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国内影视专家、学者以剧话产业,解密中国温暖现实主义题材作品标杆的流量密码,深入探讨如何运用影视文艺作品盘活资源经济,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研讨会上,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秘书长胡杰表示,《去有风的地方》通过诗意化的表达手法,展现了温情恬静的田园生活,同时深度探讨了现代人在快节奏的生活里,对田园慢生活的渴望与追求。剧集在赢得观众喜爱的同时,也带动了云南省旅游产业的发展,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是影视+旅行的典范之作。
从文旅融合、影视+旅行模式创作的角度,胡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首先,《去有风的地方》画面唯美,故事动人,成功的将观众代入充满诗意和浪漫的远方,这部作品展现的自然风光、人文风情和田园慢生活,使人不禁要思考在进城还是返乡之间,究竟如何选择?作品通过描写乡村村民日常生活的状态及故事,加深了人们对当代乡村的直观认识。电视剧播出后,成功点燃了观众的追风热,剧中展示的风景、美食以及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随着播出迅速走红,成为全国旅游的热门选项。
今年初,广电总局发布了《关于开展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的通知》,在全国掀起了影视+旅行的创作热潮。影视创作者积极参与这项计划,不断有相关作品出现,而《去有风的地方》一直是大家学习的对象。
胡杰认为,《去有风的地方》给青年创作者带来很正向的启示。据他介绍,不久前青工委面向400多名青年创作者进行的业务培训,有100多名青年导演、编剧、制片人参加,在课堂上,也将《去有风的地方》作为案例来剖析。传递的观点就是“要拍旅行,就不能只拍旅行”。胡杰说,就如近期流传开来的一段话:你要写大理就不能只写大理,你要远眺云逸横浅的苍山和浮光跃金的洱海,要写鉴赏古城集市上形态各异的瓦猫和精致巧妙的白绣,还要写阿奶阿婶做鲜花饼,和阿伯阿叔上山采蘑菇。
会上,胡杰总结到,《去有风的地方》交出了一份如何用影视作品来盘活自然经济的高分答卷,也给当下和未来要拍影视+旅行这种模式的影视作品创作者,验证出很好的创作的底层逻辑。
记者 杨振 整理
文旅头条 图
部分图片来源剧照
责编 马寅瑞
校对 王楚云
审核 华芳
终审 古文丽