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傲骨惨痛的桃花诗,贯穿一生—两首《玄都观桃花》深析

呵呵呵文化 2024-06-03 05:50:41

本文约3700字。

从《诗经》以来,写“桃花”的诗词比比皆是,中间不乏大家名作。

《诗经·桃夭》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王维隐居辋川,有“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杜甫游成都浣花溪,有“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白居易庐山小游,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元稹观花归来,有“桃花浅深处,似匀深浅妆”;

张旭游黄山桃花溪,有“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

大家写桃花,或者陶醉于桃花的娇艳,或者停留于春光的明媚,或者感怀于内心的欢愉,偏偏有这么一位大诗人,生平两首桃花诗,前后纵穿二十四年,直接改变了他的一生。

他就是唐代大诗人,被称为“诗豪”的刘禹锡。

一、创作背景:两首桃花诗,纵穿十四年

刘禹锡自称为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他自幼聪慧,青年成名,二十一岁就中进士。

公元805年(贞元二十一年),刘禹锡和柳宗元等一起加入王叔文集团,开始改革弊治,史称“永贞革新”,并很快成为改革集团的核心人物。

仅仅180天之后,同年八月,唐宪宗即位,王叔文等改革集团都被予以沉重打击,核心人物都被纷纷贬谪或赐死,史称“二王八司马”。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司马,马上又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市)司马。

公元815年(元和十年)二月,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一起奉召回京。

就在看似平静的一年后,同年三月,刘禹锡去京城玄都观看桃花,一时兴起,创作了《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这首诗一出,迅速传遍京城,一时大噪。

本来就对刘禹锡等人不放心的唐宪宗、武元衡和朝臣们,看到了这首诗,纷纷大怒,刘禹锡、柳宗元等人又被贬谪,刘禹锡是当事人,贬谪的最远,被贬谪到更远的播州(今贵州省遵义市)去当刺史,幸有裴度、柳宗元诸人帮助,改为连州(今广东省清远市连州)刺史。

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十四年后,也就是公元828年(大和二年)三月,刘禹锡“复为主客郎中”,再次回到了长安。在这十四年中,皇帝由宪宗、穆宗、敬宗而文宗,人事变迁巨大,但政治斗争一直在继续。

这时,为首构陷他的武元衡已经去世了十多年,当年其他当权派也已经物是人非。刘禹锡再到玄都观,写下第二首玄都观赏桃花诗《再游玄都观》,就是对武元衡等当年的当权派一种尖锐的讽刺。

再游玄都观

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时此观未有花木。是岁,出牧连州,寻贬朗州司马。居十年,召至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时之事。旋又出牧,于今十有四年,复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荡然无复一树,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时大和二年三月。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图1 山寺桃花

二、与桃无关,讽刺在前,人生豪情与沧桑在后

1、先分析第一首诗《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也就是《玄都观桃花》。

前两句是写看花的盛况。“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写的是长安道上车水马龙,尘土飞扬,来来往往都是看花之人,而这些人不是去看花之人,却是看花归来之人。

“无人不道”也能看出,这些看花归来之人应该是非常的愉悦和满足,玄都观的桃花的盛况可见一斑。

诗人不写玄都观中看花之人的围观的盛况,而是从看花归来的热闹场景,侧面烘托。

后两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从字面意思来看,非常简单,现在玄都观里,大家观赏的这千株桃树,都是我刘禹锡当年(公元805年)被贬谪之后才栽种的,十年前,诗人在长安的时候,这些桃树还都没有,现在已经云蒸霞蔚,蔚为大观。

字面意思有多简单,字后的讽刺就有多尖刻。

这首诗里一共讽刺了两种人。

第一种,就是“刘郎去后”栽种的这千株桃树,也就是刘禹锡被贬谪后,当年的反对派扶植起来的朝廷新贵们。

从朗州回到长安,本来是不幸中的大幸。但是,一向刚直的刘禹锡,冷眼看到当年那些跟自己作对的朝臣们,这十年又培养出了不少党羽,现在这些党羽权倾朝野。

再看自己,当年“永贞革新”的“二王八司马”,十年贬谪,没剩几人,灰头土脸回到长安,虽然看似有所缓解,但前程寥若星辰。

第二种,就是这些兴高采烈的看花之人,也就是朝廷新贵们身后那些趋炎附势的攀贵之徒,

桃花是现在的新贵,那看花之人,自然是那些攀附新贵之人了。他们为了富贵利禄,奔走权门,就如同在“紫陌红尘”之中,赶着热闹去看桃花一样。

当年的改革派们离开庙堂十年,十年中,反对派的党羽们和攀附权贵们的小人们纷纷成长。这些看起来似乎了不起的新贵们,也不过是在自己离开之后,才一时权倾朝野。

孟棨在《本事诗》记载:“刘尚书自屯田员外左迁朗州司马,凡十年始征还。方春,作《赠看花诸君子》诗曰:‘紫陌红尘拂面来,……尽是刘郎去后栽。’其诗一出,传于都下。有素嫉其名者,白于执政,又诬其有怨愤。他日见时宰,与坐,慰问甚厚。既辞,即曰:‘近者新诗,未免为累,奈何?’不数日,出为连州刺史。”

周珽在《唐诗选脉会通评林》评价道:“敖英曰:风刺时事,全用比体。唐汝询曰:首句便见气焰。次见附势者众。三以桃喻新贵。末太露,安免再谪?”

王承治在《唐诗评注读本》评价道:“此诗借种桃花以讽朝政。栽桃花者道士,栽新贵者执政也。自刘郎去后,而新贵满朝,语涉讥刺,执政者见而恶之,因出为连州刺史。”

2、再分析十四年后的《再游玄都观》

这首诗有一段长长的序,清晰的记载了两首玄都观桃花诗的渊源和联系。

诗人说道,他“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时此观未有花木”,过了十年后,“召至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时之事。旋又出牧。”

现在,“于今十有四年,复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荡然无复一树,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

从诗人被贬谪之前,玄都观没有桃树,十年后,回到长安,满观桃树,现在又过了十四年,玄都观又一棵桃树都没有。

看似写玄都观的桃树变迁,实是在说朝堂的物是人非。

诗的前两句“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写的是今日的玄都观中,偌大的庭院中,有一大半都长满了青苔,显然是荒废了许久,十四年前茂盛的桃花,现在一株都看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野菜野草。

这些破败凄凉的景象,与十四年前“无人不道看花回”的热闹场景形成无比鲜明的对比。

后两句“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字面含义也是非常浅显。当年那些趾高气昂的种桃道人今天都去了哪里?你们消失的无影无踪,但是十四年前,因为你们被贬谪的那个“刘郎”今天又回来了。

十四年因为那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而导致被贬谪的改革派现在又回来了。而当年打击自己的保守派们,现在已经或死或退隐,跟着那些保守派们崛起的新贵们,现在也已经销声匿迹,不见踪影。

“荡然无复”力透纸背,是对当时那些保守派和新贵们的无情嘲讽。

同时,这里也能看出诗人胜利后的喜悦,和自己对恶势力的不屈。

唐汝询在《唐诗选脉会通评林》评价道:“文宗之朝,互为朋党,一相去位,朝士尽易,正犹道十去而桃不复存。是以执政者复恶其轻薄。”

刘永济在《唐人绝句精华》评价道:“按禹锡因王叔文事被贬朗州,十年之后,朝中另换一番人物,故有‘尽是刘郎去后栽’之句,以见朝政翻覆尤常,语含讥讽,是以又为权贵所不喜,再贬播州,易连州,徙夔州。

十四年始入为主客郎中,又因再游诗为‘权近闻者,益薄其行’,遂被分司东都闲散之地。考此两诗所关,前后二十馀年,禹锡虽被贬斥而终不屈服,其蔑视权贵而轻禄位如此。白居易序其诗,以‘诗豪’称之,谓‘其锋森然,少敢当者’。语虽论诗,实人格之品题也。”

图2 长安城外桃花

三、是胜还是败?任凭后人评说

那么,十四年后,刘禹锡回到长安,写下《再游玄都观》就是最后的胜利吗?

当然不是,写下《再游玄都观》之后,过了三年,裴度下台,刘禹锡再次“‘权近闻者,益薄其行’,遂被分司东都闲散之地。”被贬谪到苏州、汝州(今河南省平顶山市汝州)、同州(今陕西省渭南市)等地,从此再未回到长安。

刘禹锡一生不屈不挠,敢于直面那些当权者们,所以一生飘零,不得志。但其坚贞不屈的性格被世人称道,白居易评价他“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

所以,这位“诗豪”两首玄都观桃花诗,纵穿二十四年,是非成败,皆由后人评说。

附录:

孟棨在《本事诗·事感第二》记载:

“刘尚书自屯田员外左迁郎州司马,凡十年始征还。方春,作《赠看花诸君子》诗曰:‘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其诗一出,传于都下。

有素嫉其名者,白于执政,又诬其有怨愤。他日见时宰,与坐,慰问甚厚。既辞,即曰:‘近者新诗,未免为累,奈何?’不数日,出为连州刺史。

其自叙云:‘贞元二十一年春,余为屯田员外,时此观未有花。是岁出牧连州,至荆南,又贬朗州司马。居十年,诏至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盛如红霞,遂有前篇,以记一时之事。旋又出牧,于今十四年,始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荡然无复一树,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再游。时太和二年三月也。’

诗曰:‘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独(又)来。’”

图3 刘禹锡

0 阅读:1

呵呵呵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