雕母价格在10万元左右,宝东背下村价格在300元左右,地方局小平部颁样钱稀见,价格在1万元左右,宝晋局有种试铸大钱,钱文精美,罕见,另宝福局铸有篆书背日月纹钱,稀见,但是否为行用钱性质尚待考证。

光绪重宝
有当五、当十2种
收藏价值:光绪重宝正式开铸的仅宝泉、宝源、宝苏三局,宝苏局为当五钱,目前市场价格均在百元左右,当十母钱少见,市场价格在8000元左右,其他各局所见均为部颁样钱,稀见,市场价格在1.5万元左右。

宣统通宝
清宣统年间铸,以小平钱为主,红钱有当十,当时已大量使用机制币,方孔钱某种意义上来说仅为象征性铸造。
醇亲王之子溥仪继位改元宣统,为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位皇帝。宣统年间,全国各省几乎都已停铸制钱,仅宝泉局铸过一种重一钱的“宣统通宝”小平钱,数量也不多,分为大小两种,新疆也有“宣统通宝”红钱,以及宝广、宝福两局出过机制币。
收藏价值:宣统通宝目前所见主要为宝泉局小平钱,有大、小2种,较常见,此二种的母钱、雕母均已发现,母钱稀见,雕母则罕见,2012年嘉德春拍一枚宣统通宝大样雕母,平尾赞平旧藏,成交价格69万元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